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言晨的头像

方言晨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2/16
分享

杜甫草堂游记

天未亮透,就阴沉着下起大雨。路面被冲刷得露出泥青色,焕然一新。因为下雨又是早上,路上并没有多少行人和车辆。有人送,很快到了车站。三言两语话别。去到售票处购完票,走向候车大厅,里面稀散着坐了些等候的乘客。找一处空位坐下,把背包卸下放到一旁。盯着手上的票看了又看,抬头望向进站口悬挂着的发车时刻牌,约不到半小时发车。候车无聊,目光便不由使唤的四处游移。候车室内乘客都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无法辨别容貌,但也能看个大概,大都已是成年人。有些像是刚醒,口罩后面张大嘴打着哈欠,眼神大多无了光彩,困顿,疲乏,时时将低着的脑袋抬起看向发车时刻表,片刻,又低下头继续盯着手上出神。有两个小孩在铁网椅前的过道跑动着。

到发车时刻,乘客先后上了车,都寻一处座位。我挤到后排靠窗坐下。乘务员挨个座位检查设施,随后大巴车轰隆隆作响,向大马路上驶去。驶了一段,就盘旋着上了高速。大巴在高速路上冒雨行驶。两侧有民房,两边都是青山,有雾气缭绕。车窗玻璃上挂有雨珠,一粒一粒缓缓往下滑落。青山时而清晰可见,时而绰约朦胧。车内倒也安静,都各自有事,或歪头靠椅背睡去,或注意力集中低头瞧着手中,乘务员也在前排坐下记录些什么。

此次要去的地方并不太详细,去了才知。只有地址,知道那是一处山窝,却不知那里情况如何。

在市里的汽车站下了车,下了一路的雨也跟着停了。站内站外都拥了人群。未出站,在站内就坐了车,向事先收到的地址驶去。

路上,司机对我说,这地方他们大都不愿去,一是远,二是偏僻,回程没有乘客,就放了空车,跑来不划算。我坐立在后排,想着这样的天气能坐上车倒也不错,司机埋怨几句也无可厚非。便笑着和他说起其它的来,问他做这行如何。他说这是副业,主业受了影响,不太景气,已在市里安了家,有两个孩子,平时开销大,算了生活必需的一笔账,主业薪水不堪重负,空闲时出来跑跑车,补贴家用。说如是平时专门跑车,挣的钱还不够加油钱。我觉得有些夸张,向他请教。他打着方向盘在一个路口拐了弯,戴着口罩的脸露出一双眼睛,侧过脸透过车前镜子看了看我。说,现在的油价贵,一公里挣两块加油要加三块,怎么算怎么亏。除非跑大单,来回有客,还能挣点。这行有时违停交通违法罚款之类在所难免,也要扣钱,加上保养之类,余下不了多少钱。我问了两个常识性的问题,他一一回答,我表示顿悟,气氛好了些。他也打开话匣子,向我介绍起山上的事情来。

车辆驶到山口处,觉得就要到了。司机却说还有一段盘旋山路要走。这对要到的地方愈加好奇起来。路也变窄了,对面来车时要减下速度来,缓缓擦过。路边断断续续立着些花圈还有一些供上墓用的东西。司机告诉我,这里有一大片墓园,市里的人将过世的亲人移到这里安葬,一到清明时节,那些人都纷至沓来。平时不见什么人。我想如是大热天定会觉得有些阴凉,这阴雨天已经有了凉意也觉察不出什么阴冷了。车辆在盘旋山路上连续不断的拐弯上坡。我靠在座椅上身体左右不停的摇动,紧紧贴住一边坐稳,才止住了晕眩。

到了地方,付了车费。司机笑着说:“这地方你能呆的住?有时手机没信号,可像个野外集中营。”“既来之,则安之。”我下了车关上车门,向司机摆摆手。他笑着向我摇摇手,踩着油门缓缓驶去。

