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植物园南门进去,一条小径起伏曲绕,随着翠竹青草延向林深处。很静,静得能听见微风在林隙里游动的声音。
上到一个高坡,对面远远的一片青山,峰峦连成一体,遮住西边半边天空。这山有势。一般来说,北方的山,高峻,粗线条,落差大,山边似乎被巨斧劈砍,给人雄壮之感。南方的山,多委婉柔和,如桂林的山,张家界的山,都是线条温和,团团圆圆。而眼前的山非北非南,既不是刀砍斧劈,也不是圆润委婉,它突兀在苍天之下,峰顶却不尖峻,落差也不是那样大,依稀看得见一道道山岗,层层叠叠,爬向最高峰。叫人奇的是山色。最高处泛白,中央一派深黛,下面是明显的浅绿色。在山中间,静静的,安逸的,飘着一长列白云。这云也奇,不是一朵朵的,而是一条条,相互簇拥,却又不移动,像定住了一样,停留在山间,就像是给山围绕一条洁白的腰带。
忽然心里一动,这山如此祥和,沉静,蕴意深远,而山脚下就是世界名著红楼梦的摇篮!天人相感,是不是有什么神秘的暗示呢?
小路继续盘旋,将游人带到一处民居,这就是曹雪芹晚年写作红楼梦居住的村庄,叫黄叶村。
古树参天。葱郁的树林间,是大块的平地,适合耕作,也适合安家。如今这里只留有与曹雪芹相关的几处房屋,过去一定有不少邻居。曹宅在一处起伏不大的高地上。门前是很大的场地,有石磨,古井,有可以坐人的石凳,想见当年,曹雪芹走出门来,与一众邻居绕桌而坐,闲谈聊天,下棋品茶,其乐融融。曹是八旗子弟,那么这周围,旗人不会少,只是经过几代演变,这里是没有大官的,多是农夫小贩,其中也有不少不事生业,靠政府发放的微薄津贴度日的。旗人是乐天派,当年他们打进关来,统治全中国,何其威风!时过境迁,后代渐渐式微,与汉族人融合,不少人不搞产业,政府又不可能给那么多人发放足够的福利,这些人就沦入贫民。至今有成语说“八旗子弟,”讥讽他们的不成器。但是这成语忽略了旗人的另一面:闲暇。遛鸟养狗,钓鱼猎兔,把酒吟诗,旗人是很会闲暇的!曹雪芹是正白旗的后代,祖上是大官,后家庭中落,他从南方迁到北京,在郊区居住,收入只有政府为旗人子弟发放的一点津贴,很是窘困,常常全家喝粥。据说曹雪芹死之前,其儿子先死。那么他的心境,可想而知。
也正是这样从豪门沦入贫民的大起大落,使得曹雪芹,这个天生的文学奇才,发奋著述,抒发心中不平,世界也才有了红楼梦,不朽的文学丰碑。曹雪芹是有几个好朋友的,就住附近,他们理解同情曹雪芹,都知道他在写一部书,他们陪曹雪芹聊天,下棋,也到曹家做客,只是都没钱,他们之交,一定是君子范畴的。
曹宅不算小,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当然屋顶是茅草。屋前先有很大一片场地,走上台阶,进一个小门,里面是院子,院里正面是正屋,两边厢房,显着空旷。曹宅的发现颇有一番传奇,其实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这里就是曹雪芹的家,一切都是推敲来的。先是,有人在附近发掘农田,发现了曹雪芹的墓碑,待到有关部门急急赶来,墓主却早被农民毁坏,扔进河里,令人扼腕!但无论如何,墓碑是真的,因为不会有人无聊将一块仿造的石碑埋入地下。据此可以断定,曹雪芹晚年,是活动在这一带的。也有民间老人传说,他们的老辈人说过与曹雪芹交往的故事,但是没有物证。突破起于这屋子当代的主人。1971年,他刷洗老墙,忽然发现石灰后面掩藏着大片文字!他细心清理,竟然发现这文字多与曹雪芹有关。赶紧报告政府,专家赶来,有关部门将墙上的字用技术方法揭去,却不知为何,鉴定结果说墙字不是曹雪芹的。此人不信,幸好他将墙字全部照相留存,便以此为依据,继续向有关人士诉说。终于遇到一位字迹鉴定大师,权威确证字是曹雪芹本人所写,并且指出,过去之所以得出墙字不是曹的,是因为没有分清人坐着写字和站着写字,笔迹有一定区别。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从各个角度论证,此屋墙字,就是曹雪芹所题。这就使得事情有了转机。只是字是曹的,但是屋子是不是曹的?没有必定联系啊!几经周折,政府终于决定将这里辟为曹雪芹纪念馆。当时请来最有名的书法家溥杰,给他的字是“曹雪芹故居。”溥杰写了曹雪芹三字,却自己将其撕毁。人问为何?溥杰说,这里还不能确证是曹雪芹故居,只能是纪念馆。便写了“曹雪芹纪念馆”几个字。可见时人对历史的敬畏!
当然,除非有意外,我觉得这里就是曹雪芹故居。因为景物就是催生红楼梦的。
屋后有一片池塘。水波滟潋,周遭围绕柳树,柳丝在风中摇摆,映着柳树,也映着远方的青山。坐在树荫下,看着碧水,沐着清风,观着白云,人生,还有比这更美的闲暇吗?
红楼梦我在少年时就读过,有满口清香的感觉。书里那些清新的少女,给我以无限向往。成年后又读,感觉大不一样。如今再读,却是不忍卒读。忧患太深了!此书绝不是什么“写得很像,”绝不是回忆录。这是一个情智超越所有人之上的通灵宝玉似的人物,对人生,对天地,对无形中支配人哀荣起落的命运的思考。书没有完成曹雪芹就去世,因而一切都没有答案,无限的思索,留给后世通灵者。一本奇书。红学是有意义的。古往今来,无数圣者有无数伟大的著述,红楼梦以中国小说,矗立在伟大著述之中,无愧且出色!
绕着茅舍池塘走了一圈,想着这位为中华增光的文曲星暮年。那时候他是什么都懂了,从轰轰烈烈,到冷冷清清,安居在这宁静而优雅的环境中,发愤书写他心里的千千结。抬头看远方,对面山间的白云,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代之以郁郁葱葱,一片深绿。远山,白云,柳树,池塘,铺满青草的坡地,上天给这一片宝地,降下无限诗意。曹雪芹应该是悟透了这神秘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