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兰本君子的头像

兰本君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16
分享

媒婆七娭毑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诗经》

 

 

赣北幕阜山区唯一的百岁人瑞七娭毑走了。

这位闻名赣北幕阜山区九溪十八洞三十六坑的一代传奇人物,走完了她106年的风雨人生路,溘然长逝。

七娭毑生前是个媒婆。

说到媒婆,人们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这么一个可爱可恨可笑可叹的滑稽形象来:衣着光鲜亮丽、头发油光水滑、走路风风火火、说话阴阳怪气......这样的形象在以往的影视、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里屡见不鲜。

若是您以此类推认为我们的七娭毑也是这么个形象,那您就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啦,简直就是对我们的七娭毑的亵渎。我们的七娭毑与之相去甚远,可谓截然不同。

七娭毑之所以叫七娭毑而不是六娭毑、八娭毑,不是因为她排行第七,是因为她乳名叫“七”她是农历七月初七生的。七娭毑小时候叫“七”,长大了就成了“七姐”,嫁到我们石坑洞村后就做了“七嫂”,有了孩子就变为“七娘”,等上了年纪晚辈就叫她“七娭毑”,七娭毑这个称呼一直保持到她到去世。

“娭毑”是我们赣北幕阜山区人们对老年妇女的尊称。七娭毑的整个人生轨迹和赣北幕阜山区千千万万个女人一样简简单单:七——七姐——七嫂——七娘——七娭毑,但是,她由一个平凡的村妇脱颖而出跻身于“三姑六婆”的行列并成为蜚声整个赣北幕阜山区的著名媒婆却充满着传奇色彩。

 

 

家住赣北幕阜山区石羊洞大峡谷的七娭毑是家中独生女,父母将她视如掌上明珠,对她百依百顺,从小娇生惯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七娭毑在做“七姐”的时候,偷偷的和邻村的一个后生好上了。他们约定:晚上后生在村头学布谷鸟叫,七娭毑就循声溜出去和后生相会。久了,父母就听出了怀疑——怎么冬天还会有布谷鸟叫?于是,父亲的老铳在他们相会的老槐树的上空炸响。在族人众口一词的谴责声中,羞愧难当的父母不顾七娭毑以死相胁,央媒婆为七娭毑物色一家人家,越远越好。媒婆手头上有的是未婚男女的资料,她马上打开写满名字的“鸳鸯谱”信手拈来点了一个。就这样,七娭毑嫁到了我们石坑洞一户较为殷实的人家。从此,七娭毑就由七姐变成了七嫂。

     

七娭毑弥留之际,前来为她送终的乡亲——大都是由七娭毑撮合的夫妻以及他们有待七娭毑继续撮合的子孙,层层叠叠将卧房围得水泄不通。七娭毑一落气,众人如丧考妣,哭声一片:

“娭毑哦娭毑……要不是当年你帮我保媒,我该个样子怕是到如今还打单身哦……”

“娭毑啊娘啊......你老人家做什俚走得该样快哟,我的细崽你还冇(赣北方言,没有的意思)帮其做媒,叫其找个谁去哟?”

“娭毑啊天呐......你答应帮我闺女找个好人家的,这下啷样办啰?”

“娭毑啊......娭毑......你帮我儿子说的媒才有点眉目,你走了,啷样了结啊......”

“......”

在一片悲恸声中,德高望重的老村长堂华叔公眼泪汪汪,他将我引到偏僻处,郑重其事地对我说:

“你是村里的秀才,七娭毑的丧事由你协助我操办。除了布置灵堂外,你还必须给我拿出一篇像样的悼词来。七娭毑对我们村,不,可以说对整个幕阜山区贡献这么大,没一篇压得住台的悼词对不起她老人家!”

