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在腊月天的一个上午参观南宅子的。那天,天气晴好,阳光很暖,我和妻商议,到南宅子转转,一睹这座古民居冬日里的风采。来到这里,一股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
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居所,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座北宅子,隔街相望,为其子胡忻所建,两座宅院共同组成庞大的胡氏古民居,有“陇上第一民居”的美誉。
胡氏父子都是明代名臣,在当地颇有威望,所建宅子便契合了官位,占地规模都极大。其中南宅子由12个四合院、78座单体古建筑组成。院落之间由甬道相连,院院相通,因是官员住宅,总体给人庄重、低调之感,又根据不同功用有着不同的装饰特色。
南宅子的大门,坐南朝北,门前矗立着两株古老的槐树,如忠诚的卫士,常年守护在哪里,静观岁月的风云变换。那粗壮的枝干,像巨人的手臂,向天空伸展,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南宅子的前世今生。
刷过身份证,我们从宅院大门进入,右手边的院落依次是桂馥院、书房院、棋院、槐荫院、后花园和绣楼院;左手边则有芝兰堂、董家院、凌霄院、杨家楼院、银杏院和戏苑。一间间走过,时而在院落中,时而在房间里,明媚的阳光和昏暗的灯光交替,房间中陈旧的气息让人总有种穿越时光的恍惚感。
这里庭院深深,错落有致的四合院布局,青石板铺就的地面,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无数的足迹,仿佛在诉说着当年这里的热闹与繁华。墙壁上的青砖,彰显着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馈赠。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遍布于宅院的各个角落。
环顾四周,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胡氏家族,他们富足而安逸的生活。男人们在书房中读书论道,女人们在绣楼中刺绣品茶,孩子们在庭院中嬉笑玩耍。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让我对这座古老的宅子充满了敬畏与好奇。
南宅子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布局,体现了儒家文化的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更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居住氛围。四合院的四面房屋相互连接,走廊环绕其中,即使在雨天,人们也能在宅院内自由穿梭,免受雨水的侵袭。
南宅子房屋的梁架结构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风格,既保证建筑的稳固性,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其雕刻的精美图案,如如意云纹、花卉鸟兽等,寓意着吉祥如意、繁荣昌盛。
各院落之间通过走廊和门道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行走在南宅子的走廊上,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人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这种布局既保证了居住的私密性,又方便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把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木雕、彩绘等装饰艺术是南宅子的一大亮点。木雕遍布于门窗、梁枋、斗拱等部位,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将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那些精美的木雕,有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的是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每一处雕刻都饱含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彩绘则以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图案,为建筑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进入博物馆内,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民俗文化的宝库。馆内精心陈列着众多民俗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那些精美绝伦的天水刺绣,针法细腻,色彩斑斓,图案栩栩如生,或展现着山水的秀丽,或描绘着人物的生动形象,彰显着天水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那些古朴典雅的剪纸艺术,线条简洁明快、图案富有寓意,将民间生活百态和美好祈愿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那造型各异的皮影,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能演绎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
走进闺房陈列区,一座精致的绣楼映入眼帘。这座绣楼为开间一间的二层阁楼建筑,一层外廊设有楼梯,可通往楼上。二层便是小姐的闺房,前廊设有雕花栏板,后檐开窗可看到后花园。闺房内,玉枕纱橱、银烛画屏,一切都布置得温婉而典雅。房间里摆放着针线笸箩,里面装满了各种丝线和刺绣工具,仿佛能看到小姐们坐在窗前,手持针线,精心刺绣的身影。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绣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到民俗博物馆,这里展示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如民国时期的织布机,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其中的一件五彩缎盘金绣阑杆裙吸引了我的眼球,它以素缎为里,由 10 色彩缎拼缝而成,前后马面两侧及下摆、裙胁下摆处以彩色绦镶绲边,马面中部及裙摆裙胁下部绣盘金龙凤纹、蝴蝶、如意云头等纹饰,色彩搭配雅致,边缘装饰繁复,艳丽华美,反映出当时高超的刺绣工艺。
这一件件展品,生动的体现着古秦州的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与生活记忆。
南宅子,这座承载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宅院,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天水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当我缓缓走出南宅子,心中满是感慨,仿佛历经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时空之旅。这座古老的宅院,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挥别南宅子,回首凝望,我深知,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也凝聚着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