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顺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专家朱元璋的一生,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人中之龙,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睿智、奇异、亲民、勤政。
穷困潦倒的朱重八,从沦为乞丐到汪大娘的接济去了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再到投奔郭子仪参军,他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此阶段的朱元璋也仅仅是元末动荡年代里一个贫苦农民的代表。从参军进入郭子仪的队伍里,朱元璋忍辱负重,这期间他超群的个人能力得以发挥,也是在这个期间他萌发了夺取天下的想法。而平民出身的汉高祖刘邦成了他的膜拜的榜样。
是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朱元璋表现出的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结交英豪、招贤纳士、尤其是采取朱升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都为他的成功做了最好的铺垫。朱元璋天性懂得人不可墨守成规,又谨慎狠准,与敌人周旋时只要知道对方的目的,手段从来都不是问题。所以夺取天下非他莫属。
不过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痛恨官僚、地主,他是有史以来最亲民的帝王。朱元璋骨子里的平均主义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折射,倘若生在近代或许他会早早的领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朱元璋力求为百姓建立“农民乌托邦”,也确实初有成效。在他执政期间,全国地主阶级明显减少,百姓大多有田可种,老百姓的日子是相对富足的。远古农民要求不高,税少有田,有饭吃,中国百姓便感天谢地了。
对于森严的黄册制度,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建制初期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黄册制度是朱元璋保障人口不随意流动,稳定社会以及稳定农民收入的利器法宝,在他执政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很可惜,明朝制度的诸多缺陷加上朱氏子孙管理荒芜,他死后,黄册制度如同虚设,贪污腐败泛滥,将“黄册”慢慢演变成“白册”,据说黄册抄来抄去百岁以上老人不计其数。若朱元璋地下有知,不知该怎样的痛心疾首。
朱元璋发迹后回老家凤阳的表现很让人感动,朱元璋即使做了皇帝也依然感恩图报,依然不忘滴水之恩。凤阳老家的二十几户人家在明朝一直以礼相待。后来这二十户人成了大明帝国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被朱元璋立为陵户,不用下地干活儿,坐享国家补助,并且子孙世袭。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他推翻元朝,统一中华,恢复民族平等,开创洪武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是杰出的君主之一。
2019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