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付汉勇的头像

付汉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3
分享

老宅子


 

有一年,也是亲戚聚会,孩子们满地跑,忽然有人说,我们傅家,总有几十百把号人吧?一时议论纷纷。父亲他们一辈,五兄弟两姐妹,这七户人家,各有子女,子女又有子女,重孙外孙不鲜见,若将媳妇女婿算上,牵枝连枝,百号人只多不少。当年爷爷奶奶结合,也就百年光阴,竟然有了这样浩荡的后人!真是像大树一样,主干之上是无数分叉,而千枝万叶,源于一条根。

爷爷根源于曾祖父。如果没有那个人,今天的我们只是云烟。

关于曾祖父,与近代中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他的一生,都是受时代支配。据说他是个顽固的封建保皇者,愚忠皇上,痛恨革命党。命运对他最大的仁慈,是安排他在辛亥革命之前病逝,否则身处武昌的他,不堪设想,而他的独生子也是难测吉凶。曾祖父字派是“先”字,他应该和左宗棠手下的大将傅先宗同出一宗且是同事。两人都姓傅,都是先字派,都发端于武昌,一起投军,效命同一支军队在同一个战场作战,其时傅先宗官至提督(军长),曾祖父官衔统领(旅长);更重要的是,两人在同一次战斗中失利,傅先宗殒命,曾祖父受训斥。我父亲曾经多次说:“正月初三,部下死了三千多!皇上发脾气,把你老爷爷贬了。说他贪功冒进!”父亲是不读历史的。酒后东说西说,我们没当回事。直到前些年,我读历史文献,赫然发现父亲说的那次战役!正是正月初三,在甘肃一个叫金积堡的地方,清军冒进,被回民武装打得大败,死伤三千人。傅先宗等两个大将阵亡,其他将领各受惩戒,就连军队最高统帅左宗棠,也不得不自我检讨,接受朝廷降级处分。这是沉寂在历史烟海中的一次事件,如果不是口口相传,父亲是绝对杜撰不出这样准确的历史描述的。

那么这两个(或许还有更多)姓傅的,为何从武昌千里迢迢,跑到西北去打仗?应该说也是忠君思想使然。一八五二年底,太平军从岳阳顺流而下,先占汉阳,汉口,后从大堤口白沙洲两路浮桥过江围武昌。当时天下承平日久,文官政治,头头都不会打仗,兵力对比更是悬殊。但是这些文官死不投降!武昌抵抗了一个多月,正月初四,太平军在文昌门地下埋设地雷,轰塌城墙,攻陷武昌。农民军,在城下付出那么大代价,眼见了弟兄的牺牲,一旦得手,对对方的报复可想而知。文献记载,武昌城破几天之后,东王杨秀清才传令“止杀,”惨烈自明。后来,太平军将武汉三镇全部财物掳掠一空,将全部幸存壮年男女带走,顺江奔南京。武昌成了一座空城。朝廷重新占据武昌,四方百姓纷纷入城。我们老家是离武昌二十里的青山,曾祖父和一帮族人,就是那时候成为武昌市内居民的。曾祖父从小练武,他有一套绝活:猴拳。据说是傅家先祖密传。后来传到我爷爷再不传。这拳术很凌厉,爷爷凭着它,一人战胜过二十多汉子。当年曾祖父带着这套拳投军,在那个白刃战的时代,大约很得益处,他历经百战不死且高升,武艺当是基础。

朝廷收回武昌后,首要大事是招兵。老百姓,多有忠君思想,加上太平天国宣传敬上帝,灭佛,不敬祖先,这在儒家思想海一样深厚的中国社会,无异于大逆不道。所以当朝廷号召年轻人当兵,就有许多响应者。当时最有名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其实湖北军队也很厉害,我曾祖父和傅先宗都投入多隆阿的部队,他是清朝悍将,当时任荆州将军。十年光阴,天下大乱,南方太平军,北方捻军,势力动辄百万,所到之处,天翻地覆。朝廷疲于奔命,财政枯竭,到这两股农民起义军渐渐平息,西北又出大事。1862年,陕西回民起事,蔓延到甘肃宁夏,这次起事后果是千里无人烟!已经征战十年,疲惫不堪的军人们,又奉命奔赴西北弹压。