在下车处等了许久,才有人来接。跟着去了一处住处,落了脚。

晚上才得知这地方出了事故,无法留住。

知道这地方在四川境内,也在山区。看着离成都也近了,心也向着那去了。第二日一早就购了去往成都的火车票,上了高铁。

下了高铁,背着背包,挤在人群里,过了道道关卡,艰难的出了站。

我转身看向“成都东站”四个红色大字赫然立住,心下也不觉陌生。

这些年去过不少的火车站,去了些城市,难免会坐上火车。对于火车站,除了人多,混乱,也没其它的印象。有时候在站内停留片刻钟头换乘,大多还是暂停片刻就鸣笛缓缓开走了,但可以透着窗户瞧瞧大小不一破旧或者崭新的车站建筑,大多数还是相同的,除了少些极有特色具有城市风格的建筑外。

来到一家宾馆门前,门额上挂着红色字体的招牌写着“XX宾馆”,门脸并不大。我缓步走了进去,在前台要了一间经济实惠的单人间,老板娘登记后给了房卡,指了指房间的方向。我在空荡荡的过道里边走边看向两边门上的房号,一间房门打开了,一对情侣一先一后从里面走了出来,并排着擦过我向出口走去,我笨拙的像个胖子晃了晃。

走到过道的尽头,找到了对应房号的房间。拿起房卡贴在门锁上,机械般响了响,一拧门把手,门开了,我住了进去。

一觉醒来,房间里黑漆漆的。模糊间能听到街道上传来阵阵汽车喇叭声。在枕边摸到手机看了时间,才知道是傍晚了,不知睡了多久,肚子也空了,于是穿了衣服出了宾馆。外面天色已经暗了,街道上亮了灯,也显得昏昏沉沉。我沿着商铺前漫无目的地走动着,想寻些吃食。马路上各种款式的车辆在缓缓行驶,车前的灯光不时耀人眼目,时而喇叭响起,催促着前车。有行人从车间前后的缝隙穿插到对面的街道。商铺里悉悉簌簌传来说话声,人头攒动,灯光明亮。快餐店挤着拉面馆,饮品店挨着蛋糕店,药店贴着足浴店,还有其它各类商铺依次在街道两旁排开。

我走进了一家看上去较为敞亮的面馆,要了一碗招牌面食,找了一个角落坐下。店内人不多,只有一个老太太不紧不慢的在吃着一碗清汤面条,吃吃停停,时而拿起纸巾擦擦嘴。还有一个看上去跟我年纪相仿的女孩也在吃着一碗面条,一边看向手中的手机,桌上放了一把伞,出门时应该下了雨,也或许是遮太阳。那会儿我还在睡梦中。我的面条很快端了上来,我接过面移到面前,用筷子搅拌了。便吸吸嗦嗦的吃了起来。

出了面馆,我在昏暗的街道上沿着一排树往回走。断断续续警笛声传来,一辆救护车在马路上闪着耀眼的灯光,快速行驶着。行人目光纷纷跟着救护车移动,直到车辆走远,警笛声还在街道上飘散着,行人也自顾自的走动起来。

回到宾馆房间,洗了衣服找衣架晾起来。但无困意,盯着电视里晃动的人像发呆,在清晰渐又模糊的普通话里睡着了。醒来时已是半夜,怎么也睡不着了,心里空荡荡的。

天亮了,便计划着要去往耳闻已久的杜甫草堂。又来了精神。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二百四十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

到了草堂门口,心中觉得愉悦。大门都是木头做的,顶上是一人字斜坡从两边斜下去,门内两边各有两个柱子撑着,四个柱子上黑底白字各写了两幅对联,字体怪异倒也娇巧,不大认的清楚。中间分了四个通道可以进入,两边各有一个小通道是为出口。大门正中间挂了一块大的黑匾,上面从右往左用唐代字体书法写着杜甫草堂四个大白字。

门口便是售票处。买了票持了身份证进了草堂大门,不觉轻松起来。

进到草堂里面,觉得阴凉了许多。到处都是一团团绿色,在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绿茵茵的五个字“杜甫千诗碑”。继续往前走,各处都是凉亭。游客也渐多了起来。一个中年男人手扶着一块石碑摆了姿势,面前不远处一个小伙子半蹲着在给他拍照。拍完后,中年男人接过手机滑动着看了看,向小伙子道谢。小伙子客气后缓缓离开。原来他们不认识。发现一个拱形小门,便走了进去,没想到里面别有洞天。水塘,凉亭,古色生香的走廊,可却不见里面有游客,转悠了一阵,便又退了出来。

