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变迁
文/邱晓文
那口水井枯竭之后,月亮
裹着记忆走远了
空井,盛满悄无声息的过往
头染白霜的人
颤巍巍,拐杖在井口旁
喃喃自语
小孩在枯井旁玩耍
往井里扔下童年的好奇
咣当咣当,斑驳的旧时光
在回响
那一晚,月亮异常明亮
回荡的捣衣声,让村庄失眠
评析:喻凤鸣(湖北)
初读作者这首《变迁》,脑海里不由自主弹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虽彼此相隔朝代甚远,但在诗意的相逢里,却又如此的近。
同样是对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及物是人非的感慨,对于久客异乡的游子来说,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在记忆的深处啮啃。正如作者第一节中,把“乡情”比作“井”、“月亮”隐喻“岁月”,通过“枯竭”“走远”“盛满”这一连串饱含深情的词语,把这种难舍离的故乡情结用欲拒还迎的方式表达出来,显得既深情、饱满,又真实。“裹着记忆走远了”,“记忆”真的“走远了”吗?没有!“空井,盛满悄无声息的过往”,它依旧在心底最深处掩藏、荡漾。感情回环,弹力十足,足见作者文笔流畅、功底深厚。
第二、三节,通过“老”“少”的对比,更突出作者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难以平静的心绪:“头染白霜的人/颤巍巍,拐杖在井口旁/喃喃自语”,记忆的深泉再一次喷薄而出:“咣当咣当,斑驳的旧时光/在回响”……从诗歌技巧上讲,既拉伸时间的宽度,又夯实了诗意的厚度,为结尾作好了层层递进的铺垫。
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逻辑通顺,读起来畅达,不晦涩,读后能让人若有所思或耐人寻味。这首诗毋庸置疑是具备以上特点的。且作者基本功扎实,用词精准,如“颤巍巍”“喃喃自语”上下连贯,让一个久别故乡游子的心、神、貌在两个词语里概全。第三节,从儿时的顽皮着笔:“往井里扔下好奇”,一般人会扔下“石子”,而作者却用描述(好奇),而不用陈述(石子),大大提升诗歌的意境。同样的手法在最后一节也运用自如:“回荡的捣衣声,让村庄失眠”,“失眠”的本是回乡的游子,是人,而不是“村庄”,但作者用“村庄”来作载体,显然,后者更有感染力!“咣当咣当”“捣衣声”等词语极富生活情趣,且有代入感。无论故乡如何变迁,但心里的故乡始终还是初见的深恋,结尾再一次把思乡的感情浪潮推了又推。
整首诗感情自然,语言朴实、凝练,接地气!细细品读,诗语诗境宛如摘下墙头的那把旧马头琴,每拉一下,心就跟着弦颤抖一次……
2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