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费姐的头像

费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7/24
分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前几天看到这么一篇文章,说的是广州七个好闺蜜共同筹资四百多万在郊野翻建了一幢极具风情和格调的小别墅用来同居养老。一时让网友们羡慕不已,不过也就羡慕一下就可以了,这事是效仿不来的,我倒是觉得这样的模式也就适合在她们还并没有真正到了需要养老的年纪的时候,偶尔从喧嚣纷繁的都市生活的苟且里身心抽离出来去度个假,体验一下诗和远方的情怀,真正到了一大把年纪以后,且不说七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多难,到时候每个人所面临的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等等各种家庭和个人的状况都会成为能否继续抱团养老的考验。

提到养老想起来最近《都挺好》这部剧正在几家卫视热播,关于三个子女的悲情人生很多人把热点聚焦在对原生家庭的谴责和讨伐中,其实每一个做父母的,没有谁是完美的,更没有谁是神仙和先知,都是有着各自的弱点和局限的人。况且在剧中的那个年代,他们更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和观念的局限性,我们与其耗费一生去追讨原生家庭或者对抗父母,不如接纳现实,认可遗憾。老戏骨倪大红的表演倒是给了我灵感,我想避开原生家庭这个热点,谈一谈关于老年人倒底该如何养老。

该剧的结尾可能超乎绝大多数观众所料,女主放弃了高管的工作,回家亲自专职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然而这毕竟是影视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从经济负担到精神压力都是最大的阶段,轻易地说放下工作就放下工作,你真的是家里有矿吗?

我经常黄昏时分在小区中心花园的塑胶跑道上刷圈跑步,只要天气不下雨几乎每次都会遇见一位中年女子用轮椅推着一位老太在楼下转悠,女子对老太照顾特别细心又周到,夏天一般都随身带着水杯和纸质的扇子,中途休息的时候给老太边喝水边在一边用扇子轻轻地扇。冬天的时候一般是把轮椅推到有太阳没有风的地方陪老太晒晒太阳聊聊天。

我一直对女子的身份有好奇,是女儿呢还是儿媳妇呢?因为不熟悉,也不敢直接问,怕太冒昧了。终于有一次从小区其他住户口中得知原来是保姆,老太身体不好,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孩子们请的住家保姆照顾老太,老太以及子女们对这个保姆都很满意。

虽说和我之前一直纠结的女儿还是儿媳这两个选项都不符,但是我一点也没觉得意外,从老人家的年龄看她的子女们应该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怎么可能轻易放下工作专职在家照顾老人呢?孩子们有孩子们的工作和家庭,说放下就放下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影视剧中的模式那是没法搬到现实中来的。

那作为老人倒底该如何养老?如何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么一段话,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 不要以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就会共处同一时空,让他们接受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要求我们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样都需要穿越时空的能力。确实我们都不是超人,无法具备穿越时空的能力,所以如果同处一个屋檐下,冲突和矛盾将不可避免。因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保持有效距离,成全彼此的快乐生活才是最好的方式。

首先我认为作为老年人,一定要有一两项可持续精进的爱好。建议从中年甚至年轻时就开始寻找或者开始培养能长期维持,并能增添生活乐趣的爱好。例如运动量不是很大对抗性不太强的球类,广场舞,摄影,垂钓,园艺,绘画,阅读等等,爱好是精神的寄托和生活的导向,将带着你遇见一些人,习得一些事,领悟多彩的人生。

其次作为老年人还得拥有一帮知心老友。人到老年,需要几个生活节奏相同,三观基本接近,又能玩在一起聊在一起的朋友。大家相约一起运动、旅行,也可以偶尔小聚闲聊,做对方的倾听者,宣泄情绪,互相陪伴。孤独确实也是一种享受和境界,但是咱们凡夫俗子真的能够享受孤独的人是很少的,我们大部分的普通人是需要一些方式和出口来宣泄情绪和表达情感的。老友们在一起可以分享快乐和分担悲伤。所以除了老伴,老朋友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最重要的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你得有自己的房子和住所,有自己的养老金,要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自己的生活,不能成为孩子从精神上到经济上的负担,这才是老年人应该拥有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只有孩子。

当然这是理想中的状态,真正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状况是,孩子生了娃,由于工作忙孩子小保姆贵,说好听点你得去搭把手顺带享享天伦之乐,说不好那么好听那就是成了免费保姆。这是你的身体状况好的一种,相反如果你的身体不那么健康了,需要身边有了照顾了,你当然也是希望子女能在身边而不是把你直接扔进医院或者养老院。

所以任何事情理想和现实终究是有不小的距离的,将来一定也必须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并存的模式,愿天下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