越往里走,弯弯曲曲的小路越多了。便不知往哪个方向走去。见旁边有一水池,池面印着绿油油的树木花草的倒影,里面有各色鱼儿在游动。有几个游客走过来,围着水池观赏,拍照。一群游客从一条小道谈笑着走了出来。觉得好奇便沿着小道一直往里走,小道两旁都是树木花草,走了一阵,眼前现出一座漆红色大塔,说是塔,不如说是楼。因为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万佛楼”。我驻足停下,正对着大楼拍下了照片。万佛楼对外开放,游客可以进到里面去参观。我在万佛楼面前踱步了片刻,越发觉得自己渺小。便进入红漆木大门,踩着盘旋弯曲的木制楼梯吱吱呀呀作响,一步一步的上到了二楼。二楼屋内有一口大钟,上面有图案,刻着字。有好奇的游客伸手去敲打它,但并无多大响声。屋外有一圈过道,绕一圈又能从另外一个门走进屋内。

过道上有游客在对着外面拍照,外面有葱葱郁郁的大树,遮住了远处的一些古建筑房屋,便也看不见什么了。隐约看到有游客在树下穿行,花花绿绿的晃动。通往三楼的楼梯变的狭窄了,如果有人要下来,上去的人要先退到一边,让一人先过,否则两人只能堵住楼梯。像狭窄的单行道上两辆汽车争锋相对。踩着楼梯上三楼,依旧吱吱呀呀作响。三楼的屋子里有一些展览品,老旧的古书,破碎的瓷器片,还有些古老的铜器都稳稳的躺在玻璃展柜里。每件古物的前面立着标签,好几种语言翻译了。站在三楼外弯曲的过道上,能隐约看到草堂外的一些现代化都市建筑。我想顶楼是不是能看得更远一些,便气喘吁吁又爬到了四楼,果然顶楼能清晰的看到草堂外的一些都市建筑,房屋,高矮不一,造型奇特。

我原以为只是上楼累,下楼会轻松一些。没成想,下楼比上楼还不容易,因为木制楼梯老旧的缘故,有些摇晃作响。得小心翼翼的踩在上面慢慢的一阶一阶的下,不止腿要小心,全身都要紧绷着。遇到有游客上楼,更有些紧张。好不容易下到一楼,便觉得轻松。

来到万佛楼前石板铺成的空地上,旁边有一块方形桌面似的指示牌,上面是一块透明玻璃,里面印着清晰的地图,右上角玻璃上有黑色字体写着杜甫草堂导览图。便驻足停下仔细的看,身在草堂什么位置,下一步该往何处去。

万佛堂前稀稀落落站了些游客在拍照,我快速穿过游客,怕抢了镜。向另外一条石板小道走去。不久,便走到了草堂书院,还有些兴奋,想来可以进到里面歇息看看书。上了几层台阶,走近一看,黑色木门紧紧闭着,上面有一对铜色扣环。门两侧有一副对联,黑底白字。两边各有两扇古色古香的窗户,也是紧闭着。如果能进去,想必是个很大的屋子,里面有不少好东西吧。书院门前也是一大块石板铺成的院子。一侧种满了古树,还有些奇特的盆栽,唯一认得的就是兰花了。我摇了摇头,觉出自己的无知,赶紧离开去到下一个地方。

草堂的名人馆里显得有些肃穆了。一间大屋子的墙壁上挂满了裱好的相片,上面都是一些国内外名人前来参观草堂拍下的。上到国家领导人,还有一些领导的夫人等名人。屋内有两张展览台,隔着玻璃能看到里面是名人手笔的笔记,签名。唯一具有现代化的一个LED屏在屋内门口旁的墙壁上挂着,上面可以选择各种图案,然后隔着屏幕手写上自己的名字,以此留作纪念。一个年轻小伙子正站在屏幕面前写着,我发觉写的不错,便称赞了他。请他帮忙也替我写一下名字,小伙子应允了,让我选了一张图片,然后在上面写上了我的大名,我很高兴,便又向他道谢。

