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行走在雁门关弯曲的山路上,天高云淡,仿佛跨越了时空,身边是连绵不断的青山,眼前是巨石嶙峋,山沟乱石,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原始 ,宁静,古朴。
这个五一,我来到了离家很近的中华第一雄关“雁门关”。
雁门关虽然离我家很近,可是,我远游过很多地方,看过名山大川,却没有好好看过雁门关。
曾经我来过一次雁门关,那时我正上高二,在老师的带领下 ,我们全班骑自行车来雁门关。那时的雁门关还是很原始的模样,我们把车放在了广武的旅店里,步行走进山沟里,走了一上午才到达雁门关口。那时的雁门关口只有一个古老的城楼, 一方青石铺就的宽阔地,是杨六郎的点将台 ,还有两根旗杆。旗杆是我记忆最深的,我们坐在杨六郎的点将台上拍照,两根高高细细的旗杆就在眼前。我当时除了觉得这两根旗杆例外 ,其他就如我姥姥家的山沟一样,哪里, 已经远去了鼓角铮鸣,暗淡了刀光剑影,只有年轻活泼的笑声在山间荡漾。
今日在朋友的提议下,我又来到了雁门关,雁门关已经被修建得豪气万分,远远就看到了古城楼。走进古城门,宽阔的广场有一排白色的雕塑,他们清一色骑着高头大马,背着刀剑 ,胸前挂着大红花, 一副凯旋的模样。
我走近挨个看,读着雕塑底座上面的字,不觉泪流满面,几度哽咽。
杨延顺,杨业义子, 俗称杨八郎, 金沙滩战役被辽国王镜公主俘虏后做了驸马。
杨延嗣,杨业七子,俗称杨七郎,金沙滩战役时在为父搬救兵途中被潘仁美陷害,乱箭射死。
杨延昭,杨业六子,俗称杨六郎,镇守北方二十年 ,屡败契丹。
杨延德,杨业五子,俗称杨五郎,出家后有帮助大破天门阵。
杨延辉,杨业四子,俗称杨四郎,被招为辽国驸马。
杨延光,杨业三子,俗称杨三郎,金沙滩一站中 ,被乱马踏死。
杨延定,杨业次子 , 俗称杨二郎,被万箭穿心而死。
杨延平,杨业长子,俗称大郎,战死。
满门英烈,泣血陈列,内心涌动着不尽的情思,啊,这些先烈的故事,让我情感激荡。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是不是能骨肉团聚,颐养天年。
走进雁门关, 这里已经不似当年 ,原始淳朴。这里已经建成一座雄伟的古城。古建筑房屋,店铺林立,小贩的叫卖声,摩肩接踵的人们,繁华如北宋的闹市,也如战后民族大融合的互市。
走过繁华的古镇,走在雁门关古朴的城楼里 ,一股凉意袭来,这真是避暑胜地。摸着厚厚的城墙 ,我才明白以前老师骂:“脸皮厚得像城墙”的意思了。如此厚重的城墙,打仗的时候,的确可以抵御外侵,只是,打造这样一面厚实的城墙,在这大雁都难飞的崇山峻岭里,是怎样的艰难。
传说雁门关名字的来历就是大雁都飞不过的崇山峻岭里,只有这里的山沟可以飞过,故名“雁门关”。我就是顺着这个沟走进来的 。
狭窄的山沟位于崇山峻岭之间,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优越。
上了城楼 ,古代兵器一一陈列: 有投石车,火箭炮,体现着古人的智慧。站在城楼,望向射击孔,山下是郁郁葱葱的绿,那还见古人厮杀的场面。
远去了,那些鼓角争鸣,黯淡了那些刀光剑影。这大好河山,不是用来争夺的,安居乐业的今人终于在先人无谓的争夺战后,享受着安宁平和的岁月,能在此边关平静地瞭望满目葱茏的绿色。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到李牧驻守雁门关,败匈奴,蒙恬破辽兵,刘邦困白登,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驰骋关内外,杨六郎镇守雁门关,一箭射到大青山 ,逼退辽兵无数,这些古来的故事永远在此传唱。
极目远眺,山顶崎岖的长城,雄伟而壮观,只是,这因此牺牲过多少工匠。
来雁门关 ,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庆幸一切都成为历史。
战争希望永远不要再发生,我们安居乐业 ,我有限的精力投身到建设上。
暮色苍茫的时候,我们离开雁门关,眼前是一条玉带般的路 ,弯弯曲曲向前延伸,好似没有尽头,如同仙女甩出的一条玉带,我的车上面在潇洒地前行,一直从远古的思想中穿越万重山,回到城市高速公路 ,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
车子疾驰前进,我走进城市的霓虹灯里,雁门关的历史消失在我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