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梁,一个美丽的名字,今天,我出发去哪里 ,参加“丰收节。”
路旁的庄稼已经泛黄, 呈现一片秋收的金黄色,路边的树旁,有枫叶般红色的一丛花,有依然艳丽的大朵挤在一起的花儿 ,有清风吹过耳畔,有一排排倒退着的树木,有泛着太阳光波光粼粼的池塘,车里循环播放着的歌,我的心情是极好的。
远远看见气球升腾在半空,我知道庆祝丰收节的场地到了,拐进一条干净的乡间小路, 两旁彩旗迎风飞舞 ,一派欢乐的景象,远处的舞台, 书写八个大字:长城脚下庆丰收 ,雁门关外迎盛会。
鲜红的字迹里也透着丰收的喜庆。场地对面的庄稼地里 ,如狼尾巴一般沉甸甸的谷穗弯下了腰,在风里摆动, 也像欢迎我们的到来, 共庆丰收佳节。
下午会有庆丰收的丰收节晚会,这时才是中午 ,我下车在山西农科院有机旱作晋北工作站里吃饭,富硒小米稀饭, 吃出了童年的味道,油糕 ,烂腌菜 ,烧山药,南瓜 ,玉米棒 ,羊杂,一顿丰盛的农家饭, 这是幼时的味道,是久违的家常饭。
山野村夫 ,文人墨客,齐聚于此,在下午时分, 一辆辆的汽车驶入 ,“第五届中国丰收节”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一曲由陈永和作词的《黄花梁》响彻田野的上空,把晚会推向了高潮。这是我在现场观看过的盛况空前的一场晚会 ,它是开在田野里,有谷穗,玉米伴着 ,有田野的风伴着 ,有暖阳伴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伴着,这是一场开在田间地头的晚会,是一场生活气息浓郁的晚会,是一场庆丰收的晚会。
黄花梁,在大同南百里怀仁、应县、山阴之间,东西南北皆二十多里。战国称黄华,北魏、北齐名黄瓜堆,隋唐以后称黄花堆、黄花岭,今称黄花梁。
黄花梁在古代,是一个森林世界, 绿色王国,北魏郦道元所著之《水经注》上的雁北是这样的:“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林集,茂林阴翳。”而黄花梁一带是:“层松饰岩,列柏绮望。”这种描绘让人想到了大兴安岭和西双版纳。
山西省是煤炭大省,而煤炭是树木在地下沉积而成的,可见 ,山西曾经是原始森林茂密生长的地方, 即使到了北魏孝文帝建都平城(今大同), 这里依然是北魏皇族狩猎的地方,拓跋珪就曾逮捕过大熊、小熊等猎物。可见,这个地方在北魏依然是树木茂盛,动物品种繁多的人间盛景。
此地盛产黄花松,所以 ,这里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黄花梁”。
可是 ,近代,我小时候听过的黄花梁已经是个凄凉悲伤的代名词了,“站在黄花梁, 两眼泪汪汪”,“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止不住的泪水流”。
过去的晋商过雁门关后再走上两天的路程,就到了一个村庄叫做歧道地,爬上这个村子附近的黄花岭,他们可以看到两条路,一条通往杀虎口,一条通往张家口。这两条路都可以到达蒙古草原,但是哪条路上不会丢掉性命还能赚点钱呢?这些赶脚汉们不能不感到惆怅,因为两条路上都死过无数的人,也有人活着走回来。
再后来 ,山西人出口谋生也必经黄花梁的歧道地,此时 ,我站在晚会现场依然能看见那个圪梁梁的歧道口,出了黄花梁, 就是内蒙古了, 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不觉怅意袭来,一首首凄苦的民歌因此诞生。此去千里路遥遥,与君一别再难见。
让我们不禁要想,黄花梁在历史的两头,似乎是:一边无边绿色,一边却是满目苍凉,回荡着声声心碎的民歌,流淌着背井离乡的人们失望的泪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回望历史,曾经历史上的山西曾和云南一样山青水绿,后来这些树木去了哪里?
一种说法是辽代修建应县木塔,全部木材均取材于金沙滩黄花梁茂密的森林,北京故宫里许多大殿的巨柱就来自山西的代县,山西有多少值得采伐的森林?当地有这样一句民谚:“砍尽黄花梁,修建应县塔。”但是,一个木塔能用多少木头?
我认为更可信的说法是战争。
这里是各民族南下交融汇合的地方,曾经连年战争,黄花梁下的金沙滩古战场, 曾经铁马冰河,狼烟滚滚,数不清的马蹄践踏,望不尽的烽烟滚滚,黄花梁的绿色在褪去,成了一片萧瑟之境 ,加上是近代山西人出口的必经之地,黄花梁成了一个悲伤凄惨的代名词。
如今 ,黄花梁上旧貌换新颜 ,一派丰收景象,今年的全国丰收节才设在这里,让黄花梁的名字被全国知道 ,黄花梁重现往日的风采, 这要得益于陈永和。
陈永和 ,1955年生于山阴的黄花梁东双山村 ,二十四岁当支书,带领全村人致富,四十多岁辞去支书职位,干起了合作社,因为他说 :“好狗护三邻,好汉护三村。 一村富不算富 ,全部黄花梁的村民富才算富。”
黄花梁横跨山阴 ,怀仁, 应县,这里曾经是火山活跃区 ,火山土灰富含矿物质, 使得这里的小米富硒,而且,合作社养的牛的肥料可以直接用于耕地的肥料,让这里的小米不仅富硒且成了有机农作物。这里处于半干旱区,又处于圪梁梁的坡上,“坡上的米好吃” ,是这里的俗语。黄花梁占尽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使得这里的小米家喻户晓,引来山西农科院和山西农大的合作 ,也引来了中央电视台来这里庆丰收。
今年雨水充足,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在黄花梁这片土地上。
你看那红着脸的高粱 ,你看那低着头的谷穗,你看那挺胸抬头的玉米 ,在这个秋收的季节,傲然挺立在田间地头 ,无不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展览馆 ,发现这里不仅有富硒小米, 绿豆,黄豆,荞面, 还有人工黄酱,富硒醋,品种齐全。使得这片被人们遗忘很久的地方,黄花梁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这个金秋时节,在黄花梁的这片土地上,举办的“丰收节”圆满结束 ,我们回望历史 ,展望未来,黄花梁重新以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展现在大众的视野 ,不负它美丽的名字
我愿愿黄花梁的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