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侠海的头像

方侠海

网站用户

其他
202106/01
分享

民间音乐家阿炳在无锡的活动踪迹

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彥钧)出生于无锡,其父是一名当家道士。十五、六岁时,他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阿炳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承父业成为雷尊殿当家道士。1928年,阿炳双目失明不能参加法事活动,不得不以街头卖艺为生,人们从此叫他瞎子阿炳。他一生创作、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于世的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成为现代中国一位卓越的民间音乐大师。

怀着对这位中国杰出民间音乐家的无限敬仰,和对他悲催命运的深深同情,我专程去了一趟无锡,瞻仰他的故居、墓葬地,重游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惠山二泉,寻找他生前的生活踪影,探访他创作乐曲的灵感来源。

阿炳故居位于无锡著名的商业文化中心崇安寺,这座寺庙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无锡崇安寺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玄妙观等街区齐名,被称为江南四大特色街区。

在崇安寺老图书馆广场前,竖立着一尊阿炳拉二胡的雕像,展现这位穷困潦倒的民间艺人街头卖艺情景,栩栩如生恍若历史重演,让来往行人敬仰膜拜,也令人唏嘘叹息。广场右侧一排房屋,就是阿炳出生、学艺、供职,以及创作《二泉映月》等传世名曲的雷尊殿。雷尊殿最东面的小平房,是这位世界级音乐大师晚年悲苦生活的寄居地和逝世处,现在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炳故居,这或许是对这位伟大音乐家凄苦一生的最好纪念吧。

跨进阿炳纪念馆大门,是个石板铺地的小院子,幽怨婉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园子里飘荡,仿佛在泣诉阿炳命运的悲苦。进入堂屋,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挂着的阿炳生前照片,和一些名人留言。

另一个房间是阿炳卧室,原汁原味保留着他的真实生活情景。脏兮兮的蚊帐挂在简陋的竹床上,床边有一张破旧的吃饭桌,和一个因为掉漆显得斑驳陈旧的柜子,柜子上放着两只旧箱子和几件破衣烂衫,还有他生前用过的二胡、琵琶,这些便是这位音乐大师的全部家当。看完,让人心酸伤感,叹息不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埋葬在无锡西郊璨山脚下的道士墓地,1983年迁葬于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的现址。阿炳墓地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墓前的瞎子阿炳铜像,由著名雕刻家钱绍武先生雕塑。

瞻仰完阿炳墓地,我特地重游惠山二泉,正是它激发起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灵感。我对惠山二泉非常熟悉,在常州工作期间,多次和莫逆之交徐君来此游览。每次来游,都要在二泉傍边的茶室泡一壶碧螺春,默默静坐一下午。两人一边喝茶聊天,一边听喇叭里播放的阿炳创作的乐曲。直至太阳快要下山,才依依不舍离开惠山,乘火车返回常州。

几十年过去了,这次呈现在我眼前的惠山二泉,美得有点难以辨认。经过仔细整修后,它的姿容更靓丽,周遭景致更优雅。

此时此刻,脑海浮现出一幅奇异景象:月色皎洁夜阑人静,一个破衣烂衫、戴墨镜的瞎眼叫花子,在一个同样破衣烂衫女人的搀扶下,在惠山天下第二泉前徘徊。他一会儿抬头朝向天上月亮,一会儿低头俯视井中泉水,一会儿平望前方虚空。忽然,他手上握着的二胡,拉响时而凄凉幽怨,时而婉转激越,时而低沉哀叹的乐音,一首震惊世界乐坛的传世乐曲《二泉映月》,在这位伟大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手中问世了。

阿炳的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像是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节奏跌宕起伏、意境深远莫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邃的空间穿透力。一位外国友人称阿炳为“中国的贝多芬”,赞《二泉映月》为“中国的《命运》”,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用二胡演奏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着眼泪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的一生是悲哀的,但也是快乐的,因为有音乐陪伴着他。阿炳的一生是凄苦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有音乐抚慰着他破碎的心灵。

阿炳的《二泉映月》,和元末著名散曲家汤式的《听筝》,虽然一个是乐曲,一个是散曲,风马牛不相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散曲《听筝》很能表达聆听《二泉映月》带给人们的感受:

恰流莺花底叮咛,

又孤鸿云外悲鸣,

滴碎金彻雨,

敲碎玉壶冰。

听,尽是断肠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