第二天。我写写画画、剪剪贴贴,忙乎了整整一上午总算把七娭毑的灵堂布置成功。我曾在村里当过几年民办教师,是乡亲们公认的“秀才”,虽说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有一些文化,但一个个都走出了深山到城里谋生去了。所以,村里操办红白喜事时那些需要舞文弄墨的工作就顺理成章地义不容辞地历史地必然地落到我的肩上。下午,开始着手写悼词,可无论我怎么冥思苦想就是无法下笔。平时,我只是喜欢胡诌两句自以为是的小诗,从没写过悼词。以往村里人过世,主持追悼仪式的老村长堂华叔公张口就来,根本就不需要追悼词。看来,对一个人盖棺定论的悼词还真是不好写。

 

 

七娭毑在即将由七姐变成七嫂时,又哭又闹,觅死觅活,直至折腾得奄奄一息也无济于事,丝毫也不影响她由七姐到七嫂的角色转换。一根又粗又长的棕绳叫她动弹不得。

那天是七月初七,七娭毑十七岁的生日。古历七月初七是民间的吉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很多人都选择这天成亲。也许就是在这天,七娭毑下定了决心要成为一个媒婆,去成就男婚女嫁这项神圣的事业,帮助有情人成为眷属。

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七娭毑第一个媒失败了。

成为七嫂不久的七娭毑就四处查访未婚男女的情况。她发现我们石坑洞村有个女孩与邻村一个后生很是般配,就采取了现如今媒人常用的方式,约两个年轻人在某个地方见面。两个年轻人倒是一见钟情,可七娭毑这种做法不仅遭到了男女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而且引起了众乡亲一片愤怒声讨:如此做媒岂不是引诱青年男女野合?实乃伤风败俗之举。当时,村里一位清末遗老更是义愤填膺,他颤巍巍的捋着白山羊胡子,以杖击地:“古语云,婚者,将合二姓之好也,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乎。为媒若此,不亦惑乎?!”

于是乎,七娭毑的第一个媒流产了。

我们赣北幕阜山区山歌多如牛毛,其中不乏上乘佳作,有的还进入了音乐学院的教科书,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我今后的作品。有一首表达怨妇对婚姻的不满的山歌传唱至今,其中一句“一怨爷娘瞎了眼”。可见那个时代,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在成亲之前男女双方不能谋面。否则,怨妇就不会单单怨其父母瞎眼了。七娭毑不先通过双方父母就直接让男女双方私自会面的做媒方式,明显有悖常规,理当谴责。

七娭毑在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她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终于清醒的认识到,要成为一名能为乡亲接受的合格媒婆,没有娴熟的专业知识是万万行不通的。

幡然醒悟的七娭毑四处投师,最终拜在曾经为她做媒的那个媒婆门下。本来七娭毑对她是深恶痛绝,现如今化干戈为玉帛啦。那个媒婆当时是赣北幕阜山区最负盛名的一个,她对七娭毑皈于媒门深表欢迎,欣然收下了这位虔诚的弟子。师父先是抱出几本泛黄的线装书来让七娭毑读,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这些书都是有关做媒的意义、作用以及方式、程序的经典著作,如《幼学•昏姻》、《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等等。好在娘家宽裕,七娭毑年少时上了几年私塾,读过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之类的村书,学习这些做媒的理论书籍不甚吃力。我们的七娭毑废寝忘食,作笔记、写心得,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汲取其中的营养。

熟读完这些书,我们的七娭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被这些为媒者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武装起来的七娭毑思想境界日臻高深,越发觉得自己第一个媒荒唐可笑,心里尚存的一丝不服早已荡然无存啦。对做媒六礼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了如指掌;对“礼须六礼之周......女家受聘礼谓之许缨,新妇谒祖先谓之庙见......文定纳采,皆为行聘之名......聘仪曰雁币,卜妻曰凤占......下采即是纳币,和卺即是交杯......”之类的章程倒背如流。

为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七娭毑跟随师父,亦步亦趋,学习师父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等一系列做媒的技能,进而加强嘴的训练。有道是“打官司靠理,做媒人靠嘴”。一名合格的媒婆不但要掌握为媒的全套程序,还必须练就一张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如簧巧舌。七娭毑的敬业精神让师父深受感动,她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悉心传授,毫无保留,连看家绝招都给了七娭毑。那可是师父多年来通过潜心研究兵法悟出的独门绝学:她创造性地将瞒天过海、偷梁换柱、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李代桃僵、暗度陈仓、无中生有、混水摸鱼、顺手牵羊、欲擒故纵、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假痴不癫、反客为主......等三十六计中的谋略与做媒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做媒绝技,屡试不爽,无往不胜。

