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城》的头像

《吕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2/17
分享

回到山水之间

李俊美

金秋十月,在山水城市无锡,我有幸参加了省作协举办的“欢迎回家——基层作家活动周”活动。

无锡来过多次,但还是第一次在这里开会与学习。那天我拖着拉杆箱,怀着兴奋和期待的心情,在鼋渚路下车。下车后步行600米至酒店,一路金桂飘香,不时出现满地细碎的桂花。这座温润秀美的城市最先用一城俏丽的桂花迎接我们。当我陶醉在桂花迷人的香味中,走在树林围绕的马路旁,心儿已经飞扬起来了。

无锡花园大酒店就是我们这次住宿和会议的地方,位于太湖风景名胜处,靠近鼋头渚,也在蠡湖之畔。坐在酒店的餐厅里吃饭,透过圆形的落地玻璃窗户,可以看到碧波如洗的蠡湖。酒店门前是大片的草坪,对面是青山。会议安排在这样的地方相聚,注定要给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带来一场不同寻常的经历和体验。

这次每个市选3个省级会员,一共45个会员,来自江苏的各个地方。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大家都非常珍惜。大多是第一次见面,但共同回到了“作协家”这个地方,我们就亲如一家人了。在五天的相处中,我们之间形成了友好的关系,相互了解和关照,及至回来后很多人还在群里发消息,表示非常想念在无锡的日子。有一位老师还特意去网上买了相框,把大家的合影照装帧在相框里,说挂在墙上可以经常看到。这一举动我觉得特别可爱。

这次省作协领导和无锡文联主要领导都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者倪苡和在大刊发表过多篇文章的易康老师代表会员分别发言。会议结束后又各派十五人分组座谈交流。《雨花》杂志主编张育邦和省作协书记杨发孟主持我所在的这组会议。每个会员畅所欲言,发表创作感想和提出建议。杨书记和育邦老师一一耐心解答。这是第二次见到育邦老师,第一次是在丹阳作协举办的活动中。那次我获得他的签名书《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回来后认真拜读,非常喜欢,连带着又买了书中提到的几本书。育邦老师的诗我也很喜欢。这次能在这里又见到他,自是感觉亲切。

当天下午,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在酒店一楼望云厅给我们讲课,讲的是《新时代的文学环境》。汪政协主席授课深入浅出,环环紧扣,旁征博引,语态坚定而有力量,令人不得不信服。他提到了文艺理论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做自觉的作家,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否则上不了台阶,成不了大气候。没有哪个大作家文艺理论是不强的……这些话对我来说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以前我认为写作是个人的事,只要能写出心中所思所想,要那么多理论干嘛!看来我是大错特错了。理论指导实践,在写作上一样有用。他还指出,文学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是一致的,只搞文学,只知埋头写,搞不出名堂。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句句有分量。对照一下自己的写作,在某些地方存在欠缺。希望金玉良言能对自己以后的写作带来改变。

和我同住一个房间的是南京的一位网络文学作家及编剧。她三十多岁,性格沉静内敛,喜欢穿中式裙装。第一晚我们一起散步至长桥,谈论网络文学和纯文学的写作现状和环境。每一种写作都不容易,尤其是网络小说,每天需要更新几千至上万字,简直就是在透支时间和生命。她说自己除了出门倒个垃圾,已经好几个月不出门了,在家就是写写写。一部剧本要改无数遍。她说自己在写作上显露出天赋和自信是源于初中老师的一次鼓励,以后一发不可收。当时也没有书看,家中一部《红楼梦》随手就翻烂了,现在能写这些网剧好像也和多看《红楼梦》有关……

两个刚刚结识的人携手漫步,兴奋地谈论写作和生活中的一些趣事。长桥上灯光迷蒙,湖水微漾,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南师大文学院教授何平讲了《我们时代的文学生活和文学》这个主题。他看上去像我远方的一个朋友,模样口音都像,我听他的课又格外认真起来。他提到了基层作家群体年龄的老化,年轻人在基层写作的上升空间基本被封死。他说,不重视基层作家的培养,文学是走不远的。他的理论核心是“保卫文学圈”,而不是“出圈”。保卫文学,保卫文学赤子之心,作者之间要相互批评、欣赏、切磋,要能引起文学激荡。文学是有等级尺度的,审美也是有等级尺度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文化资源、文学资源怎样跟基层发生关系.......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有独特见解的教授,他的言谈和思想就像群山和灯塔一样吸引我。灵魂里散发出的思想光芒是最迷人的,如果有机会,还想再次聆听他的讲课。

这次开会幸遇镇江市区的刘爱华老师、扬中作协主席马健,丹阳公安系统的王东海。我们几个人上课的时候座位安排在一起。与会期间,我和刘爱华、马健走得比较近,清晨、傍晚一起去蠡湖畔散步聊天,听取不同的声音。聊得最多的还是文学和写作。沿着蠡湖行走,是一场诗意的漫步。湖水随着天光的明暗变幻着颜色,叫人怎么也看不够。在林中穿行和出入,找到一种久违的寂静感觉。

我们去宜兴参观了近几年打造的窑湖小镇。细雨绵绵中,它犹如怀抱琵琶的女子,弹出古韵腔调,令人驻足,令人一步一回头。尤其喜欢小镇的复古火车,它竟然带领我们在竹林和茶田间缓缓穿行,犹如一场奇妙和诗意的穿越之旅。古朴的小镇,经过打磨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处处透出新意,吸引各地的人们来此观赏游玩。一起去的会员老师们,打着伞参观,兴致勃勃地谈古论今,感慨如今时代和周围环境的巨变,给人们心灵带来的撞击和观念的改变。

钱钟书故居古典高雅,不愧为文学大师居住过的地方,极具文人气息。薛福成故居、东林书院、寄畅园也各具特色,让我们从中领略在无锡这块宝地上的人文荟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喜欢在蠡湖边行走。环湖步道、伸入湖中的木头栈道,浓密的树林,结实美观的桥梁、掩映其中的酒店和别墅群……无锡利用太湖做文章,做出了高水平,别的城市也有太湖,但望尘莫及。我总觉得太湖是属于无锡的,属于鼋头渚的,它能和无锡这座江南名城融为一体。当我在湖边小坐,看到“太湖明珠生态修复”这几个字,看到环卫工人在湖边修剪被台风吹倒的树枝,轻扫树叶和纸屑,联想起老师课上讲的文学生态修复。当我们的时间都被短视频夺走,当看书买书的人越来越少,当基层文学生态的恶化,日常的文化生活基本消失,我们该为文学做些什么?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我们的文学初心,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一部分人?

清代诗人袁枚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感同身受。作为写作者,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尤为重要,眼前之物只有入你眼入你心,才能被你感知,被你敏锐地捕捉,也才能在我们的作品里呈现那些被人们疏忽和不曾看见的东西。

短暂美好的五天,它如朝霞秋叶激越粲然在心头。它和去年的北京文学之旅一样,给我的生命旅程又添上绚烂的一笔。我回来后多日仍是想念在无锡的那一场相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