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川阿来的头像

秦川阿来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6/17
分享

陈忠实和《白鹿原》

因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闻名于世的陈忠实,作为陕西乡党我是没有亲见过本人的。我进一步了解陈忠实,是通过邢小利的《陈忠实传》和好友刘永刚赠我的《白鹿原》这两著作开始的。经常读到朋友转发陈忠实的文章,也偶尔在不同场合看到他的书法作品,去白鹿原影视城那年,老人家还健在,也在家,就是没能过去叨扰,已经成为一种的遗憾。2016年4月29日传来陈老病逝的消息,一个属于文学的名字,在各大媒体网站、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刷屏,海内外很多组织、单位和个人发来唁电,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在《陈忠实传》有非常具体的描述。中国作协、天津市作协、上海市作协、重庆市作协等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作协发来唁电,各类出版社、杂志社和各大院校发来唁电,作家艺术家王蒙、铁凝、白烨、白描、蒋子龙、冯骥才、范曾、李雪健等以个人名义发来唁电或唁信,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陈忠实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慰问,并委托中国作协和中共陕西省委敬送了花圈。陈忠实的葬礼也许是史上最隆重的作家葬礼之一。

2020年11月17日,我荣幸的参加了樊登读书会西安运营中心组织的现实主义三大作家传记分享活动,《创业史》作者柳青女儿刘可凤携《柳青传》、《平凡的世界》研究专家厚夫携《路遥传》、《白鹿原》研究专家邢小利携《陈忠实传》。此后,认真细读这些作品,偶尔也做些读书笔记,今年是陈忠实逝世五周年,这里就先从陈忠实和《白鹿原》说起。

《白鹿原》的出版和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当代》杂志于1992年第6期和1993年第1期分两期发表了《白鹿原》。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7月在西安首次发行销售,十天后盗版书就摆在了书摊报亭里,人民文学出版社赶快加印,6月第一次印刷,到11月连印了七次,半年里就印了五十万册。批发商都是等着提货,每送到一批,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西安市北大街新华书店举办了首次签售,读者排出一里多长的队伍,陈老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签到下午一点多,四五个小时头都不抬,很是兴奋。《白鹿原》是畅销书中的常销书,每年的销量都在十万册左右。据统计,《白鹿原》累计印量已超过三百二十万册,并被翻译成日、韩、越南、蒙古、法、维吾尔、锡伯、克尔克孜等多种语言出版,改编为秦腔、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歌剧、连环画等多种形式广泛流传。由王全安执导,张丰毅、张雨绮、吴刚、段奕宏等主演的《白鹿原》电视剧,2012年获得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和金熊奖提名。1993年上半年,《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八里情仇》《热爱命运》不约而同被京城五家出版社推出,《白鹿原》是“文坛陕军”挥马东证的“头马”。

《白鹿原》出版以后获得的奖项和荣誉非常多。1993年获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二届“双五文学奖”最佳作品奖、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1997年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入选2008年“30本影响中国30年阅读生活的优秀文史书籍”、入选2009年《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获评2010年江苏作协主办“30年10部最佳长篇小说”第一位。

小说出版以后,在普通读者中,评论界引起巨大反响。西安研讨会后,在《小说评论》第4期刊发了《一部展现民族灵魂的大作品》,并用约一半的篇幅发表了十二篇评论文章。北京研讨会之后,《小说评论》第5期发表了《一部可以称为史诗的大作品》的纪要。当然,又有论者对这部作品提出了批评,《文艺争鸣》1993年第6期发表了三篇批评《白鹿原》的文章。其中有张颐武的《〈白鹿原〉:断裂的挣扎》和朱伟的《史诗的空洞》。

陈忠实说:“回首往事我唯一值得告慰的就是:在我人生精力最好、思维最敏捷、最活跃的阶段,完成了一部思考我们民族近代以来历史和命运的作品”。《白鹿原》这部小说究竟写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简单而言,此书以五十万字,宏阔的思想视野和艺术结构,展现了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白鹿原上白、鹿两个家族激动人心的兴衰史,刻画了几十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再现了这个时期关中平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有史的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白家人沿袭村子里的族长,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妻子,最后一个陪他终生,并育有三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三是白家的长工,黑娃是他的长子。鹿家以鹿子霖为代表,他有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

