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健的头像

高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8
分享

腐竹香里说诗洞

清晨的怀集县诗洞镇笼罩在薄雾中,空气中飘散着若有若无的豆香。循着这缕香气,我走进一间老旧的腐竹作坊。斑驳的土墙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却掩不住屋内升腾的热气与生机。

作坊里,老师傅正在煮豆浆。一口大铁锅架在土灶上,锅底柴火噼啪作响。豆浆在锅中翻滚,泛起细密的泡沫,升腾的热气将老师傅的面容映得模糊。他手持长柄铜勺,轻轻搅动,动作娴熟而从容。“火候要准,快了豆浆会糊,慢了结不出好皮。”老师傅说着,眼睛始终盯着锅中的变化。

豆浆渐渐凝结,表面浮起一层薄如蝉翼的豆膜。这时,老师傅取来一根细长的竹签,手腕一抖,豆膜便被轻轻挑起。这动作看似简单,却需要多年功夫。竹签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豆膜随之舒展,如丝绸般轻盈。老师傅说,这叫“挑皮”,是制作腐竹最关键的一步。

挑起的豆膜被晾在竹竿上,一根接一根,整整齐齐。作坊里渐渐挂满了金黄的腐竹,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微风拂过,腐竹轻轻摇曳,散发出浓郁的豆香。这香气中带着阳光的味道,带着土地的芬芳,更带着匠人的温情。

“我十六岁就跟着父亲学做腐竹,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老师傅一边忙活一边说。他的手掌粗糙,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在他手中,每一根腐竹都仿佛有了生命,从豆浆中诞生,在竹竿上成长,最终成为诗洞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如今,诗洞腐竹成为了“一镇一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2023年1月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诸多城镇,备受食客青睐。

作坊外,几个孩童探头张望。老师傅笑着招呼他们进来,掰下一小块刚做好的腐竹递过去。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接过,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绵软而富有嚼劲,真香!”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场景让我想起老师傅的话:“诗洞的孩子都是吃着腐竹长大的。”

正午时分,作坊里的腐竹已经晾得半干。老师傅的妻子开始收腐竹,动作轻柔,仿佛在照顾自己的孩子。她说,腐竹要经过三晒三收,才能达到最佳口感。晒得太干会脆,不够干又容易发霉,全凭经验把握。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作坊门口,看着最后一缕阳光洒在腐竹上。老师傅泡了一壶茶,给我讲起诗洞腐竹的历史。三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带来了制作腐竹的技艺。经过一代代人的改良,才有了今天诗洞腐竹的独特风味。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了。”老师傅叹了口气,“太辛苦,挣钱也不多。”但他说,只要还有人爱吃诗洞腐竹,他就会一直做下去。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也是诗洞人的根。

夜幕降临,作坊里亮起了昏黄的灯。最后一锅豆浆正在煮着,香气愈发浓郁。老师傅的身影在蒸汽中若隐若现,仿佛与这古老的作坊融为一体。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传统的坚守。

离开作坊时,我回头望去。灯光下的腐竹泛着温暖的光泽,宛如一串串金色的风铃,在夜风中轻轻摇曳。这画面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成为诗洞最动人的风景。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是腐竹的制作过程,更是诗洞镇的一个文化密码,是匠人们对传统的执着,是时光沉淀出的独特韵味。

诗洞的夜,因这一缕豆香而格外温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