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鸿达的头像

朱鸿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4
分享

与 茶 笺

喝茶有道,一人得幽,二人成趣,三人味,众人参慧。谓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盏清茶,蕴藏大道理,饱含大智慧,可观人生浮沉,可悟人间冷暖,可尝人生百味,如时光在眼前行走,似山河在口腹湍流,惊鸿一瞥间,洗尽浮世铅华,有神游八极、思接千载之感。

绿茶,茶汤若似甘露,碧清微黄,滋味鲜爽,浓郁回甜。黄茶,汤色杏黄清澈,叶底嫩黄鲜亮,爽甜醇厚,香气高扬。白茶,茶汤杏黄明亮,滋味鲜醇可口,纯爽清甜,毫香浓郁。乌龙茶,汤色金黄通透,香气浓郁微酸,入口甘甜,水香长流。红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带甜,金毫显露,香气持久。黑茶,汤底橘黄透亮,滋味醇厚悠长,菌香四溢,回甘隽永。普洱茶,为再加工类后发酵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喝茶多年,从绿茶花茶白茶,到红茶黑茶普洱,时令不同,环境不同,个中滋味迥异,获得的体感与察悟也各有千秋。每次喝茶,常于茶叶的翻滚动静之间,观茶汤的起色变幻,试图一次次,在味蕾与视觉的冲击下,参悟生命的沉沦起伏,感知岁月的冷暖悲欢,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还好,有一颗虔诚的心,守护着那盏茶壶,时刻保持着温润炽热的温度,让过往不念,当下不杂,未来不惧,一如既往地迎接明天。

近日,常喝寿眉,木质香气浓郁,汤汁橙黄透亮,不仅清甜鲜爽,而且醇厚甘甜,几杯入怀,身体发热,身躯微微发汗,体感甚佳。此寿眉藏于五年前,上周六开封,褪去先前的青绿,叶片已经泛黄,可观与时间相互融合后的丰富机理,带有一股荒野不羁野气,能褪去体内燥热火气,可品出生命的豁达与纯粹。

有好友,平日只饮白茶,各种白茶存了一箱又一箱。一日,受邀去喝茶,其拿出一罐珍藏的白毫银针,用盖碗冲泡,芽头肥壮,白毫尽显,汤色杏黄,香气清芬,今日想起,仍感茶香萦绕,余味无法忘怀。我们曾在同一单位工作多年,后因种种缘由,吾暂别单位,以致见面接触渐少,但周末闲暇经常联系,偶尔约茶聊天,回顾往事,畅谈人生,无比畅快欣慰。

有时,喝茶作为一种媒介,或者一座桥梁,让彼此存有联系的渠道,在有限时空内,偶尔叙叙旧、谈谈心,实属功不可没。近些年,工作辗转几个单位,结交诸多领导同事,喝茶论道之余,他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心存感激之情,铭记于心,终生不忘。

某晚,几盏普洱入喉,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深夜阒寂,半梦半醒中忽然惊醒,一身冷汗洇湿被褥,呆呆坐在床边,脑海浮现出似是而非的梦境。恍惚的梦中,不知身居何处,乌烟瘴气,嘈杂忙碌,几个乌合之众,或跳梁小丑,阴鸷狡诈,面目狰狞,在我面前无理取闹,惹是生非,让我百口难辩,难以招架,境况极度窘迫。这段梦境造成的心理负担,在很长一段时间,非一盏香茗能洗涤干净,非一壶热茶能温暖周身。此般境遇,后与朋友茶友聊起,大家举起茶杯啜口清茶,继而一笑了之。

世间万物,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茶汤色泽悦目,未必形美,形美未必味美,表象只是外因,内在品质发乎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修为,似大道至深至玄,无声无形。如单株古树,独守悬崖峭壁,幽居深山老林,朝有雾锁,暮有云遮,傲雪凌霜,风餐露宿,屹立千年不倒,吸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生发的叶片,未必有台地茶美观肥硕,但茶汤的韵味气象,非台地茶所能企及。

茶与人,无关好坏,无关梦境是非,但求真假。真心也好,假意也罢,都是一种处事态度,如茶叶的表征,或苦涩示人,或香甜示人,或寡淡示人,或醇厚示人,都会让人铭记于心,时刻惦念,偶尔也会评头论足一番。

万物皆空,唯心所致。人生如茶,有苦涩也有甘甜,有逆境也有顺境,有沉淀有舒展,有起伏有翻滚,都是生命的一种经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守初心,不受外界干扰。一切的一切,终究要回归平淡,唯有寻觅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美好,方可享受当下,活出精彩。

不由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其中写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闲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望着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一般。端着一碗茶何需什么理由?不过是用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白居易是爱茶之人,在白氏诗作中,以茶为主题的有八首,叙及茶事和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他终生与茶相伴,不仅早饮茶、午饮茶,而且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还善于甄茶叶的好坏,被朋友称为“别茶人”。白居易作为大诗人,从茶中体会的不仅是物质功用,还有艺术家特别的文雅气息。

古人爱茶,文人骚客爱之,皇亲国戚爱之,甚至有几位皇帝也深爱之。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宋代推崇风雅之乐,点茶斗茶之风盛行,古人追求的是点茶的意境之美,感受一种闲适淡雅雅致高远的境界,非今人所能比及。而作为北宋最高统治者,宋徽宗曾在九百年前为茶叶背书,可见茶叶独有的气质,以及所衍生的意蕴气象,无论皇家还是民间都备受喜爱。

一日,夜读《幽梦影》,书中写道:酒可以当茶,茶不可以当酒;诗可以当文,文不可以当诗;曲可以当词,词不可以当曲。读完这段文字,虽明晰浅显道理,却难懂其深意。试想,酒多浓烈,而茶多清淡,喝酒可解忧,喝茶可忘忧,酒越饮越醉,茶越品越清醒,到底是酒可以当茶?还是茶可以当酒?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讲解都迥异。

余,爱酒,却不胜杯勺,常以茶代酒,却鲜少以酒代茶,故此,屡受朋友揶揄,自身实力不行,只好忍气吞声,付之一笑。

古代,酒可称为琼露、瑶浆、香蚁、琼浆、黄娇及玄醴等,而茶众多称呼中,独喜欢“清风使”。据《清异录》记载,五代十国时,人称茶为“清风使”。唐代诗人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写就“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乘此清风欲归去,此句甚妙,有超脱世俗随风化仙之意境,只可意会,不可索求。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无论如何,愿时光慢一些,如读一本书,一个人,一杯茶,悄无声息,了无杂念,风轻云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