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耿平的头像

耿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7/28
分享

宣誓

宣誓

 

 “因为一群人,因为一面旗,临江城的这一天注定载入史册,被后世永久铭记。”临江革命历史陈列馆解说员赵雅慧正在讲解临江城解放的历史。她站在一面红旗下,音色甜美,说话娓娓动听。她的面前,队列整齐地站着两排前来参观学习的市委领导班子成员和新党员。灯光投射下,可以清晰地看到,那面红旗有多个弹孔,显然经历过战火的洗礼。

赵雅慧在陈列馆工作三十多个年头,她在这工作在这学习,把青春热血全部奉献在这平凡岗位上。三十年前,她刚从大学毕业正青春,而今两鬓染霜,已经走过人生最繁华的岁月。人生总有若干选择和无数种可能,可是唯有一种选择会让青春充盈,让人生闪光。即便是退休在即,赵雅慧还想继续坚守。她已经写了申请,退休不退岗,她希望能作为一名志愿者,继续在这里工作,讲述一面特殊党旗和党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人。讲述临江革命故事,对雅慧来说,早已驾轻就熟。她知道如何将参观者带到那个临江解放的黎明,怎么重现那些书写壮烈篇章的英雄。 

 

悦来面馆前院那棵高大白杨树上,一只雕鸮藏在枝叶间目光敏锐地左顾右盼。大战在即,临江城全城宵禁,城内黑沉沉一大片,不敢有半点灯火,都在暗夜里沉默,在惊疑不定地揣测和等待中沉默。高高的护城墙外隐蔽着数不清的暗堡,像一个个腐蚀临江健全躯体的暗疮,每个工事内潜伏着负隅顽抗的敌兵,犹如窝在蜂巢里的长腰蜂,随时一拥而出,拼命追刺,作最后的挣扎。临江城背靠长江,江边码头上停靠随时调运江南边物资的船队。这里驻守着国民党一个师团的兵力,他们凭借坚固工事和强大后援鼓吹固若金汤,企图顽抗到底。更远处,人民解放军担负解放临江重任的部队已经驻扎,随时准备发动进攻。临江城是敌人残留在江北的最后一颗钉子,必须拔除这颗阻碍前进的钉子解放临江,大军才能顺利渡江,向南挺进。

一场大战似乎在所难免,紧张不安的气氛正在城内渲染。临江城像江上的一条小船,已经开始动荡。白天放难民出城,只许出不准进,困在城内的居民,谁也不得在夜晚外出。宵禁告示上写得明明白白,谁敢违抗,就地正法。几声狗吠来自幽深巷子,惊醒的临江城依然昏昏沉沉。齐刷刷的脚步声同样自远而近,荷枪实弹的巡逻官兵耀武走来又扬威而去。那只雕鸮刚迷糊又被惊醒,这个夜的精灵,它从凝重的寂静中嗅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味道,那是箭在弦上的味道,那是硝烟即将弥散的味道。忧郁的雕鸮困守树上,它已失去行动的勇气。

就在这恐怖笼罩的夜色下,一个敏捷的身影出没在街巷,闪避腾挪,时隐时现,暗淡的月光难以追寻他迅疾的行踪。一扇匾额上题写“悦来面馆”的店门悄然打开,迅速合拢,一开一合的间隙,那个身影闪了进去。

听不到一点声响,赵明良轻轻合上后院柴门,他转过身。赵明良,临江城地下党支部书记。潜伏在国民党临江独立旅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公开身份是独立旅机要秘书。赵明良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情报工作,巧借敌人电台收发我军电文,靠的是胆大心细。来之前,刚刚收到上级指示。

屋内,煤油灯一点的如豆灯火映照着围在桌旁的几个人,大家都微笑着,相互间小声说话。他们身后的墙上是一面展开的红旗,它一直被一幅临江山水图掩盖,今天再现容颜。就在这间屋子,在红旗下,赵明良一次次领着他们庄严宣誓,他们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临江地下党支部成员。他们的公开身份是老板、伙计和帮工,暗地里他们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开展地下活动,为部队筹集物资,发展革命力量,收集传递情报等等。

几张被灯火映红的脸同时看向赵明良,难以掩饰每个人心中的期盼和激动。他们都在等着赵明良带来上级消息。“送到了吗?”悦来面馆江掌柜看着赵明良,和善的面容透着询问,似乎要从赵明良脸上解读最新消息。