如此三年过去,七娭毑也由七嫂变成了七娘。终于是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七娭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她挥泪告别恩师,另立门户,几年后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此后七娭毑做媒严格恪守程序始终未越雷池半步。

 

 

七娭毑出道的第一个媒非常棘手,难度之大令她师父一筹莫展知难而退,可七娭毑却意外地获得了成功。一战成名,从此名声大噪,为今后成为赣北幕阜山区媒坛领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我们村里有个后生早在七娭毑嫁来之前,就在一场暴病中双目失明,祸不单行,没过多久又失聪了。又瞎又哑,可急坏了父母。三代单传,往后可怎么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父母曾四处求人保媒均告失败。眼见七娭毑脱师了,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找七娭毑。

七娭毑倾三年所学外加自己这些年来悟出的“招式”硬是在六十里外的大源洞为后生物色到了一个对象。经过一整套按部就班的程序后,终于将新娘“亲迎”进后生的洞房。这个后生就是老村长堂华叔公的父亲。下面就是七娭毑在提亲时那段著名的流传极广的经典对白:

“你家闺女我也看过了,你们自家心中应该有数,要嫁上好的人家怕也难,你们家境我也早已摸清,我看和男方倒也门当户对。真人面前不说假,我有一说一,男方确实是个精明勤快的后生,就是眼前什么都冇有......”

 “眼前冇有不要紧,只要为人勤快不懒,日后慢慢就会有的。”女方父母面露喜色,不等七娭毑说完就连忙接过话头。

“我和别的媒人不一样,我不会无中生有,夸大其词,我喜欢一五一十,优点就是优点缺点就是缺点。男方人倒是聪明伶俐,通情达理,就是生把嘴不说话......”

这样的人稳重,喜欢多嘴多舌反而惹是生非,不爱说话是优点。”女方父母一脸满意。

如果说七娭毑这个媒是以其超凡的媒技赢得了乡亲的信任,那么下面一件事则是七娭毑以其崇高的媒德博得了十里八乡的一片赞誉。

与我们石坑洞村相距五十里之遥的澧溪村有对青年男女私定终身,慕名找到七娭毑,央她从中撮合。七娭毑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对两个年轻人十分同情,准备做他们的媒人。但当她了解到俩人都姓王时,立刻义正词严地一口回绝:“这个媒我坚决不做。你们私定终身本来就败了风俗,更何况还是同姓。书上说,同姓不婚,周礼则然。祖宗立下的规矩是破得的么?天理人伦是乱得的么?同姓私通按规矩是要坐猪笼沉潭的。我劝你们还是趁早死了这条心吧,不然,到那种程度就迟了!”后生极力争辩,说他是父母从人贩子手里买来的,和当地的王姓没有丝毫渊源。七娭毑呵斥道:“你过继到养父名下,就是王姓子孙,你原来姓什么我不管,现在总是姓王。”俩人又羞又愧,掩面而去。

这件事在赣北幕阜山区一时传为佳话,乡亲们有口皆碑:凭七娘的本事要成就这对狗男女还不是小菜一碟,而她以礼义廉耻、地方风化为重,冇有做这个媒,实属义举。那位曾经怒斥过七娭毑的清末遗老更是称赞有加,他颤巍巍的捋着白山羊胡子不惜降低身份以晚辈的口吻摇头晃脑地说道:“古语云,周公制,同姓不婚。七娘此举实令老朽佩服之至”兴犹未尽,口占一联,曰:“掌判万民明礼义,好合两姓定姻缘”,挥毫泼墨书于宣纸之上,题款用印毕,亲自装裱好,由众乡亲挂到七娭毑家里中堂之上。

 

 

夜,深了。一阵阵叮叮当当的钟磬声、咿咿呀呀的诵经声夹杂着隐隐约约的哭泣声,在山村万籁俱寂的星空飘荡。那是乡亲们在为七娭毑举行古老的祭奠仪式。祭奠从午时三刻开始,全村男女老幼都去了。我没去,我在为我们敬爱的七娭毑写悼词,想必七娭毑在天之灵会原谅我的。

