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君瑞的头像

冯君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19
分享

端午声中思子规

我的故乡渭北黄土高坡上一般是端午时节收小麦。

早年人穷,春季大多是吃玉米高粱之类杂粮,年成不好时还要靠国家的“返销粮”才能接上新麦。因此,春夏之交的困难时期,人们便算着盼着端午的到来。
    天越来越热了,田野间的小麦渐渐由深绿泛白又泛黄了,天空中便传来了“算黄算割”鸟儿的高唱。特别是天黑后,山村已宁静,月光如水,庄户人家在院子里乘凉做家务杂事,那粗犷宏亮的鸟叫声便显得分外响亮,让人印象殊深。
    “算”在家乡话中有“边”或“随”的意思,“算黄算割”就是麦子熟了,要边黄边割、随黄随割!因此,这叫声带给人的是好日子要到来的希望,是憧憬,是福音,让人觉得是那么的动听!
    想想吧,收了新麦,就能天天吃白馍细面。过端午节时,用自家种的糜子米或买回的江米包粽子,用白面蒸艾叶形状的花馍,还会喝点雄黄酒,这对粗粮杂菜清肠寡肚了一个春天的人是多大的诱惑啊?!孩子们穿上绣了花鸟虫鱼的新裹肚,戴上文化人称为香囊的“耍货”,脖子手腕脚腕上都拴上用各色丝线合搓成的花花绳,在一起比谁的更好看、谁的色彩更漂亮,那种天真乐呵我至今都常会回味。  
    夏收过后就听不到“算黄算割”叫了,老辈人说麦子是自南向北次第黄的,这鸟儿便随着一路北上去报讯了。
    读书后知道了端午节的一些掌故,知道了屈原和他的情怀和诗魂,对端午节便升华了精神层面的认识。也知道了“算黄算割”通称叫布谷鸟,又叫子规、杜鹃。古人的诗文中常写到它,因其多在夜间的高频率叫声凄厉单调,常会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故被用来描述凄凉哀怨和思归。但我却总似难能改变对它的福鸟印象。
    记得是2003年,那时我在川北梓潼的“三线”旧址上班。有天傍晚雷雨后突然放晴,天空湛蓝如洗,硕大满月亮如白昼,站在楼上阳台望去,山间柏林蓊郁,墙外麦田泛着金波,泥土麦穗和柏树林的清新随风扑面。突然,一只“算黄算割”高叫着从头顶飞过到了近旁的山林。离乡二十来年没有听到过这叫声了,诧异中一股思乡之情顿涌心头。我似又看到,月下母亲在为我们补衣做鞋,父亲还在铡草喂牛……想着我远游落魄他乡,无能改变年迈父母的艰辛让他们能安享晚年,禁不住悲从心底生!自此,我似深深体味了古人将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描摹其声为“不如归去”,读到“十年已起故乡情,客里凄凉不耐听”,“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类句子,也便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18年我老家全县宣告脱贫,在共产党领导的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伟大征程中,旧貌换新颜跨入了历史新时代!但是,我的父亲母亲却早已作古,没有能看到这梦寐以求的好日子,我只有在心中敬告,相信他们在天国也一定会为之欣慰和喝彩!
    端午节到了,到处粽香飘欢声高,我,又想起了家乡的子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