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富国顺的头像

富国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3
分享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节气歌曰: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蜇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割蜜薯,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又大寒,喜庆丰收年。

这二十四节气歌有多种版本,而我这里选用的是著名二人转演员闫学晶演唱的版本,因为作为东北长大的孩子,这和我小时候熟知的内容差不多完全相附。

还有更简洁的概括: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二十四节气歌反映的是各节气的气候变化以及与农事的关系,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正因为如此,我把它列为中华传统经典早早地就教会我孙子了。

在这四个季节中,每个季节大都有一两个代表节气。春天应该是清明,夏天应该是小暑和大暑,秋天是含中秋节的秋分,冬天应该是小寒和大寒。其他季节中的各节气,人们的关注程度似乎就差一些。这处暑便是其中之一。

或许疫情趋于平稳,近来心绪逐渐平静下来,对自然节气,特别是刚进入的处暑有了较深的的感受,虽然白天还是很燥热的,但早晚却明显感觉凉爽舒适,于是便做了认真的回顾和思考。

前文所述的二十四节气,不管是气候变化还是与农事的关系,大多是通俗明了,一看就懂,而只有“立秋忙打甸,处暑动道镰”,的“打甸”是指什么,而这“处暑”又是什么意思?令人不知所以?

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这打“甸”是“垫圈”的“垫”。因为在农村的伏天,由于雨水多,加上牲畜的粪尿,牲口圈里都有挺深的积水,于是就要割很多草棵填之垫之,以便牲口呆在圈里,而同时填、垫进去的草棵经腐烂发酵又是很好的农家肥。可又一想也不对,已经立秋了,草棵植物都已长成不易腐烂了,怎么沤粪呢?但并没有找到答案,就这样疑问了很久。在后来看到文字,才知道,根本就不是“垫”,而是“甸”或“靛”。

“打甸”是打草料的意思。立秋过后草种一般都熟了,这种草最适合做饲料,人们会把这些草捆起来留着给牲过冬用的。也就是说到了立秋,天气转冷,人们要忙着打草料了,留着给牲口过冬。而另一种说法,立秋忙打靛的“靛”是一种植物染料,在立秋时节正是收获的时候。

处暑动刀镰,动刀镰,一说是割麦子,其实也不是割麦子,过去的时候,农村烧柴都不够烧,所以都割蒿草晒干了冬天烧,可是不到处暑季节,蒿草割下来根本不爱晒干,容易烂,所以必须过了处暑才能割蒿草。这好理解,问题是这“处暑”。都已过了立秋,也不能是还处在(或处于)暑期呀?实际上,“处”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的来临标志着炎热的夏天正式结束了。还有一说是“处暑”是“出暑”之意,和“躲藏、终止”意思差不多。

节气的变化要更换衣物,而我们理解的大多是要增添衣物。到了立秋节气,早晚已明显凉爽,今天已是处暑,早晨从家出来,我找了一条衬裤穿上,没想到这半个小时的骑车路上始终缠腿难受。写此文时在网上看到:到了处暑,天气虽然转凉但却不必急着增添衣物,由此想到了俗语的“春捂秋冻”——意思是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而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下,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真是有道理啊!

和所有的二十四节气一样,每个节气都有其传统习俗,处暑的习俗主要有:开渔节、拜土地爷、祭祖迎秋、煎药茶、吃鸭子吃龙眼配稀饭、放河灯。其中的开鱼节,浙江沿海一带至今还保持着,每年都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抒写处暑的很多,我这里谨拣一首小诗——宋朝诗人陆游《闲适》赠给大家,以飨读者。

                                         四时俱可喜,

                                         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

                                         邻叟闲相期。

                                                            2020年8月2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