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部却领跑新一线城市、古韵悠然中洋溢着现代风采,成都是从那里来?游览了位于成都城区的金沙遗址,我深感这里真有金、有来头!
大约5000年前古蜀人在岷江上游开创了与华夏、良渚文明并列的蜀文明,其后扛着石器披荆斩棘沿江而下,相继创建了宝墩、三星堆、金沙文化及其后的船棺葬文化,到公元前316年被秦灭国后融入了华夏文化圈。金沙在3000年前就成为了古蜀王国的都邑,其名自五代时起沿用至今。走进竹树繁茂绿草如茵、摸底河从院中悠悠穿过的金沙遗址,望着发掘现场那年轮清晰的土坑层,我似感受到了历史演进的风起云涌和铿锵脚步声!
金沙,存留着天府之国古老年华的金色记忆。
在考古发掘现场的遗迹馆中有两样令我印象极深,一是埋有8层,多到据说是考古世界之最、当以吨计的象牙,另是一具3000年前、根系范围达100余平方米的榕树根。这一多一大和其它大量动物骨骼告诉我们,当年这一方定是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植被繁茂,动物成群。在陈列馆500平方米的梦幻般想象复原半景画前,我对此更有了形象的感知。渔猎农耕时代决定性的要素是自然资源,如此生物多样的优越生存环境,蜀地在四周山脉封闭中相对安定,到秦时又修了都江堰工程变水患为水利,这沃野千里的宝地便更增加了含金量、更加的“天府”了。
金沙出土的文物精致金贵,展现了古蜀人的聪慧和创造力。
遗址中已出土金、玉、青铜、石、象牙、陶器等逾6000件,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文物太阳神鸟金箔、大金面具和十节玉琮,充分体现了当时工艺技术的高超。
镇馆之宝、被用作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金饰实在是个奇迹!我确实无法想象,3000年前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将金提炼到94.2%的纯度?没有精密工具和放大镜,这重20克、直径12.5厘米、仅0.2毫米约3根头发丝厚的精致金饰,4只神鸟围着12道光芒的太阳展翅翱翔、凝练而生动的镂空图案是怎样创作出的?还有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商周时期大金面具,写实又写意的造型似人又似神、庄重威严又生动,似要给我们讲述过往的神秘,却仅有0.4毫米厚46克重,确实体现了当时工艺技术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400多件出土玉器种类繁多样式精美,最具代表性的22厘米高十节青玉玉琮,质地温润半透明,器表打磨平滑光润,每节都有简化人面纹、总数达40个,其羽冠、眼睛、嘴巴等雕刻表现手法各不同,整体制作十分的规整。据介绍,它应是产于4000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文化的交流又体现了金沙人的善于吸纳和见识不凡。
金沙文物的精美和其创制的难解之谜聚焦让我更清晰了一点,就是古蜀人非常的聪慧。其后秦统一、蜀汉政权治理、安史之乱时唐王室入川等等事件,使外部文化精华不断大量地输入,和蜀文化交融后便得天独厚地产生出优秀的成果,更形成了开放兼容并蓄的风习和创造力,唐时“扬一益二”的繁盛、宋代创制了纸币交子、甚至抗战时川军展现的民族血性等等都应是明证。
金沙大量尚未出土的内容,给了人金色的想象和希望!
遗址现仅挖掘了10%,太阳神鸟发现时是揉成一团,出土后才复展了风采。由此我联想到,秦始皇陵兵马俑中被陶俑压了2000年弯成了45度的青铜剑,挖出后竟能瞬间弹直恢复如初,另据说铸剑采用的铬盐氧化处理技术德国1937年才研究出、美国1950年才拥有。这些都昭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多少的世间奇迹,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去破解、去传承啊!金沙是成都建城已有3000年的证据,这里已经发现了神奇,但埋藏着的当还有更金贵的神秘,想象空间的广阔给了人金色的希望,我们期待着!
金沙真有金!了解成都就当看金沙,它从历史一路豪歌走来,又乘时代东风展开了现代科技之翼腾飞,成都,一定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