搜索
费姐的头像

费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6/04
分享

生命的传承

台湾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去年6月在家人的陪伴下去瑞士执行安乐死,现场喝下药剂的视频前些日子被他的家属在网上公布,看到傅老先生一家人坐在一起,听到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们爱你”,妻子对丈夫说“不疼了,不疼了,再也没有病痛了”;现场的亲朋齐声唱起歌曲“家人相聚,都是上帝的恩典”.....有一种和以往面对任何亲人长辈离去时的悲痛和哀伤完全不同的感觉,那就是安详,喜乐和温暖。

傅先生和家人所做的选择值得引发我们太多的思考,我们每个人注定都要面对生死,包括亲人的和自己的,我们注定要选择一种方式去面对死亡,而傅先生给我们展示了异于常人的另外的一种态度:达观,坦然和洒脱。

老人家最后是倒在儿子的怀抱里离开的,他是幸福的,虽然几年来被病痛折磨得非常瘦弱和憔悴,但是身旁的儿子看上去高大又强壮,一直用一只手揽着父亲的肩膀,另一只手紧握着父亲的手,这个温馨和谐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来自生命的传承的力量,奇妙又美好。

记得跨年的时候在一家卫视看到财经作家吴晓波分享的跨年演讲,其中提到的一点说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进步,各种人造器官技术得以进一步成熟和推广,以及对各种癌症的治疗也有望很快被攻克,所以不远的将来,人类的平均寿命有望达到150岁,乐观一点估计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就可以实现。

听到这个大胆的,也许是科学的也许是不那么科学的预测,我突然觉得有点恍惚,设想一下不远的将来,放眼望去满大街都是100多岁的颤巍巍的老者,一个个头上顶着假发,耳朵戴着助听器,满口种的假牙,拄着假肢(拐杖),用着心脏起搏器,血管里面甚至流淌着一种叫做人造血液的不明液体......这世界果真如此的话会是非常美好呢,还是非常可怕呢?

其实生老病死,疾病,灾害,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调节方式,我们到底是该顺应自然和敬畏自然还是该对抗自然和反自然呢?个人认为面对重症患者的过度医疗完全就是一种反自然和反人性的行为。但是在我们国家,传统观念都是抢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傅达仁的这种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安乐死在某种方面其实是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15年元旦期间,我生了一场重病,手术后转移至重症监护室住了一天一夜,那一天一夜是我生命中迄今为止最不堪回首的噩梦般的时光,ICU简直就是人间的地狱,在那里我亲眼目睹了太多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情场景。其实好些病症的病人到生命的最后阶段都是在忍受和对抗着巨大的痛苦,而那时药物治疗显然已经没有多大作用和意义,坦然面对和接受才是正确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想起前不久看的电影韩寒的《飞驰人生》,男主为了赢得比赛,最终驾着赛车冲出赛道飞向大海,当时荧幕中给出的是特效镜头,赛车冲出赛道以后并没有坠入大海,而是一直保持着腾空的姿态在海上慢慢地飞,夕阳下画面特别悲壮又唯美。看到这一幕心情非常沉重,任何事情再热爱再执着,都不应该以轻易付出生命为代价,影片最后的处理太感性和艺术了,反而显得不那么人性,缺失了对生命该有的敬畏之心。

所以对生命,我们既要怀有珍爱和敬畏之心,同时又要有顺应天理和自然之意。既不轻慢她,也不对抗她,人与自然才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共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