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两个馒头坊
范景来‖北京
在怀柔城区,我常去两家馒头作坊买馒头。一家在下元一条胡同中段,另一家在滨湖南街西口。
我居住在府前街,紧邻下元一条。所以,最常去的是下元一条的馒头作坊。一条馒头作坊叫大碱馒头,夫妻两个人开的。主要是卖馒头,花卷,烧饼,包子和面条之类。夫妻都是丰宁人,和我算是老乡。大碱馒头不贵,原来(大概在三四年前)五毛一个,后来涨价每个八毛,最终是一元一个。大碱馒头质量不错,口感好,有纯正的面食味道。小店规模不大,只有一个电蒸箱,每次可放六七层,不超过一百个馒头。
另一个馒头坊在斜街,是“曹师傅开花馒头”,距我居住的地方远些。去年有了电动车,也常去那里买。曹师傅开花馒头作坊比较大些,是用蒸屉蒸,有两个大锅,每个上面一次可放七八屉,每屉大约放二十几个,两个锅一次就能出三百个馒头。曹师傅的馒头质量更好些,粮食味浓,刚出锅时,香味扑鼻。价钱也是一元一个,据说很长时间都是这个价,没有变过。因为口感好,买的人很多,特别是每天下班时候,都要排队才能买到。
两个馒头作坊虽然相距较远,但于我都算是有缘。因为常去,都比较熟,每个店面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记得前年腊月二十四五,白天我只顾在家里搞卫生,忘了快过年了,需要买些馒头储备,于是,晚上六点多去了大碱馒头坊买馒头。此时,天已经黑了,而且刮着大风,走路都需侧身。那天,我买了些馒头和豆包。女店主很忙,埋怨我该早点买,说后天就要关张了。我付完钱,便急忙往回走,回到家之后,感觉店主的帐算得不对,好像多找了我钱,因为豆包比馒头贵五毛,店主全部按馒头价格算的账,多找了我两元钱。是回去把钱还给她?还是以后再说?我有些犹豫。两元钱的确不多,况且是她找错的,不是我少给,外面风又很大。犹豫一会,心里感觉不踏实。他们是小本生意,一个馒头才赚一两毛钱,多找我两元钱,就等于二十几个馒头要白卖。于是,我又顶着风返回店铺,说明了原委,把钱退给了店主。店主非常感激,说:“老乡太够意思了,风这么大,两块钱还给我送回来”。我说:“应该的,你赚钱也不容易,我买馒头该花多少钱就得掏多少。如果这两元钱不给你送回来,我心里也不踏实,过年也不安稳。”之后,我们的关系更密切了。
去年,二条的平房拆迁了,大碱馒头也不知了去向。
以后,我便常去曹师傅开花馒头店去买馒头。曹师傅馒头店离我居住的地方远些,骑车要四五分钟时间。卖馒头的是个女老板,三十四五岁,话很少,但说的很快,基本就是那么几句,“你来啥?几个?”然后便是快速捡,快速找钱。也许是人多的缘故,或者是卖的时间长手熟,她收钱速度很快,大有抢的味道,开始我有些不适应。便和她开玩笑:“你收钱慢点,别跟抢似地,别人又不是不给你。”她笑了,知道是玩笑。“没办法,人多。”之后,收钱依然如故,仍是那么快,没有一点改变,而我也逐渐地习惯了。
曹师傅的馒头好吃,买的人也多,有时要排上二十几分钟时间才能买上。他们的馒头几乎没有剩余,晚上六七点钟就卖光了。去年,也是临近春节的时候,我照例去买些准备,第一次没有买上,次日下午三点去,排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才买到,而且是限量,每个人一次只给二十个,并提前贴出了告示,意在照顾更多的人能买到,请顾客谅解。他们也是外地人,过年要回老家。每年腊月二十五就关门,正月十五开始营业。因此,春节期间,想要吃他们的馒头,必须提早准备。
馒头,是北方人的主食,每个家庭都会食用,非常大众。现在,工作节奏快,时间短,买一些现成的主食,省去了很多做饭的时间,省时又省事,真是两全其美。
同样是馒头,有的店做的好,有的店做的就差些。质量好的,回头客就多,不用刻意宣传。质量差的,顾客买一次,下次肯定就会换地方。要想做出质量好的产品,除了使用货真价实的原料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制作技术方法,用心去做。大碱馒头和曹师傅开花馒头,在做馒头方面,都算是成功的,因此,也留住了很多客户。
其实,不仅是做馒头,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一样,如果要做好,都需要用心。如果不用心,即使再简单的事情,也很难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