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水麦积区新阳镇,有一种春天叫杏花开。三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暖阳正好,应朋友之邀,我走进新阳镇,一睹杏花绽放的风采。
5000 亩杏花漫山遍野依次盛开,整个新阳镇被包裹在花的海洋中,仿佛一幅春天的水墨画,让人陶醉其间,留恋往返。
漫步渭河两岸,春风拂过,呼吸吐纳间,满是沁人心脾的芬芳,清新、淡雅、宜人,幽香中讲述着新阳镇杏花的故事。
天水新阳镇杏树,有着悠久的栽植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管子》中就有 “五沃之土,其木宜杏” 的记载 ,《山海经》也提到 “灵山之下,其木多杏” ,可见古人对杏树的喜爱与重视 。 明清时期,在的新阳镇沿河村,种植的杏树主要以汉杏、老山杏为主 。这些古老的品种,虽然杏果小而味酸涩,但它们却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兴衰变迁 。清末民初,一位比利时籍的传教士汤执中,来到了新阳镇传播天主教。他发现这里的山川地理和气候与他的家乡比利时有许多相似之处,于是便将比利时的杏树带到了新阳镇 。经过嫁接,这种洋杏在新阳镇落地生根,结出的杏子果大肉多,果味鲜美,连杏仁都是甜的。从此,每年春天,新阳镇满山遍野的杏花都会如期绽放。
走进杏林,我一边拍照,一边观赏。眼前的杏花,像一片粉色的海洋,每一朵杏花都像一个灵动的精灵,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争奇斗艳。它们有的簇拥在一起,像是亲密无间的姐妹,互相诉说着春天的故事;有的则独自绽放,孤芳自赏,展现出一种遗世独立的美 。
细看,单株杏花别有一番韵味。那五片花瓣,如同细腻的丝绸,润泽而透明,白里透红的颜色,恰似少女娇羞的脸庞,让人忍不住心生怜爱。花瓣中央,嫩黄色的花蕊像一根根纤细的金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引得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忙碌地穿梭着,它们在这香甜的花蜜中沉醉,为这宁静的花海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微风拂过,花枝轻轻晃动,花瓣如雪般纷纷飘落,在空中翩翩起舞。那是一场浪漫至极的花瓣雨,一片片花瓣缓缓落下,落在我的肩头、发梢,也落在我的心间。我伸手接住一片花瓣,感受着它的柔软与细腻,仿佛握住了整个春天。地上渐渐铺上了一层粉色的花毯,走在上面,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诗意。
游人穿梭在花海中,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他们有的拿着专业相机,不断变换角度,试图捕捉每一朵杏花的独特之美;有的则用手机自拍,把自己与这片烂漫花海定格在画面里,留下美好的回忆。孩子们在花丛间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在山谷中回荡。他们追逐着蝴蝶,脸上荡漾着童年的纯真和快乐。
赏花期间,我偶遇新阳镇胡大村委主任胡有杰,他对我说:镇政府每年以花为媒,以节会友,相约新阳,共聚杏园。近年来,每年举办杏花节,让杏产品及产业的知名度显著提升,形成了赏花、摘杏、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杏”福。
杏花,这古老而美丽的花朵,在中国文化的悠悠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早在《诗经》中,便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的精彩描绘,虽未直接提及杏花,可那春日繁花盛放的盛景,总能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起满树烂漫的杏花。自那时起,杏花便凭借其独特的风姿,踏入文人墨客的视野,成为他们笔下寄托情思的意象。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则以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象征着春天的不可阻挡。宋祁的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 “闹” 字,将杏花盛开的热闹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罗隐的《杏花》“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诗人以杏花为喻,通过描绘杏花从盛开到凋零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荣枯兴衰。
杏花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与诸多历史典故紧密相连。相传孔子当年在杏坛设教讲学,杏坛周围杏树成林,每当杏花盛开之际,繁花似锦,清香四溢。孔子身着长袍,神情庄重,端坐在杏坛之上,弟子们围坐四周,屏气敛息,静心聆听他传授知识与智慧。春风轻轻拂过,杏花纷纷飘落,仿佛为这场知识的盛宴翩翩起舞。花瓣悠然落在弟子们的肩头,也飘落在孔子的书页上,为这场讲学增添了几分浪漫与诗意。从此,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象征,杏花也被赋予了传承文化、开启智慧的美好寓意。
杏花,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文学的世界里绽放光彩,流传在人们心中,成为我们对自然、生命和情感的永恒赞美与思索 。
我期待着下一次再来新阳镇,与杏花相遇,期待着在那片粉色的花海中,再次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诗意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