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范景来的头像

范景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04
分享

爱,在粽香中传承

爱,在粽香中传承

范景来

吃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习俗,不知这一习俗延续了多少年。今年端午节,我照例格外重视,早早地购买了包粽子所需食材和原料,节前在孩子那里为她们包了二十几个粽子。昨天在家里,自己又包了三斤糯米粽子,三十几个。近几年,每到端午节,我都会自己包粽子,不仅自己食用,更主要的是给孩子们准备。

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于一体的民俗大节。后来,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便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至此,端午节也以纪念屈原为主调了。

端午节文化厚重。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不仅在我国深入人心,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吃粽子,则是渗透端午节的一种饮食文化。

小时候家里穷,吃粽子算是一种奢望。但即使如此,每到端午节,母亲总会想办法包一些粽子。那时的黏米,主要是自家种的高粱米以及大黄米,没有糯米。家里人口多,一次包的量也多,一般需用一盆的黏米。在农村,粽子叶并不稀缺,大红枣儿数量不多,每次包粽子,母亲都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满满的一大锅粽子包好后,需要煮上几个小时才能煮熟。新鲜的粽叶,包上自种的黏米,红枣儿点缀其中,米香和枣香融合在一起,还没等粽子完全煮熟,粽香早已飘满了整个院落。那时过节吃粽子,对我们来说不亚于过年。煮好的粽子沾上白糖,吃起来绵软香甜。我们几个孩子攒着劲吃,而母亲则一再提醒我们要少吃,说粘东西吃多了不好消化。我想,如果不是母亲的屡屡限制,我们肯定会一次吃个够。

端午节于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端午节,都会吃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那些年我在外地工作,端午节能回到老家和父母一起过节机会不多。每年端午节到来,母亲都会提前问我们能不能回去,如果不能回去,便会提前包好粽子,想方设法给我们捎一些。母亲包的粽子,样子好看,口感好,因为是真材实料,质量更是没的说。后来日子好了,母亲包的粽子品种也多了,除了传统的黏高粱米、大黄米以外,还有糯米的。除了母亲包的粽子外,有时单位也会发一些粽子,作为福利。好多年端午节都不用自己动手,便能吃到各种各样的粽子。尤其是吃到母亲包的粽子,心里格外温馨和舒坦。

前几年,母亲离开了。每逢端年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而且,再也无法享受她老人家亲手包的粽子了,心里不免感到空落落的,一缕惆怅涌上心头。而我也尝试着自己包粽子,在市场上买一些新鲜的粽叶和马莲,以及上好的糯米。提前将糯米泡上半天时间,将粽子叶和马莲煮好。包粽子其实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自己食用也不需要多么精巧,只要将粽叶折好,将米包裹住,然后煮熟即可。自己包的粽子,干净、卫生,更主要的还可以享受制作的乐趣。而每到端午节,自己包粽子的时候,也总会给孩子准备一些,让她们吃上我包的粽子,这一习惯,也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有时我在想,我的做法,其实和母亲的做法如出一辙。小小的粽子,不单单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爱的传承,浓浓的粽香,传递着深深的爱。

中华民族,重情守礼,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传承的每一个字符里,都浸润着厚重的爱。愿这种爱,世代相传,直到永远!

(2021年6月1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