飚文,值得提倡
范景来‖北京
飚车,是机动车驾驶员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竞驶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对自身生命不负责任,也危害着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一种违法行为。飚车行为,在交通法规中明令禁止,但现实中仍有人热衷,个中原因,单从飚而言,除了有超速的意思,还包含比和争的成分。客观而言,因为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风险性,能满足飚者的一种心理需求,因此,飚车虽被禁止,但仍有一定市场。而“飚文”则另当别论,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有益而无害。
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水。说的是,适度的压力和竞争,对于人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前段时间,笔者和一位文友先后参与了一次某公众号举办的网络诗文人气投票大赛。共同的参赛经历,让我们有相同的感受,通过投票活动,深感网络投票中的确存在一些弊端,很有治理的必要。于是,我们便萌生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同时写一篇关于网络投票方面的文章,借以抒怀。虽是口头“契约”,但内心也有了一种比和争的劲头,具有一种“飚”的味道,大有通过飚文,一比高下的架势。
有了这种想法,即刻便付诸了行动。在没有任何沟通情况下,我们各自开始了构思和写作。不日,文稿相继出炉。好友的稿子率先在某个平台刊出,我的紧随其后,在另一家平台出炉。两篇文稿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但都是自己真实的感悟和认知。因为有了“飚”的味道,也成就了各自的一篇美文。
两篇文稿刊出后,均得到了众多文友的认可和肯定。阅读、点赞、打赏、转发的人不断。我对两篇文稿的评价:好友的侧重理性思考,上档次,具有阴柔之美;我的文稿,从现实中写起,接地气,具有阳刚之气。我的那篇文字,后来还作为参赛文章,由平台进行推荐。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和好友几年前因文结缘,虽尚未谋面,但兴趣相投,性格相近,因共同的爱好,常有交流。当然,能够成为好友,也源于共同爱好和价值追求,说得直白些,均属于喜欢调侃娱乐的那种。现实中,文友是一位教授,文字水平自然很高,这也是我敬佩的一点。志同道合、携手并肩,探讨人生、爱好写作,使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在相互交流中,也增加了生活中的乐趣。共同的认知标准,让我们在文字的道路上,共同进步,并肩前行。当然,我是受益更多的那个。
十几天前,我所在的一个文学会,搞了一个同题诗创作。每天确定一个主题,鼓励会员参加同题诗创作,姑且称之为“飚诗”。对于诗歌,我是个十足的“门外汉”,没有任何的专业素养,只是喜欢诗的那种韵律和简洁。偶尔写上几句,不敢妄自称其为诗,只能算是顺口溜。因为这个活动,对诗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正和我意。我斗胆参与其中。每天中午出题目,晚上十二点截稿,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要想写出完整的诗句,而且有一些水准,自然要动一番脑筋,需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我沉入其中,感受这种参赛乐趣和氛围,乐此不疲。其实,更主要的是,通过这项活动,迫使自己动起来,提高一下自己写诗的水准。虽然写的过程有些煎熬,但收获满满,先后写出二十几首。幸运的是,均被编入精选留言,有三首还进入了前十之列。更主要的是,通过欣赏其他文友同题的作品,也感悟了别人的创作思路,欣赏了文友诗的风采,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可以说,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得不说,这应是“飚诗”给我带来的收获。
实践证明,人都是有惰性的,这是客观现实,不容质疑。人的潜力,需要不断开发,开发的越多,能量释放的就越大,对社会发展越有益处。开发的途径,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要有一定的压力。而飚,恰好具备这一功能。就像我们在工作中,每年年初都要制定一个目标一样,目的就是调动积极性,促进工作更好地开展和完成。如果没有目标,工作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当然,目标的制订,一定要积极可行,标准不能过高,就像是摘桃子,翘翘脚能够摘得到。如果目标过高,不切合实际,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目标过低,不用努力便可以完成,也失去了意义,恰到好处最好。而消除人的惰性,开发人的潜能,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有一定的竞争。也可以说,就是制造一些“飚”的氛围。
飚文不同于飙车,没有任何危害,还能起到在拼搏中向前发展的作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学发展的基本方针。要倡导文化多样性,就必须鼓励创作者积极投入,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内在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苑作品上层次,出精品。而适当的“飚文”,无异于是一种极好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