 

 

     我曾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过王世祯先生所著《中国各省婚俗》一书。据先生考证,“典妻”是旧中国流行于浙江某地的一种婚姻形式,其他地方不曾出现。可是,王世祯先生有所不知,作为一种辅助性婚姻制度——“典妻”制——在距浙江数千里之遥的我的故乡赣北幕阜山区的山垰垰里亦曾盛行一时,只不过称谓不同而已,赣北幕阜山区叫“租妻”。当然,这并非王世祯先生孤陋寡闻,只能怪“租妻”制的流行区域我的故乡赣北幕阜山区过于闭塞。那条唯一与外界沟通的杂草丛生坎坷崎岖的古老驿道无法将故乡的各种信息悉数传输出去。

“租妻”制的发明者就是七娭毑,这是她对故乡赣北幕阜山区最大的贡献。鉴于此项奇勋,那位曾为七娭毑题赠中堂的清末遗老再次提议为七娭毑树匾,众乡亲毫无异议一致通过。匾乃檀木精制,上刻四个颜体鎏金大字:才高月老。字体古朴遒劲,系老先生亲笔题撰,经船滩镇木雕名家阳文镌刻。乡亲们敲锣打鼓将牌匾高悬于七娭毑堂屋正上方,此前送的中堂对联分列两旁。

这块牌匾七娭毑珍藏至今,现由乡亲细心擦拭干净安放在七娭毑棺木中,枕着七娭毑白发苍苍的头颅。而那幅对联本应覆盖在七娭毑身上,无奈它不胜沧海桑田风风雨雨,已不知遗落何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古训。可是许许多多的事情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譬如子嗣问题,有的人想儿子都想疯了却总是一胎一胎的生女孩,有的人甚至连女孩都生不了。在七娭毑年富力强一年能做五、六十个媒的那个时代,我们赣北幕阜山区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少女多。生男生女取决于于夫妻两者之间诸多因素,有专家认为,与夫妻感情也有一定关系:一对夫妻在进行繁衍后代这项神圣工作的时候,男女双方配合和谐默契同时达到高潮,则生男的概率大些,若女方态度冷漠敷衍了事,则易于生女。当时,我们赣北幕阜山区男女比例失衡的原因,是否与夫妻感情有关不得而知,但那时男女婚配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事实。当然,这一切您可不能归罪于这些婚姻的主要缔造者——我们的七娭毑。

没有子嗣就得想方设法进行补救,哪怕画饼充饥甚至饮鸩止渴也在所不惜。那时,迷信巫术、求仙问道、娶小纳妾、移房过继、买卖人口、偷人养汉......蔚然成风。一时间,在我们赣北幕阜山区,巫婆、神汉、庸医以及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大行其道。误信巫婆、神汉、庸医的危害自不必说,偷人养汉本为地方风化所不容,但是为了生男孩,贞节观只能屈从于传宗接代,做丈夫的也只好忍气吞声听之任之。更有甚者有的丈夫甚至暗示、纵容妻子红杏出墙。即便如此,也难免因争风吃醋而引发口角斗殴甚至闹出人命官司。凡此种种,导致当时的赣北幕阜山区世风日下。这段史实,方志中亦有记载。纳妾和抱养男婴是最为平和的补救手段,但是,亦有其弊端。除了直接造成贩卖妇女儿童现象严重外,纳妾最大的缺点就是妻妾之间免不了因自身利益而发生冲突,家中常常闹得鸡犬不宁,还有一点就是小户人家也很难纳得起妾,即使咬紧牙关纳了个如夫人也几乎倾家荡产。而抱养,因无血统渊源,有被族人视为“非我族类”之虞,在祭祀、修谱等重要活动中以及继承祖业上,往往受到排挤、歧视与侮辱。