接着来到了大雅堂。满屋子挂着历朝历代有名的大诗人,词人,上面写着各自的名句,和诗人的生平简介。

游览了片刻,又向另外一条石板小道走去,经过一个拱门,对面墙壁上用青花瓷碎片拼凑了“草堂”两个大字。随后进入了一条宽阔的石板路通道,两边都是橙红色的墙壁,有许多游客在这里摆着姿势拍照。

出了通道,向另外一个圆形拱门出去。来到了一片稀稀落落的竹林,四周围着,里面有几条木桥围了一片池塘相连接,池塘里有鱼儿在游动,还有假山石,旁边有花草。每个接口处有一个茅草屋,屋内有些卖东西的商家在招揽游客进去购物。

出了这片竹林,就来到了耳闻已久的杜甫茅屋故居,在院子外面立有一块不规则的方形石块,上面用纤细的古代笔画刻着“茅屋故居”四个字。隔壁有条石板路,直通茅草屋里的大门,但要经过一个用木头茅草搭起来的院门。进了院门直走进去,有块小院子,里面已经有游客在争相拍照。

从外表看,茅草屋是一个四居室。进到大门里面,便是客厅。正中间放着一块类似竹子编做的竹床,但又比床要宽,一侧有围栏。上面摆着一张小桌子和一对小板凳一左一右端端地放着。竹床两边靠墙斜放着两块写有几种不同语言的标识牌。客厅靠墙两边放了两把带靠背的古铜色木椅。右边一间屋子是厨房,里面有一座用黑砖砌成的灶台,里面镶着两口锅。灶旁有一个水泥做的池子,想来应该是储存水的。灶台的对面有一张木制的黑漆桌子,周围围了四条长凳。厨房内偏房靠近院子方向有一间极小的屋子,里面只有一张古桌,桌围绣着花纹,便不见屋内有其它的摆饰了。

客厅左侧的屋子便是书房,屋内靠客厅的墙壁处摆放着书桌,木椅。正中间墙壁有一扇小小的木窗,窗内竖立着几根细细的木头。把窗外的花草树木竖着分开了。左边墙壁上挂着两幅古画,倒也分不清年代。画下有一张方形小木桌,一前一后摆了两只小的木板凳。桌上放了只笔筒和一个砚台。

书房的左侧是卧房。最左侧墙壁紧摆着一张木床,房间正中央墙壁也开有一扇窗户,窗前摆了一张方形木桌,两头微微翘起,觉出了古味,木桌前照旧有一张古铜色方形木凳。

卧房靠外左边的一间屋子里只有一张木桌和一只小木凳,便无其它的东西了。正要离开时,我发现身旁土坯墙的墙上掉了一小块,俯下身去仔细看,发现里面有筋骨,是一些竹片还有类似干枯的稻草。

出了茅草屋客厅大门,站在台阶上,想着杜甫曾经居住于此,似要穿越。环顾四周,除了一些凉亭木屋水渠,剩下的都是各类树木了。现代化的方形垃圾桶摆在院子的一角,显得格外惹眼。

我经过几间游客纪念商品店,还有书画展览馆,历史馆。穿过杜甫雕像馆,里面都是游客。最后来到了工部祠,正中间是杜甫石雕像端坐在一面古色古香的木橱内,上面布满了格子,中间有一块玻璃露出石雕像上半身,戴着古帽,蓄着长胡子面带笑意的望着游客们。左侧是陆游石雕像,右侧是黄庭坚石雕像,神态大都相同,端坐在木橱内。

出了工部祠,经过一个又一个种满奇珍异草的庭院。看到了池塘上流下的瀑布,走过林间石路,穿过古式走廊,看到了一片荷塘。走到作家阿来站过的览亭前站下,许久环顾四周,竭尽所思所想,融入其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