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习惯于坚持传统,不愿意求变创新,从剪头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原来家在兴油(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简称)时,十几年就在兴油浴池附近的理发店剪,偶有理发师傅不在,不管多长时间也要等待,我个人因事外出,也要等回来再剪。记忆中只有一次,师傅外出,实在等不起了,在另一家剪了一次,结果心里不舒服好一段时间。
剪头理发店十几年如一日不变,头型亦长期不变,一直就是背头。前年经剪头师傅劝说,说“平头”显年轻才勉强改为“平头”,这一改又已三年,估计要长期“平”下去了。
2011年家迁新居,开始将近一年,我还是每月一次的回老地方剪头,要知道从新家到老理发馆12华里,骑自行车得半个小时,可我却是乐此不彼。一年以后,我开始在新居附近踅摸理发店,试了有十多家都不合我意,不是不会剪过去老式的头型,就是价钱太贵。后来在生态园小区里找到了一家"洪升理发店",才算达到了我心里的标准。
不仅我自己的头,孙子剪头我也主张按我的意思剪,我认为小男孩剪“球头”最好,既干净利索,显精神帅气,又好打理。可老伴的意见与我相佐,她认为小孩儿应该时尚,什么头型时兴就剪什么样的。我家孙子整个上学前都在我家,由奶奶带着,所以在幼儿园期间,一段时间是我喜欢的“球头”,一段时间又是奶奶欣赏的“时尚头”。
大宝上学回家以后,学习和生活就都由爸妈管了,好在宝妈在孩子头型这一点上和我意见相同,所以大宝上学后就一直剪“球头”,而且是稍长一些就及时剪,使孩子始终保持干净利索、精神帅气的状态。每每见此,我心里就感到非常的舒坦。
其实,不仅是剪头,别的事情,诸如吃饭、穿衣、居住、交通等我都不善改变。吃饭就爱吃东北饭菜,到哪吃饭点菜都是烧茄子,穿衣服也固定1—2个品牌,别的衣服再好、再便宜,也基本上是不屑一顾。自39年前成家到现在我家一共变居9次,没有一次是我主张换的,都是老伴张啰的。
在小轿车早已进入普通家庭的今天,我几十年来都是一成不变的骑自行车,无论上下班,还是接孙子、孙女上下学、幼儿园,我的交通工具都一码是自行车,而且是过去老品牌的凤凰、永久自行车。其实家里儿子、儿媳都有车,可我不会开呀!也不想学。在我看来,这骑自行车,既节省,又环保,还健身,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是不是有些落伍、跟不上时代,抑或有失身份等等,我真的是一点都没不在乎过。
我明白,真的不能说,我的这种固守传统的观念和行为就一定是好。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的认识和行为已根深蒂固,形成了习惯,没办法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