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峰的头像

冯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3
分享

母亲活成了一尊佛

母亲坐轮椅两年有余,我一直陪伴。2024年,过八十五岁寿辰时,姐姐说,母亲活成了一尊佛!这话,我信。

一生心善行善的母亲膜拜神灵,不知缘于何时。这种笃信佛界,跪拜默诵行为,一直持续到2022年。修善到耄耋之年,从精神意义上说就是成佛了,在生活层面上成了儿女敬着的“佛”。于我,生活的三分之一是工作,三分之一是家务和侍奉母亲,三分之一是睡眠,内容简单纯明,过程历练虔诚。

想想母亲也曾如绿叶般旺泽如鲜花般妍亮,多少年来行动自如自在舒服的活着,怎知自己晚境的尴尬苦涩,以坐度日的辛酸!每天看着只能安坐轮椅如佛般静养的母亲,我便思量,人的老境怎会如此不堪?十人九个难!我的老境会是什么样子......莫名的伤感就肆意漫溢。好在乐观的情绪很快占了上风,衰老是自然的事情,且过且珍惜吧。

每每,下班急急的回来,看母亲还如我走时一样静静地坐着,赶忙提醒要动一动。母亲像听话的稚童,让拍手就拍手,让搓脸就搓脸,让伸腿就伸腿;我笑一笑,母亲也冲我笑一笑;我点点头,母亲也冲我点点头。慢慢发现,母亲在偷偷学我的动作,而且她专心的模仿着,想尽力模仿像。实在的,不能独自行动的母亲只能这样活动了。我的远离故乡,哥姐亲戚难于常来,也只能日日这样的和我对话和我眼神交流了。我料理家务时,母亲就静静地坐,没一丝声响,俨然一尊“佛”;有时,我外出,就打开电视,让母亲看,母亲就专心的看。等及回来问询时,母亲说看到了习主席,我就哈哈大笑,老人家只是看个热闹不寂寞罢了。看懂与否,是不必问的,只是有意识的让母亲看一些戏剧频道或农业类节目,不断的唤醒记忆中的因素,不至于坠入老年痴呆。为预防老年痴呆症,听友人说可以让数豆子。就特意让母亲数豆子,即从一个匣子把豆子捡到另一个匣子,但慢慢,匣子里的豆子越捡越少,即便我每次把散落地面的豆子捡起,就嗔怪母亲,怎么把豆子越数越少,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母亲深知爱惜粮食),呆呆的望着我,小半会,讷讷地说豆子长腿不知跑哪去了。唉,怎会有责怪的意思,我是想用这种方法,让母亲灵活头脑,灵活手、眼,至于没捏住“偷跑了的豆子”,让它跑吧。

母亲随我到异乡生活,享福了,也受苦了。享福,是我尽力尽孝,尽可能多的陪母亲,尽可能让母亲高兴,让母亲有个好心绪,使老人家神安体舒;受苦,是我烹饪技艺差逊,平日的家常饭也让我颇费脑子,比如,吃肉,不光要煮熟煮透,吃前还须用刀切成玉米粒大的碎丁,不然,略微大点硬点,舀进母亲的碗里最后都进了垃圾篓,母亲还嘟囔“难吃”。我就在盛饭前认真筛查,好预防吃不动扔了心疼的难堪。我意识到母亲眼里的好吃食,全凭她是否咬的动为标准,降不动的,母亲统统说难吃。母亲担心硬食物牺牲了仅有的牙齿,所以畏惧着。我理解母亲,也提防着,顺着母亲的心思。

看着母亲,我常常想:人的一生,活成什么样子,才不负一生。但常常遗憾没有标准答案,活成啥样,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遗传、家庭、个性、品德、爱好、学识、时代等等因素。每个人都是被所处的生活环境训练出来的,环境敦化着我们,也掣肘着我们。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们适应了环境。适应环境的人都是硬人,即便负累,也撑着。无论生活是什么,生活多难,我们还是要生活。就算坐轮椅了,就算瘫痪趟床上了,还得活!这是捍卫生命存在的高贵道义。母亲活成了儿女心中的“佛”,值得欣慰!

生活的美好,我们喜悦的接受;生活的寒碜,我们坦然的面对。在生活的瓶子里,杂陈着酸甜苦辣涩,每一味,都是别样的感受。人生的精彩,我们尽情的挥洒;人生的磨砺,我们勇敢的担当。这人生的舞台,变换不同的剧本,而我们,只需扮演好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小小角色。

忽念起杭州灵隐寺有联曰: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是的,母亲该满足,即便至老无法行走。我们且以平常心待之,且以半称心想之。

诗曰: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昨日已翻页,今日正新展,“且将新火试新茶”,留待明日再论说。

(2025年元旦谨以此文献给母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