鉴于这一严峻形势,七娭毑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作为媒人,她既是这些家庭的缔造者,又是这些家庭是维护者。她不愿意看见自己亲手缔造的家庭出现丝毫不和谐因素。我们的七娭毑以乡亲之忧为忧,决心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婚姻辅助形式,以拯救每况愈下的世风。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七娭毑崇高的忧患意识。

经过呕心沥血的潜心钻研,她很快就摸索出了“租妻”这种辅助性婚姻方式。

当时,七娭毑已经是有三个女儿的母亲,一直没生男孩(是否与夫妻感情因素有关,已无从考证)为此,矮小的罗锅丈夫经常对她实施家庭暴力。子嗣问题同样困扰着她痛苦不堪的七娭毑有心替丈夫纳妾,可困顿的家境无法实现她的心愿。有一天,郁郁寡欢的丈夫又借故把她打得遍体鳞伤。七娭毑一边痛哭一边沉思:谁叫自家没本事生儿子呢,能否在外找个女人,给她一些好处,让她替自家生个儿子?想毕,心中一阵狂喜——自己思索多时的另类婚姻形式已初具雏形。她忘了痛楚,连忙喜滋滋跑去同丈夫商量,丈夫满口答应。七娭毑即刻从出门做媒时驮着的包袱里掏出一本用毛边纸装订的册子,那是她做媒的“鸳鸯谱”,上面记录了赣北幕阜山区方圆百十里的少男少女鳏夫寡妇的全部资料。丈夫从中挑了个育有三子的年青寡妇,女方远在八十里外靠近湖北的水碓坑。第二天大早,对“租妻”的方法、手续等事项已有深思熟虑的七娭毑便出门为丈夫提亲去啦。

租妻不比娶妻,必须将双方权利和义务、租期租金等一系列条款写成契约,由男女双方、媒人、证人和代笔人签字画押,方才有效。男女人手一份,万一任何一方反悔,契约就是铁证,打官司时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整理七娭毑的遗物时,我有幸一睹她为丈夫租妻所具的契约。这张由七娭毑亲自保媒的契约至今整体保存完好,只因年代久远,纸张泛黄老化,上面还有几个虫蛀的小洞,似乎吹弹可破。原文为自右至左竖写,文字不长,姑移录于后:

 

租契

今有水碓坑张陈氏 XX。前夫早逝。育有三男。自愿租与石坑洞 XXX(七娭毑丈夫——作者注)为不过门偏房。租期自民国卅五年九月初十至民国卅七年九月初九凡贰年。租金年银洋伍块黄豆壹斗茶油贰拾斤。每年始银货两讫。孕期另补腊肉贰拾斤。租期内。男方可自由来女方家居住。若产男。理归男方。女方永不相认。产女则男方可领可拒。租期未孕。租金照付。女方生死自负。恐后无凭。具契存照。

 

XXX(手模)

XXX(手模)

XXX(私章)

XXX(私章)

XXX(私章)

                                                                                

民国卅五年九月初八立

 

从此 ,七娭毑发明的“租妻”这一辅助性婚姻形式经本人开了先河后,很快在赣北幕阜山区推而广之,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活到解放时才寿终正寝。

那时租妻,就相当于如今的“代孕”。女方仍旧住在自己家中,由男方移樽就教,租期一过,银货两讫,了无干系,与发妻间的冲突即可避免,而所生男孩之地位更非养子可比,乃属自家嫡亲血统,族人无由歧视。租妻价格低廉,普通人家亦能承受,无子嗣者就竞相效尤啦。

 

 

一九四九年初夏的某个正午,在庆祝儿子(丈夫租妻所生)周岁的爆竹声中,一队从湖北大冶过来的解放军宛如天降——我们赣北幕阜山区解放了。

解放后的赣北幕阜山区和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运动,各种各样的运动并没有因地方闭塞而将其遗忘。一队工作队刚刚踏着那条杂草丛生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出去,另一队工作队随即沿着这条路而来,有的甚至擦肩而过。

进来的带来了许多新东西,出去的每次也要带走许多旧东西。

而做媒这项古老的行业始终没有被“运动”掉,在一场场暴风骤雨般的运动中独善其身,安然无恙度过来。有位先贤说过,食色性也。男女婚配和吃饭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本性,不会因为各种运动而发生任何改变。

