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富国顺的头像

富国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23
分享

俗语正解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有的已被收入成语。

一些俗语揭示深刻的道理,因此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有些俗语由于字面上的歧义,或以讹传讹,已不是俗语原来的本意,或者完全被反其义而用之,容易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

本文以"人定胜天"、"无毒不丈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女子无才便是德"四个俗语为例加以说明、阐述。

听说“人定胜天”这一俗语的时间,应该是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国家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之时,当时不仅无人提出质疑,反而鼓舞了人们战天斗地的士气。后来经历了极左的十年文革,这一理论使人更加深信不疑,不曾有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吗?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人们思想解放开始思考问题,觉得这一提法有问题——人真的一定能够胜天,战胜大自然吗?

其实,这“人定胜天”的原意是这样的。《周易》有"天、地、人"之"三才"学说。胜天——即高于"天",重于"天",可以理解为"重于一切"或"高于一切"。人定——其本质上是人心安定,各守其本分。因此,"人定胜天"即为:"人心安定高于一切"或"人心安定比什么都重要"。

人心安定,于个人,可以创造内心的和谐,获得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于家庭,可以做到家庭和睦、长幼有序、孝悌传承,和谐发展。于社会,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忠、信、礼、义具备,知廉耻,知荣辱,孝亲尊师,传承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人心安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可见,“人定胜天”的本意和我们当时的理解相距甚远矣!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最早听说是在文革时期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里李玉和与鸠山对话台词。当时就觉得不太对劲,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我们社会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奉献精神的价值观正好相反哪!又一想也对,那日本鸠山是我们的敌人、反面人物,他的价值观肯定要好我们相反啊。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却逐渐把它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并不以此为耻,大有理直气壮之势,于是心里感到不是滋味。

其实,这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这才是此语的本意。作为文学作品中反面人物的台词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没什么问题。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就实在不应该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了,而应该取前文的意思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追求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也是社会上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的俗语。它的原文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其中的“毒”应是“度”当“度量”讲。上下文合起来的意思是: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丈夫和君子。这里的"丈夫",是指有远见卓识、胸怀宽广的"大丈夫"之意,"无度不丈夫"中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 一词。

不知从什么年代起,“无度不丈夫“变成了"无毒不丈夫",还成了行凶作恶或野心家、阴谋家的思想行为的"理论根据",并以此作为他们下毒手的信条。一字之差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

女子无才便是德,记忆中青少年时期没听说过这句话,成家娶妻生子后才听说。开始觉得不合逻辑,没有才能的人怎么还成了被推崇的有德之人了,细一想又不得不佩服首创者思想之深邃,认识之独到。这应该是男权社会歧视、压制女性的理论根据。但人类发展到现在的文明程度,还是觉得此论难登大雅之堂,站不住脚。

随着年经历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再回过来考量这一论断愈发觉得值得研究,果然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原来“女子无才”并非仅字面上这四个字的意义,而是女子虽然有才却能不自夸、不炫耀,有意放低姿态,把更多的展示机会让给男人,这不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境界吗?不是一种令人称道的良好品德吗?

现实中不仅上述四例俗语有理解不对、不准的问题,还有许多俗语也存在此类现象,所以我们对此要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言行,为我所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