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范景来的头像

范景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6/25
分享

生活要有仪式感

生活要有仪式感

范景来

经常听人们谈起,生活需要有仪式感。什么是仪式感?仪式感,顾名思义,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

它是人们的精神情感达到愉悦的瞬间,是让人们记住难以忘怀的一些重要时刻。把原本普通的事情,变得不普通;使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出神入化;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充满色彩和乐趣。

仪式感,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我们享受美好的一切,也能让我们坦然面对糟糕的一切。对此,我们要做到: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潦倒。仪式感,就是让人在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找到诗意般的生活,找到继续前进的微光,找到不愿将就的勇气。

仪式感,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生活是平淡的,精神上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仪式感,就是从精神层面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当然,平淡也是生活的常态。原本人们的生活中没有节日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需求的提升,人们在生活中设定了各种各样的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劳动节,教师节,植树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赋予了一些特殊的内容和符号。这样,生活就变得不一样,有了多姿多彩的内容,这不仅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某种精神需求和享受,也让人们对这些特殊的日子有了更多地期待。

生活,就是在这种各式各样期待和享受中度过,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充盈。这就是仪式感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想一想,如果生活中没有这些节日,缺少各种相应的内容,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平平淡淡,没有色彩,没有波澜,这将是何等的枯燥乏味。没有春节,便没有阖家团圆的幸福;没有“五一”劳动节,便没有郊游、踏青的出行;没有教师节,尊师重教也不会有如此良好的局面。而有了这些特殊的节日符号,即仪式感,生活变得有了色彩,有了无穷的乐趣。

今年5月20日,妻子问我是不是应该庆祝一下?我疑惑不解,不知是怎么回事。妻子有些不悦,便说:“连这个日子都不知道?真是out了。”

我是个粗线条的人,向来不注重形式,对各种节日也少有概念。520是一个什么日子?为了讨妻子欢喜,我急切地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原来,520是网络情人节。据查,520最早起源于1998年,来源于台湾歌手范晓萱唱过的一首《数字之恋》,这首歌正式流行是在2005年,因音乐人吴玉龙一首歌曲《网络情人》而走红。520,谐音是“我爱你”,因此备受年轻人和女士推崇和青睐。特别是经过网络迅速传播,如今已经自发地形成一个节日——网络情人节。据说,影响非常大,也难怪妻子这么看中这个节日。

仪式感很重要,值得提倡,但也应注意不要走形式。仪式感本是表面上、形式的东西,需要有内容来支撑,不然仪式感就失去了意义。比如:教师节,本是一个尊师重教的节日。尊师重教,不能仅局限在这一天,而应该贯穿生活的全过程,最重要的是把尊师重教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这样,才能让仪式感有更好的效果,倘若是只局限于教师节这一天,搞搞活动,喊喊口号,开个会,简单地走走形式,那么,教师节的设定,就失去了意义。单纯追求仪式感,不仅会伤害教师的感情,也不利于尊师重教活动更好地开展。

此外,仪式感也应该有度。不经意间,浏览过各月份的节日,发现3月份最多,有记载的共有15个。3月1日,国际海豹日,3月3日,国际爱耳日,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3月14日,白色情人节……等等,每隔一天就有一个纪念日。当然,我没有任何厌恶和嫌弃的味道,只是感觉有些多而已。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参与,不必全部兼顾,也没有必要全部参与,不能为仪式感所累,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爽。

最后的结论:生活需要仪式感,在尽情享受仪式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一个度。适度,皆大欢喜;过度,精疲力竭。

2021年6月2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