那时湘军淮军,都在与太平军和捻军的搏战中大损,朝廷便以武昌为中心,在这里征招部队,然后开赴陕甘。所以平息西北的主力,是鄂军,也有湘军,鄂人居多数。左宗棠有诗描述军队在新疆:湖湘子弟满天山。说的就是鄂军,具体就是武昌人。至今宁夏口语中,许多俗语用词都和武昌一样,说明鄂人在那里影响之深。成千上万的湖北人,跟着他们的长官,奔西北而去,最后统一归左宗棠指挥。这一去又是十年!直到将新疆割据势力平息,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征战,才算是结束,而国家已经破败不堪,百业凋零,人如隔世!

史书只记正史,许多细节是没有记录的。至少,我从大人口里听到的一些事,至今没有见于书册。一是当年征西北,去了数以万计的湖北人,这些人多少返回故乡,多少人战死,多少人在当地安家?据我父亲说,当时军人们极其艰苦,后勤经常不济,饿肚子是常事,睡觉在马背上。事平之后,有功的返乡,更有许多离乡十年,无大建树的老兵,或者民夫,不再愿意千里迢迢奔波,就留在当地了。宁夏与武昌,俗语用词许多同样,就是证据。二是当年西北用兵,武器装备已经现代化,这个很少人提及。清军用的是步枪,有大炮!而对方十年间,武器也在更新,从大刀长矛,到鸟枪,最后是洋枪。曾祖部队有一次攻下一个堡子,在对方仓库里缴获俄国制造的现代步枪,就有两千枝!真是厉害。那千千万万的无名者,当时顾不了,后来也无从提及。左宗棠捍卫国土立大功,事后对于跟随他出征,抛骨荒野的部下们,还是耿耿于怀。他多次向朝廷申报,最后朝廷算是在甘肃立了个碑,上刻几千名字,都是死去的官佐。还有更多的兵呢?以傅姓而言,当年投军,一定是乡邻同宗,年轻伙伴,一起约定入伍,不然曾祖怎么会与傅先宗同一支部队?二十年过去,江东子弟能剩几人?现在所知的,唯傅先宗一人矣!社会,真是平安第一,每一次动荡,最后都是全民买单。

我曾祖幸运,得以全躯返乡。朝廷没有亏待他,最后他做了湖广总督府的副将,发给他一个物件,不知是文本还是铜牌牌?类似于铁卷丹书,凭着它,他可以面见皇帝。自然,这也是一种保护。本来他用不着保护,他的脑子里,忠于皇朝根深蒂固。

离乡二十多年,到这时他才安家。在武昌涵三宫选了一块地皮,建造起有风火墙的大宅子。这宅子在涵三宫与粮道街巡道岭之间,很大很深,我小时候还进去过,进门很大的天井,两边是高高的走廊,上面有顶,总进去二十米?才是正房,高大巍峨,里面到底多少房间不知道。辛亥革命之后,爷爷沦为贫民,穷极之时,将房子卖了。主人估计换了好多茬,我记事起,这房子就是公房,居委会幼儿园都在里面,五八年大办钢铁,人们在里面烧炉子炼钢。后来是多家居民在里面居住。按照政策,官僚资本予以没收,那么这房子在民国期间,应该是某高官所有,他逃走了,财产充公。那真是好房子!飞檐琉璃,高大宽敞,一定冬暖夏凉,哪里是现在砖头笼子一样的公寓可比?我小时候,大人们谨口慎言,绝对不敢提曾经有个封建官僚的祖先,竟然我们都不知那房子的事!直到前年,我才知道就里,匆匆赶去看,早已夷为平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