小说主要讲述了他们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后代中规中矩,黑娃却从小就显现出不安分。长大后,白孝文继任族长,黑娃在外做长工,认识了东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将她带回村后,受到村人的排斥。黑娃离开村子后投奔革命军,又成为土匪。在此期间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鸦片,将家败光,去异乡谋生。鹿三以儿媳田小娥为耻,最终杀了她。白孝文则在外重新振作,终有一番作为,白灵加入了共产党。后来白灵成为被通缉的首犯,鹿兆海利用自己的身份把白灵送出城,她到了根据地后,在后来的清党肃反中被活埋。鹿兆海在中条山抗日牺牲,白鹿书院朱先生决心投笔从戎,上阵杀敌。鹿兆鹏告诉朱先生,兆海是进犯边区给红军打死的,朱先生从此闭门谢客,潜心编纂县志。日本投降后,鹿子霖因受兆鹏牵连入狱,他的女人为救他把房子和田地卖给了白孝文。黑娃重新做人,并拜朱先生为师。鹿三因终日被田小娥死时的情形折磨而死去。鹿子霖出狱后心灰意冷,因兆海妻子送回孙子又找回生存的决心。朱先生编纂完县志后谢世,化作一只白鹿,消失在原坡上。鹿兆鹏回到滋水县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白孝文和黑娃领导起义有功,被任命为县长和副县长。半年后,黑娃被县长当做反革命镇压。鹿子霖作为陪斗受到刺激,从此痴呆。白嘉轩想起巧取鹿子霖漫坡地做坟园的事,看到如今的鹿子霖,忍不住流下泪来。

研究陈忠实和评价《白鹿原》的文学价值的文章非常多。《白鹿原》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其成功原因之一。我非常欣赏著名作家史飞翔关于《白鹿原》的人物论,他重点分析了五位人物。白嘉轩是乡土中国的践行者,有时他是一个个体的人,有时他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白嘉轩从一个凡人而成为一个完人的过程,是他个人生命和人格的成长史,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成长史。朱先生是乡土文化的传播者,这位朱先生的原型就是关中大儒、晚清举人,人称“牛才子”的牛兆濂。朱先生知行合一、体悟不二、将学问和生命融为一体,继承和弘扬了儒家“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冷先生是乡土中国肌体的维护者,作为赤脚医生、乡贤,冷先生任何时候都沉稳而冷静,又是无比的热心。黑娃是乡土中国的归来者,黑娃的人生大起大落,在失败至极,另谋出路,人生峰回路转,选择衣锦还乡。白孝文是乡土中国的走出者,白孝文的人生比黑娃更加痛彻心扉,大彻大悟,小说中有非常精到的刻画。

邢小利在《陈忠实传》中阐述了雷达《20世纪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关于《白鹿原》的评价,我是非常赞同的。作品以宗法文化的悲剧和农民式的抗争为主线,以半个世纪重大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为背景,正面关照中华文化精神及人格,探究民族的历史命运和文化命运。它站到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历史,还原了被纯净化、绝对化的“阶级斗争”所遮蔽的历史生活本相;文中交织体现复杂的政治、经济、党派和家族冲突,与疫情、狼患、匪患的斗争,还体现了由文化冲突激起的人性冲突——礼教与人性、天理与人欲、灵与肉的冲突;比较成功的融化了诸多现代主义观念来表现本土化的生存,风格上富有秦汉文化气魄。

陈忠实是如何写出这部著作的。我们先了解一下陈忠实的人生经历。1942年8月,陈忠实出生在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西蒋村地处白鹿原北坡下,白鹿原就是《史记》里《鸿门宴》中记载沛公(刘邦)“军霸上”的地方。1955年盛夏,陈忠实小学毕业。入中学后,父亲只能供一个儿子读中学,供不起两个,中途休学。1962年,是中国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之一,由于大幅削减高考招生人数,造成了空前的竞争压力。正是因为陈忠实曾休学一年,恰好赶上了那一年的高考。结果,成绩在班上前三名的陈忠实落榜了。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学校,回到故乡白鹿原。1963年,任民办教师的陈忠实。那年,他刚好20岁。他于是去村小当了一名老师。1965年,23岁的陈忠实发表了散文《夜过流沙沟》。1973年,他发表了小说《接班以后》,反响很好。陈忠实备受鼓舞,一口气又写了四篇小说。1978年,作为灞河河堤水利会战工程副总指挥的陈忠实,在工房宿舍里读到了《人民文学》上刘心武的《班主任》,震惊异常。那年已经36岁的陈忠实做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放弃仕途,申请调到郊区文化馆工作,专心于读书与写作。1979年夏天,陈忠实写了《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年后,他的《立身篇》将“飞天文学奖”收入囊中;1983年,他的中篇小说《康家小院》在《小说界》摘得了首届优秀作品奖。1982年11月,40岁的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终于实现了当一名专业作家的梦想。1982年,路遥的《人生》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陈忠实一气呵成,读完了《人生》,然后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有一种瘫软的感觉”。《人生》“几近完美的艺术境界”给他带来了“几近彻底地摧毁”。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1988年的盛夏,陈忠实从回到西蒋村老家,潜心创作《白鹿原》。当年,这里是陈忠实拼命出逃的地方,后来却成了他远避尘嚣的清静之所。1991年农历腊月,妻子又一次到西蒋村给他送馍。临走时,陈忠实说:“你不用再送了,吃完这些,我就写完了。”妻子惴惴问他:“发表不了咋办?”陈忠实脱口而出:“那我就去养鸡。” 1992年1月29日,陈忠实为自己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划上了最后的一个标点符号。陈忠实先生在世时曾说过:“我要创作一本死了以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垫头作枕的书。”他果真做到了。

