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顺
清明既是一自然节气,又是一传统节日。是24节气之一,位于仲春春分和暮春谷雨之间。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可见此时是户外活动的最佳季节。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说起清明,中国人大都会自然地想起唐朝杜牧有名的《清明》诗,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和大多数人一样,开始接触这首诗是我也以为这是在写人们清明节祭奠先人在去墓地扫墓途中遭遇阴雨天气时的情景和心情。
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此诗从自然气候入笔,接着描写的是路上羁旅行人的伤感情绪,又由伤感转为有所期盼。这种自然景色与人们心里情绪的融合,用绵绵不断的春雨烘托路上羁旅行人的落魄断魂,又由忧伤到希冀的转换,很能拨动人的心弦。从而成为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
我小时候,清明节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年此时学校举行的祭扫烈士墓。记得在我老家与东面邻村的中间有一叫富连生的烈士纪念碑。清明节上午,我们全校师生穿带整齐,系上红领巾,胸前别着小白花,列队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曲向烈士墓进发,此时此刻我们内心都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到了目的地,要清扫纪念碑四周的卫生和把烈士碑上的灰尘擦干净,几乎每次都要在烈士墓前举行少先队员入队和共青团入团的宣誓仪式。
现在回想起来有一件事我始终感到奇怪,为什么那时只祭扫烈士墓而对就在不远处的自家祖坟不祭奠和祭扫呢?后来我想可能是在那个“革命”的年代祭奠自家的祖先是迷信活动吧?那怎么祭奠烈士就不迷信了?一直不太明白——
踏青郊游也是清明节的主题,每到清明前后,天地润朗,春暖花开,大概所有的人都会想出去走走,感受感受大自然的温暖阳光和清新空气,我们也是每年这个季节都要或远或近外出几次,像附近的北镇的闾山、鞍山的千山,兴城的海边以及丹东河口的桃花源等都在清明季节光顾旅游过 。
我在记忆中搜索,清明踏青郊游最深刻的印象,是儿子刚上小学的一次野炊。学校要求要和家长同去,看孩子那个高兴劲,一路上蹦蹦跳跳。到了目的地,我们要把自己带来的食物煮熟,要找来砖头、石头和木棍等搭起灶台,还要拣来柴禾,点火做饭。儿子的积极性非常高,干完这样干那样,小手都弄红了,也不怕脏不喊累。
活动的后半部,老师还安排了“找宝”活动,把写有奖品的纸团,像铅笔、橡皮擦、小玩具、糖果等等,藏到石头下、草棵里、树洞中,然后一声令下,宣布开找,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四处寻找,四处奔跑,生怕自己找得少、落在别人的后边,玩得十分开心。
清明也是脱去厚厚的冬装,换上轻便衣服的季节。“清明不脱棉裤,死了变兔”。也不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从哪里听到的俗话。至于死了变什么那是胡扯,但清明才可以换去冬装,还真挺有道理。年轻时,过完年进入三月份就想试着把冬装换下去,而常常是换两天冻得不行,又得穿上,不然就是冻得脚心哇凉,心口、肚子疼,浑身难受,而到了清明你想穿也确实是穿不住了。
2019年3月1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