况且,当时男女地位虽说是平等了,但男女关系却依然讳莫如深,加上当时还盛行另外一种门当户对——找对象得挖三代祖坟查根子。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男女婚配非得继续有媒人不可——男女双方必须由媒人从中斡旋代为传言,有关“三代根子”也得由媒人去明察暗访。因此,七娭毑在数不清的大大小小运动中没有受到太大冲击,仅仅被停职过半天。

那是土改时的事。

当时进驻石坑洞村的工作队的副队长是位南下女干部。她听说七娭毑是个媒婆,又是赣北幕阜山区租妻制的发明者,就将她召到工作队驻地,对她灌输了诸如“新社会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不得买卖、包办婚姻”、“移风易俗,婚事从简”等一系列新观念后,就把七娭毑留下反省。

好在我们的七娭毑早在一个月前就以一个媒人非凡的洞察力站在幕阜放眼全球高瞻远瞩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力排众议废除了租妻制,紧接着又天才地创造性地将“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之六礼改革为“相亲、察家、订婚、请期、亲迎”五礼啦(这五礼制一直沿用至今)完全符合“移风易俗,婚事从简”的原则,加之反省才进行不到一个时辰就有三拨人来找七娭毑做媒。见七娭毑被关就招来一干人大吵大闹。工作队恐触犯众怒有碍土改工作的开展,就将七娭毑放出来啦。

随着土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动向,工作队忙不过来。上级指示,成立“妇女会”,让妇女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妇女组织起来后,却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挑“主任”这副担子。工作队考虑再三,决定任命七娭毑为妇女主任。七娭毑根正苗直又能说会道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并且长期从事做媒工作了解周围每个妇女的性情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一切都是一个妇女主任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耽于“仕途坎坷,宦海险恶”之古训,七娭毑先是婉言谢绝,工作队就采取车轮战术软磨硬泡轮番对七娭毑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半懵半懂的七娭毑还是半推半就的走马上任了,成为赣北幕阜山区第一任妇女主任,一直连任至联产承包分田到户那年。

此后的七娭毑媒政双栖,两项工作相得益彰。以妇女主任的身份去做媒更是一拍即合,而走村串户又是深入群众体察民情的最佳方式。作为赣北幕阜山区妇女界领袖人物,七娭毑在任期内虽无显赫成绩,却也是紧跟照办与上级保持一致,终未酿错。

包产到户后,赣北幕阜山区的生活稍有起色,娶亲嫁女就兴起了名目繁多的各种礼数,做媒的工作相应复杂起来。工作量剧增的七娭毑就主动让贤,辞去了妇女主任的职务。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七娭毑无官一身轻,一心一意全力以赴专事做媒。

 

 

     清人李汝珍的《镜花缘》里有这么一句话:“......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钱财,或拐带衣物”一语道破了三姑六婆的品行,明朝朱伯庐在其《治家格言》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元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认为:三姑六婆皆“致奸盗”应“如避蛇蝎”疏而远之。可见在世人的眼里三姑六婆的形象是非常恶劣的。我在前面提到过一首以怨妇的口吻唱出的山歌,紧接“一怨爷娘瞎了眼”就是“二怨媒人贪了钱”,可见,媒人贪钱是本性,为了一己之私往往会鱼目混珠干出种种昧着良心的事来。就是如今线上线下各种五花八门的婚介机构以及电视征婚栏目无一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我们的七娭毑在其漫长的为媒生涯中,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收过一分钱。这一点是她享誉整个赣北幕阜山区成为媒坛领袖的关键。

我们不妨以市场经济的眼光去为七娭毑算算这笔账:七娭毑的媒龄按80年计,年均做媒最保守也有30次,每次收费即使按如今三流媒婆的要价2000元计算,七娭毑一生本应得到的谢媒钱就是:

2000*30*80=4800000(元)

我们姑且忽略利息、不计零头,也有400万,整整400万。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赣北幕阜山深处的乡亲,这是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

 

 