陈忠实写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引发了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当笔尖撞开徐家镂刻着“耕读传家”的青砖门楼下的两扇黑漆木门时,生活记忆的门板同时打开,需要一部较大规模的小说充分展示这个青砖门楼里几代人的生活故事。他敬重前辈作家柳青和他的《创业史》,他相信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开掘的深度,还有艺术的表现能力,但需要进入1949年以前的家乡历史,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形态和秩序,他所拥有的生活自信被打破了。他在《世界文学》读到古巴作家卡朋铁尔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王国》受到极大启发,经过一番认真的考虑,他选择蓝田、长安和咸宁三个县作为了解对象,翻阅一个个县的《史记》。田小娥的形象在这个时候萌生。与近门的一位爷爷交谈时,了解了曾祖父的形象,族长的活力呈现出来。县志上抄录的《乡约》孕育了族长的人生际遇和故事。朱先生是这部长篇小说构思之处最早产生的一个人物,就是生活原型牛兆濂。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在北京大学念书的青年接受了马列主义,而且加入中共,回到白鹿原发展了两个党员,并在小镇的粮店建立了一个中共支部。还有一位革命者叫张景文,是白鹿原上较早投身革命的杰出女性。作家张敏提供的刊物《革命英雄》读到了张景文的革命事迹,这些都成为小说写作最直接的命题。《白鹿原》原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写完,实际用了四年。1987年开始酝酿,1988年4月初动笔,1989年8月写完第十二章,因为八十年代最后时段中国社会出现重大事变,耽误了写作的进度。用笔写长篇小说,是一种非常耗神和费力的劳动,如果没有“全部的艺术勇气”,是不可能把《白鹿原》的艺术理想呈现到底的。《白鹿原》写成后,他让朋友陕西作协的评论家李星看,李星看完后来几乎是喊着对他说:“咋叫咱把事给弄成了!”这句话给他吃了个“定心丸”,也充分显示了作为评论家李星的眼力和语言风格。我是今年6月13日在陕西省商洛市举办的第三届“绿宝杯”全国征文大赛颁奖典礼上首次见到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老师的,德高望重,令人敬佩。

为了写《白鹿原》,老陈家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洪清波说陈忠实的家几乎是家徒四壁,令人唏嘘。陈忠实读完编辑高贤军寄来的信,早已是按捺不住,从沙发上跃了起来,噢唷大叫一声,又跌趴在沙发上,这是一封足以让他癫狂的信。1992年的春天,是他最快乐春天,他开始阅读古诗词。1993年到2013年是陈忠实创作的第四个时期,除了写九个短篇小说,偶尔写点旧体诗,其它基本都是散文和随笔。他通过散文,回到了自身,审视自己的生活,回味自己的人生甘苦,思索更为深沉的人生哲理。

陈忠实的一生历经坎坎坷坷,中学休学,高考落榜,三十被撤职,写作被误解,他不断的跌倒,再自我疗伤,不断重新爬起,塑造了个人坚强不屈的精神。他作为一个作家,他的成长之路,他的精神“剥离”过程或者是反思过程,他对艺术的追求,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是相当独特的,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已经那么有名,我为什么要写点读后笔记。中国四大名著已经那么有名,研读评价者云云;世界八大奇迹那么有名,抒写者众众。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是要反复品读和分享他的,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去认识他、走进他和领悟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