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伯林的头像

郭伯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4
分享

武山旋鼓舞

正月的天水“黄金大道”,蛇年春节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从正月初八开始在这里拉开了帷幕。为了彰显“天水年,更中国”,当地政府对本路段实施了交通管制,铺上红地毯,把节日的氛围拉满。

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目睹了这精彩的一幕。一阵激昂的鼓声响过,我循声望去,一支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队伍正朝着路中央走来。他们左手高举着形似芭蕉叶的羊皮鼓,右手紧握鼓鞭,步伐刚健有力,每一步都踏出了大地的厚重感。听身旁的路人说,这就闻名遐迩的武山旋鼓舞表演。

随着他们的靠近,鼓声愈发震耳欲聋。鼓手们时而高高跃起,手中的鼓鞭用力落下,发出 “咚咚” 的巨响,仿佛要冲破云霄。时而急速旋转,鼓身与铁环碰撞,发出清脆的 “叮当” 声,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充满了力量与激情,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呐喊,都传递着一种无法言喻的豪迈与奔放。

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大家都被这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我站在人群中,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双脚像是被钉在了地上,无法挪动分毫。那激昂的鼓声、矫健的舞姿,如同一场盛大的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沉浸其中,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旋鼓舞又称“羊皮鼓舞”或“扇鼓舞”,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古羌族人在此长期农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舞蹈。

扇鼓又称鼙鼓,其形似扇非扇,如芭蕉叶面,周以铁圈铸成,单面蒙着去毛的羊皮,鼓面直径一般为30厘米,槌柄缀着9枚看似古币的铁环,俗称“九连环”,鼓槌由藤条或羊(牛)皮编织而成,鼓皮上绘有精美的花纹图案或神秘的八卦图案。

武山旋鼓舞的起源,有着多种神秘的传说。或说它是牧羊人发明,用以驱赶恶狼;或言其源于原始部落的祭祀,是人们取悦神灵的方式;抑或是军事信号的传递,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传统的武山旋鼓每年农历四月初开始,起初以村为单位,先由少年预热,中旬之后青壮年和老年人开始介入,临近端午节举行集中表演,四乡八村的旋鼓队赶往举办村庄,至端阳节前进入高潮。

武山旋鼓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规模可大可小。少则十几人,多则上千人,都能演绎出旋鼓舞的独特魅力。表演队伍中,大都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他们身姿矫健,充满活力,是旋鼓舞的主力军。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些孩童和老人加入其中,孩童们的天真活泼为舞蹈增添了几分童趣,老人们的沉稳老练则让舞蹈更具韵味 。

舞者们的服饰与装饰各具特色,他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腰间系着一条黄色的腰带,上面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牡丹富贵等,寓意着幸福美满、吉祥如意。头上戴着凤冠,凤冠上镶嵌着各种珠宝和彩色羽毛,显得格外华丽。

表演开始,只见一位领舞者健步向前,他的眼神坚定而炽热,手中的鼓槌在空中有力地挥舞着,发出一声高亢的呐喊。这呐喊声仿佛是冲锋的号角,瞬间点燃了整个现场的气氛。其他舞者们迅速响应,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左手稳稳地高举着羊皮鼓,鼓面微微倾斜,仿佛在承接天地间的灵气;右手的鼓槌如灵动的蛟龙,在鼓面上快速地敲击着,发出 “咚咚咚” 的激昂鼓点。

随着鼓点的节奏,舞者们的步伐开始变幻。他们时而如猎豹般高高跃起,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手中的鼓也随之高高扬起,阳光洒在鼓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时而又像敏捷的猿猴,急速旋转,脚步灵活地交错,带动着鼓身与铁环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 “叮当” 声。

舞蹈的高潮部分,舞者们的动作愈发狂野。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晕,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他们的呐喊声、鼓声、铁环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激昂的交响曲,在街道上空久久回荡。

从那激昂的鼓声中,我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那是武山人民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搏斗的呐喊;从那矫健的舞姿中,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那是武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黄土高原上的生命之歌,是渭河岸边的文化奇葩。

武山旋鼓舞,是一部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艺术瑰宝,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羌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见证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