七娭毑病倒了。

不知是积劳成疾,还是因为那件闹得沸沸扬扬传遍了整个幕阜山区九溪十八洞三十六坑各个角落的“征婚事件”的刺激。

七娭毑有个曾孙女叫梅。三本一毕业就到南方打工去了。一年前,人们在电视上见到了她,她在一家电视台的征婚栏目里当嘉宾,成功把自己嫁给了一个外籍华人。

七娭毑对梅寄予了厚望,本指望她继承自己的衣钵把自己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的事业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殊不知,梅非但无意接班,反而索性连媒人也不要,就把自己给嫁了。七娭毑伤心欲绝:

“你不愿意跟我学做媒也就罢了,总不能连媒人都不要自己跑去嫁人呀!作算不要我做媒,也得请别个媒人。古话说,天上无云难为雨,地下无媒不成婚。古书说,自媒之女,丑而无信(语出《管子》——作者注),就连七姐下凡来配董永还要请槐荫树做媒呢,冇有媒人怎么行?冇有我该个媒人,就不会有你爷爷(七娭毑丈夫与租妻之子——作者注)也不会有你爸爸,冇有我该个媒人,就不会有今日的你!”

此后,七娭毑就一蹶不振卧床不起了。

现如今,虽说青年男女观念开放,追求自由恋爱,但迫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多不愿过早成家。一来二去就成了剩男剩女,高不成低不就。家中父母急得焦头烂额,成天为子女张罗对象,央人保媒。

即使在生病期间,七娭毑也没有停止工作。前来请求保媒的人就差没把她家的门槛踏破。病中做媒困难重重,可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我们敬爱的勤劳智慧的七娭毑。凭着高超的媒技,她创造出了一套空前绝后令人拍案叫绝的“病榻做媒法”——

谁家的父母替子女相中对象,就来禀告七娭毑,由七娭毑打电话请来对方的父母。若对方的父母同意,则选个吉日让两家的父母带上各自的孩子,到七娭毑的病房里进行相亲。然后,七娭毑分别对男女两家面授机宜,将全套必走程序如此这般交待双方分头行动。七娭毑则在病榻上用手机遥控指挥,化解各种新老问题。运筹帷幄,滴水不漏。

 

十一

 

纵观七娭毑的一生有没有做过错媒,我不敢保证。我要说的是,即使有那么几个也瑕不掩瑜丝毫影响不了七娭毑的整体形象。难道那些收费颇高的各种各样的婚介就没有出现过差池错点过鸳鸯谱?据说,许多不法之徒还正是通过婚介这一渠道从事骗取钱财、玩弄妇女等罪恶勾当的呢。您就不要过分苛求我们敬爱的曾“掌判万民,好合二姓”的七娭毑啦。不管怎么说,我们的七娭毑她毕生致力于做媒,没有她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合乎科学的。没有七娭毑,幕阜山区的男女婚配则不同,男女婚配一旦不同他们的后代就绝不是我们这些人。您总不能否认七娭毑“冇有我就冇有今天的你”这句话吧?就是她所发明的租妻制,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更何况,七娭毑还损失了400万巨款呢。再说,我们赣北幕阜山区民风淳朴,即使婚姻不尽如人意,也很快驯服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等古训,夫唱妇随,相安无事。

 

 

夜色阑珊。七娭毑灵堂里的钟磬依然哭泣依然,只是有些沙哑。远处传来一阵犬吠,此时,我灵感骤至文思喷涌,我奋笔疾书——

各位父老乡亲:

今天我们大家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这里追悼敬爱的七娭毑。七娭毑的仙逝是我们幕阜山区不可估量的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八十余年以来,七娭毑历尽千辛万苦,踏遍了幕阜山区九溪十八洞三十六坑的各个角落,将毕生的精力无私的献给了做媒这项事业,并为之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她老人家是幕阜山区数千个家庭的缔造者,没有她就不会有我们这一代人,这句话是丝毫也不夸张的。

......

天亮了。太阳从东山上冉冉升起升,而我们敬爱的七娭毑就要归于西山那抔属于她的黄土。

呜呼......

安息吧!曾“和两姓之好,掌万民之判”的七娭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