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理章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我国七部样板戏的鼎盛时期,其中《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这三部戏,在我们吕城公社各生产大队,是排演得最多的三部戏。
为了唱样板戏,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排演的场地,洪家大队特建起一座大会堂,十间大会堂,是洪家大队两千余名老百姓勒紧裤带建造出来的。
1968年底,大会堂建好后,洪家大队随即组建了一支农民剧团,各生产队挑选一至两名对艺术有兴趣爱好的青年进入戏班子,人员招齐后,及时派人到丹阳剧团拿剧本,那时没打印本,全场剧本是油印的,《红灯记》剧本当天拿到手,一回到大队,连夜就组织排演,一帮农民演员,未经过一天,一小时的培训学习,连样板戏观摩一次也未经历过,就承担了这重任,关键是选任谁担当主要的角色,因主角的重要性,决定着一场戏演出的成败。
担当李铁梅角色,是我生产队一名十九岁的女青年,名为姜夕英,她担当的这一角色,一炮打响!剧中在“听奶奶讲革命”一段中唱到,“讨血债,要血偿”时,她紧咬牙齿,手抓长辫那仇恨的表情!表演得淋漓尽致,宛如是现实中的亲身经历,不是在演戏,特具真实感。
扮演李玉和角色的是洪家大队洪家生产队的洪许坤男青年,当年二十多岁,铁路制服一穿,大盖帽一戴,气质活脱脱的一个铁路工人,嗓音洪亮,演技一流,在台上表演时,台下不了解他的外大队观众在议论,说他是专业的县剧团下放回来的演员。
反派角色鸠山和戏中角色不多的王连举叛徒,也是洪家生产队的青年农民扮演,他们这班农民演员都演得惟妙惟肖!
当年排演样板戏,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上吃过晚饭去大队,每晚坚持直至一部戏排演成熟,连续多少天,一直要排演到晚上十时左右,有时甚至到十一时,饿着肚子回家,大队没任何夜宵干点等补贴。
演主角的演员更辛苦,因戏中的台词唱词多,首先要把剧本背熟背透,然后再领会自己的方式,反复地演练。在没有导演与范本模仿学习的情况下,主要演员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更多。
今年已76岁的姜夕英(李铁梅扮演者)老人回忆,在当年,有一次晚上排演结束回家时,就遇上下大雨还响雷,天空黑压压的一片,那晚她又是一人在回家的路上,是有多么的害怕!
还有一次夜间在外地演出结束后,往回赶的路上,大家都是步行,正好遇上下起了大雪,在雪地上结果把鞋子走坏了,当时只好把破鞋子拎手上,穿着袜子的脚忍着冻走回家。
《红灯记》排演成功后,1969年春节大年初一,第一场在洪家大队新建的大会堂首演,观众人山人海,受到本大队及周边观众的热烈欢迎!
吕城公社当年有十八个生产队,各大队基本上都排演了一部样板戏,我们马元里村东的邻村,墅桥大队的罗家桥一个自然村,自己一个村能排演一部全剧红灯记,李玉和一个角色,有两位演员担任,其中替补的一位是女扮男装,不熟悉她的观众,一点看不出是位女演员。
邻近的虎墅和严家大队分别排演的是《沙家浜》京剧。
全公社的样板戏剧团,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日,各大队之间相互交流巡回演出,相当成功,正月十五日后,再辗转到外公社交流演出,一直至正月底二月初,样板戏巡回演出到春耕农忙时结束,来年春节期再重新上演。
洪家大队《红灯记》排演成功后,紧接着又排演了《智取威虎山》,小常宝角色仍有姜夕英担任。这出戏也很火爆,在洪家大礼堂上演,也场场爆满!
那时看样板戏我们不光在本大队观看,有时也会赶到外公社邻近的大队去看,有一次晚上我们村上几位年轻人,听说距离我大队前罗生产队很近的塘里沟村上演《沙家浜》,晚饭后就赶了过去,到现场见舞台是搭在塘里沟村打谷场上的一个大土灰堆上。当年村子里没条件搭建演出舞台,大多数村子都是生产队的灰堆作为舞台,搭建简单,省工省料,大灰堆上面只要铺上木板,就是一个临时舞台。
塘里沟原属蒋墅公社滕村大队,滕村大队当年排演的是《沙家浜》,虽在本公社看了多场,但无论看了几遍,哪里有演出,我们就会赶往哪里去看戏。
演出中阿庆嫂这一角色演得很好!不光是嗓音好,人也特漂亮,感觉这位阿庆嫂唱腔与台容方面别具特色!在演出中的间隙,阿庆嫂不在舞台上时,我们几位小青年特地到后台近距离去一睹这位阿庆嫂的芳容,果如所料,这位异乡的阿庆嫂演员风采迷人,确实是一位大美人,而且身材又好!
五十六年前农民演出的样板戏,在当年的“文革”期间是一枝独秀,其他文化艺术全被封闭的状况下,样板戏成了老百姓唯一的精神寄托,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别“产物”,现成为了远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