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伯林的头像

郭伯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7
分享

走进腊月

腊月,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它以一种厚重而又轻盈的姿态,悄然拉开了新年的序幕。

走在腊月的街头巷尾,一股独特的味道扑面而来。那是年的味道,混合着鞭炮的烟尘、食物的香气和人们的笑声。腊月,仿佛是一幅刚刚展开的画卷,它是热闹非凡的市场、是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红灯笼。

腊月,这一称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古代,它有着诸多别称,如腊冬、残冬、冰月、余月等 ,而最为人熟知的当属 “腊月”。据汉代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可见,“腊” 最初与祭祀紧密相连。在岁末农闲之时,人们打猎获取禽兽,用来祭祀祖宗和神灵,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敬意,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北方,腊月即腊冬,天寒地冻,大地冻得像生铁般僵硬,远远望去,一股股冷气在不断地升起,踩上去叮叮咚咚地响。寒风刺骨,让万千生命都瑟瑟发抖。似乎只有寒梅依然挺立,孤傲地绽放着,一进腊月,人们都叫它“腊梅”。“莫道冬来千里素,腊梅娇艳恍临春”,腊梅几枝,别有一番景致。

腊月虽冷,但人们的心是热乎乎的,因为就要过年了。人们开始忙起来、乐起来。就为一家人除夕夜的团聚,整整一个月,家家有做不完的事,买不完的年货,准备不完的东西。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的第一个正式的节日是腊八节。腊八节的传统饮食就是喝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是一种由多种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过了腊八,年味愈发浓郁,家家开始购置年货、打扫房屋、烹饪鸡鸭鱼肉…… 到了腊月二十三, “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在灶台上摆放糖果、糕点等供品。祭灶时,家人们会虔诚地向灶王爷磕头行礼,祈求一家人来年的平安、幸福。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家家户户开始除尘,扫屋。扫尘,不仅是对房屋的清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从屋顶到墙角,从家具到地面,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窗户擦得明亮通透,家具擦拭得一尘不染,让整个屋子焕然一新。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春联、挂福字。一副副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春联,被人们贴在大门两侧,为家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福字,更是要倒着贴,寓意着 “福到了”。让家焕然一新,充满节日的气氛。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了一桌。饺子,象征着团圆;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大家举杯欢庆,窗外,烟花绽放,幸福在每个人脸上。

那些年在农村,除了置办年货,每家人在灶上也下足了功夫。炸油饼、麻花、油糕、肉丸子,煮猪头、猪蹄子,蒸馒头……接连好多天马不停蹄地忙,直到大年夜才算消停下来。如今在城里,吃的喝的应有尽有,不想自己做就出去买,只是那种亲力亲为为过年忙乎的体验感少了。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将目光聚焦于腊月,用灵动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一幅幅韵味无穷的腊月画卷。李白在《北风行》中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将腊月的雪景描绘得气势磅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冰天雪地之中,感受到凛冽寒风的呼啸。而李贺的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则从细微处着眼,展现了腊月里别样的生机。

现在,社会的快节奏虽然变淡了年味,人们或许会因为忙碌的生活而忽略了一些传统习俗的细节,但腊月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始终深深根植于心底。昨天下午,腊月过半,我闲来无事,游逛到花鸟集市,放眼望去,集市里人山人海,到处都是购置年货的行人。路的两边,已经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春联,一幅幅红纸黑字,散发着墨香。还有一些书法爱好者,亲手书写着春联,把自己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融入笔墨中。

走进集市,各种年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烟花爆竹的摊位前,大人们挑选着合适的烟花,孩子们在一旁兴奋地指指点点,想象着烟花绽放的美丽瞬间。老人们慢悠悠地走着,和熟人唠着家常,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满足着孩子的小小心愿,结伴而行的年轻人,他们一边挑选着年货,一边分享着这份难得的热闹与温馨。

人间最美腊月天,不在它的诗意,而在于它的烟火气。虽然每一个人对腊月的记忆不同,但相同的是腊月里弥漫着爱和家的温暖。腊月的每一天,都染上了年味,处处都是风景。腊八粥的香甜,腊梅的娇艳,亲人团聚时的笑脸,年货的丰富多彩,都氤氲着每一个龙的传人。

如今,岁月流转,那些美好的场景已成为珍贵的回忆。但每到腊月,心中那份对家人的思念,对亲情的眷恋,总会愈发浓烈。腊月,承载着童年的欢乐,也凝聚着浓浓的亲情,它是我心中永远无法替代的温暖时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