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伯林的头像

郭伯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8
分享

冬之韵

冬至,于每年公历 12 月 21 - 23 日交节,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此后太阳直射点将逐渐北移,白昼也会慢慢变长。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素有 “冬至大如年” 的说法。

从气象特征来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 0℃以下,南方大部地区也只有 6℃至 8℃左右,东北大地千里冰封,黄淮地区常常银装素裹,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逐渐降临,民间由此开始 “数九” 计算寒天,而江南地区的冬作物仍在继续生长,华南沿海平均气温则在 10℃以上,呈现出不同的冬日景象。冬至三候,初候蚯蚓屈曲而结,二候麋角得阳气而解,三候水泉动,天之阳生也,这些物候现象生动地描绘了冬至时节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仿佛是自然之神在寒冬中谱写的独特韵律。

冬至时节,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北方的山峦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恰似一条玉龙蜿蜒盘旋;河流冰封,冰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岸边光秃秃的树枝,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南方虽少了几分冰雪的壮丽,却也有寒梅傲雪凌霜,点点红梅在寒风中绽放,暗香浮动,为冷峻的冬日增添了一抹嫣红与芬芳,仿佛是大自然这位丹青妙手精心绘制的工笔画卷。

此时,动物们也各自有着独特的表现。候鸟们早已飞往温暖的南方,去追寻那片温暖与生机,它们排成整齐的队列,在天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仿佛是在书写着冬日里的诗意旅程;而留下来的动物们则有着自己的生存智慧,刺猬蜷缩在树洞或草丛深处,进入了漫长的冬眠,以减少能量的消耗;松鼠在树林间忙碌地穿梭,将采集来的坚果藏在各个角落,为寒冬储备足够的食物,它们的身影在林间跳跃,给寂静的冬日带来了一丝灵动与活泼。

从天文角度来看,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然而,物极必反,此后太阳直射点将逐渐北移,白昼会慢慢变长,阳气开始暗暗萌动。在冰封的大地之下,生命的力量也在悄然积聚,种子在沉睡中等待着春天的召唤,根系在冻土中默默延伸,汲取着养分,为来年的破土而出做着准备,这一切都彰显着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仿佛是一场无声而又盛大的生命交响曲。

冬至的习俗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看到百姓耳朵被冻烂,便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包成饺子施舍给百姓,治好了他们的冻伤,此后每逢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流传开来,饺子形似耳朵,寓意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保平安、除灾避难。南方则流行吃汤圆,汤圆由糯米粉制成,圆润饱满,象征着团圆与和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共享天伦之乐,也寄托了对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祈愿。在江南地区,还有吃冬至团的习俗,冬至团有甜、咸之分,甜的馅料多为豆沙、芝麻等,咸的则有鲜肉、萝卜丝等,人们会将冬至团作为供品祭祀祖先,然后分食,寓意着祖先保佑家人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冬至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这一传统习俗源远流长。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交替的时刻,祖先的灵魂会在此时归来,因此要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之情。祭祀时,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鸡、鸭、鱼、肉、水果、糕点等,摆放在祖先的牌位前,燃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发达。这一仪式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一种孝道的传承,让后人铭记自己的根脉,珍惜眼前的生活,将家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此外,冬至还是一个团聚的节日,无论相隔多远,人们都会尽量回到家中,与亲人相聚。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吃着美食,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驱散了冬日的严寒。这种团聚的氛围,让冬至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最温暖的回忆。在这一天,长辈们会给晚辈讲述家族的故事和传统,传承着家族的价值观和文化,让亲情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醇厚,如同陈酿的美酒,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冬至的诗意,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流淌千年,韵味悠长。杜甫的《小至》中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写出了冬至时节阴阳交替、新春将至的自然变化,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刺绣添线、葭管飞灰、岸柳待舒、山梅欲放等景象,在寒冬中孕育着春天的希望,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则通过诗人在冬至夜客居邯郸驿站的孤独身影,以及对家中亲人围坐思念自己的想象,将思乡之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于平实的语言中尽显真情;还有宋代诗人朱淑真的《冬至》“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在描绘冬至节气特点的同时,展现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冬景图,以梅花凌寒独放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这些冬至诗词,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文化的映照。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对亲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让后人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在冬至这一特殊节气中的心境与情怀,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冬之韵,在自然的冰寒与阳生中流转,在人文的习俗与传承中沉淀,在诗意的墨香与情怀中升华。它是岁月长河中的一个节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当我们品味冬至这一节气时,也是在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生命的坚韧与不息。在这岁末的寒冬里,冬至宛如一位老友,带着岁月的馈赠和温暖,与我们相拥。让我们怀揣着这份冬至的韵味,告别旧岁,迎接新岁的曙光,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传承这份古老而又珍贵的文化记忆,让冬至的韵意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间,成为我们生命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