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顺
“岁寒三友”是一个汉语成语,泛指松、竹、梅三种植物;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传到日本后又加上长寿的意义。
我常想,岁寒三友,松之为首,那如果排序,这松树一定为兄长老大喽。所以在这“三友”之中,对松树又平添了一份尊重和敬意。
我小时候,老家后面的一座大山,是为我们提供燃料——烧柴的唯一的来源地儿,而这山都是长些一般的柴草,像松树等一些大的树木基本没有,唯有在半山腰有一棵不大的松树,我们管它叫“小松树”。
春、夏、秋之即,整个山上或绿或黄,还看不出什么,可一到冬季,白雪皑皑,这小松树郁郁葱葱的颜色在白茫茫的大山上变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记忆中这“小松树长得很缓慢,好多年了,看它还是不大。开始是孤零零的一棵,后来四周也有了一些更小的松树,再后来就变成了一小片松林了,再往后,因当地修建水库,我家就动迁搬走了。
在我家后面大山的东侧,还有一座山,我们管它叫东山,东山的半山腰是我家的祖坟。我十五岁之前,每年的春节和清明,都要随大人去祭奠祖先。
祖坟的坟茔分几排,最上面一排的辈份最高,一排一辈,我家祖坟有三排,那就是爷爷、太爷、祖太爷了。坟的后面,就是森林了,这里不同我家后山,都是一些大的树木,松树居多,其中还间杂着一些别的树木。不知什么原因,记忆中每次到祖坟都会遇到挺大的风,一阵大风袭过,森林呜呜作响,就会自然使我想到——“松涛”。跪在先辈的坟前,我的感觉时常是敬畏中参杂着害怕。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这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并非是“极左文革”时期的红歌,而是上世纪50年代歌剧《星星之火》唱段。
歌曲中把革命者比做松树,热情讴歌了革命者像松树一样的品格,体现了革命者一种永远向上的心态,是难得的一首激励人们向上的经典歌曲。从歌曲诞生的那天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建设者,一唱这首歌就会使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上中学时,学到一篇课文,叫《松树的风格》,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写的,内容是勉励青年朋友像松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以至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文中饱含深情写到: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文中还歌颂了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以至乐观主义精神,我每读一遍都会有更深的感悟。
松树再给我留下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的“松树门”、“松树灯”了。每到过年时,许多家庭都用松树樱扎成大门,并在院中央竖起一高杆,上面绑上一棵小松树,再把通电的灯笼挂在上面。远远看去,用自己的双手完成的高高挺立的松树灯和充满朝气的松树门,不仅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儿,还渲染出无限的喜庆和生机!
2019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