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佛山荷梦的头像

佛山荷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08
分享

说说金山寺

在静静的生命之河,流淌着几多欣喜,几多曲折。翻开锈迹斑斑的岁月,发现满地的辉煌过后,是那样的寥落与苍凉。

一座体现了深邃佛文化的金山寺进入了我的视角。

记忆中,只知道有白娘子为救其夫许仙,水漫金山的金山寺。却从未闻说,在近在咫尺的南海官窑,有一座与传说中的镇江金山寺遥相呼应的真实的金山寺。直至抵达瑶头村,从丈夫口村得知金山寺的名字。

工厂门前的看门人泉叔对我问起的金山寺颇为熟悉,他娴熟地用手一指背后的荒山,告诉我们,金山寺就藏在里面。

我一脸的愕然。

一堵半掩的生锈的铁门,推开就是一座荒草萋萋的小山。齐人高的野草挤满了山野。这座荒丘,该多少年没人踏足了?

好心的泉叔带着我与丈夫往莽莽苍苍的山林进发。野草掩埋了昔日的路。走到半山腰,农人拨开草丛让我见证了三个亭柱。泉叔说:“当年的金山寺就建在此处,香火很盛,四邻八乡的人都来这里求拜。”我仔细扒开掩盖亭柱的野草,发现,几个残存的亭柱颇为粗硕,大概有一个成人双手合抱的宽度。柱面色泽黯淡,经一场雨后,更显潮湿。用手一抚,粗糙,黏黏的一层青苔牢固地沾满柱面。我心里默念:“委屈你了,为人祈福、消灾的灵庙,在历史浪潮的淘洗中,跌入命运的低谷,沉沦于寂寂,惨遭人为与自然的肆虐,以致面目全非,只留几片残骸。”在我暗暗痛惜之时,泉叔又带我们寻至附近一野草丛生处。但见,当年人们烧香的两块石槽还在。这是两块宽一米半,高一米左右的长方形石块,槽面一大片被香火熏黑,上面积了一滩雨水,轻触石槽上被风雨洗刷得粗糙不平的界面,可以想象到,当年远近的香客到这里烧香祈福的虔诚。沉稳的石槽以一副见惯世事变迁的从容迎接我们的到来。它默默地伫立在乱草丛中,春看花开,夏听蝉鸣,秋感露寒,冬纳霜雪。在梦里捂热了梦想,又在天亮揉碎了思念。只为等待那一天,重新被世人记起、发现,重返人间。值得庆幸的是,石槽旁边矗立一块石碑,为镇政府于2012年植上,碑上书曰:"佛山市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和顺金山寺遗址”。

 我却从内心流过一道荒凉与冷寂气流。

 谁能想象曾经如此繁华的金山寺,竟以如此败相隐匿于荒草丛中五十载。

 金山寺有辉煌的过去。始建于晋朝的金山寺,传播的是佛的教义。元、清时期,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当年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曾在这里得到心灵的慰藉。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孙中山也曾登临古寺。

 从荒山走下,我走访了村中的一位六旬老人。

 走进村庄,我问起了刚才那座寺庙的情况。这位在大榕树下博弈的村民对金山寺的历史了如指掌。他说,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金山寺在日本侵华进驻瑶头村时,就命遭一劫。日寇盗走了庙里的以吨计的铜钟,以及镇殿的宝物“金藤”,并把金山寺当作其施行兽行的落脚点。直至一九四五,抗战胜利,日本投降,金山寺才得以恢复宁静。但此时的金山寺,已惨遭破坏,值钱的东西被洗劫一空。文革中,村里打渔的村民又拆了庙中的木头去修补漏水的船只。公社领导不得已下令拆除金山寺。这样,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寺,终于消失于世俗的视线。只有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金山寺,仍滔滔不绝,讲述着它风光的过去。据说金山寺最后一位僧人,在文革期间已经还俗,结婚生子,但他临终有遗言,死后要葬回金山寺。于是他死后就被埋葬在此。用不灭之魂日夜看护着这座古庙。等它走过历史的荒唐期、沉寂期,有朝一日能重生。

 值得思考的是,里水的西华寺,因为建设高铁,被发现了遗址,于是得以重建。

 金山寺面临北江,听村民讲,这里曾经风光如画,江水澄澈,密林修竹,鸥鹭齐飞,是观光、祈福的好去处。

 历史的原因,湮没了一座古庙,也就掩埋了一种文化。

 我期盼:我微弱的文字,能化作天地间的一声轰响,唤来云,唤来雨,唤来阳光,唤来生命。让昏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著名文化古寺复活,再以当年的姿态,崛起在灵峰山上,接续那段晋代以来的历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