他点点头,“前指来电,说我们送去的最新城防图太重要了,为解放临江城立下头功。”然后摘下大檐帽,端起江掌柜递过来的茶缸喝了口水。众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这些天和敌人周旋,观察地形,收集情报,秘密绘制城防图,他们的心血都在那张图上。下午赵明良到城门口检查放行出城难民,趁机将缝有城防图衣服交给混在难民中的战友,城防图这才顺利交给前线指挥所。有了城防图,敌人所有防御部署一览无余,顺利拿下临江,只是时间问题。

“再跟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前指已经决定了,战斗在明天黎明打响。”赵明良宣布这个大家盼望已久的指示。

“由我们给敌人心理致命一击的请求,上级同意了吗?”询问的依然是江掌柜,他是临江城地下党支部副书记,他代表大家询问请战结果。现在终于可以轰轰烈烈拿起枪与敌人面对面干一场,大家都憋着一股劲。

“组织上同意我们的计划,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下面由我来具体安排一下……”

部署完毕,赵明良神色突然凝重起来,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庞:“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牺牲在所难免,我们中有人可能看不到明天太阳的升起,但是为了临江解放,我们的牺牲是值得的,我提议,我们大家以临江城地下党支部名义再集体宣誓一次。”

峥嵘岁月,牺牲本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一同从事地下工作的战友也有人被抓被杀害,他们只能把悲痛和仇恨藏在心里,默默地完成战友未竟的工作。可是赵明良一席话,还是让大家陷入短暂沉默。终于迎来临江城解放,人人憧憬的美好新生活即将盼来,谁不想拥抱明天,谁不想为解放后的临江作贡献。也只是沉默一会,有人掏出钱预交下半年党费,有人将早已准备好的遗书递给赵明良,有人回应赵明良以坚毅地点头,然后他们自觉排成一队,面向红旗。赵明良领誓,众人齐声:“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临江城地下党支部最后一次秘密集会结束,大家按照会议部署作战前准备。

 

秘密行动在拂晓开始。一队巡逻官兵顺利通过关卡,进入敌人营区,他们没有回到营地,而是迅速调转方向,向临江城最高处鼓楼走去。他们正是乔装成敌军巡逻队的临江城地下党,指挥者就是赵明良。配合攻城部队,他们要让象征临江城解放的红旗飘扬在临江城最高处。鼓楼是敌人心脏,但是兵力已经调往周边防御工事,这里的抵抗力量相对薄弱。悄无声息地消灭几个守卫鼓楼的哨兵,他们顺利攻占鼓楼。

沿着石阶上去,赵明良握着旗杆冲在前面,战友们紧跟其后。由赵明良担当旗手,这是事先部署的一部分。对于这个决定,大家都不同意。鼓楼之上是全城最显眼的位置,在那里举起鲜艳的红旗,就等于把身体送到敌人枪口前,这最危险的任务怎么可能让赵书记承担。“临江还有很多事等着你赵明良去做,你不能倒下,你们掩护我,我最合适作旗手。”老蔡坚定地说。小江更是握着旗杆:“我最年轻身体棒,我上最合适。”江掌柜说:“你还年轻,再说革命怎么能让你们冲在前面,我这把老骨头该派上用场了。”……还是赵明良平息大家的争执,“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最后一战,他必须身先士卒,也做好牺牲的准备。“我们每个人的任务都艰巨,谁都有牺牲的危险。所以服从安排,团结一致,完成地下党支部最后一项光荣任务,让红旗升上鼓楼最关键。”谁也争不过赵明良,大家彼此对望,默默点头。

埋伏在附近据点里的敌兵猛然发现鼓楼上有人挥舞旗帜,旗杆上赫然是鲜艳的红旗,一霎时,凄厉的号叫带着无尽的绝望和最后的疯狂,密集的子弹嗖嗖射来。临江城地下党支部的战友们迅速围拢在赵明良周围,举枪还击。一个倒下了,又一个挡在前面,赵明良高举红旗,左右挥舞。手臂被什么东西击打了一下又一下,他依然紧握着旗杆,高高擎起。子弹呼啸而来,战友们围在他周围,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子弹。

就在此时,城外,军号吹响,冲杀之声震天,总攻开始了。人民解放军解放临江城部队势不可挡。每个敌人工事都被解放军战士的枪口对准,抵抗已毫无意义,举手投降才是唯一出路。城门洞开,大军涌入城内,敌人溃不成军,四散而逃。

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穿破云层,金色光芒从云层缝隙射向临江大地,临江城鼓楼上最壮烈的景象被渲染烘托。一群人围在一个人周围,这个人高擎红旗,红旗猎猎在鼓楼之上,鲜艳夺目。那是一句庄严的宣告,宣告临江城从此解放。

以最小代价取胜,临江城解放战是典型战例之一,只是这最小的代价中就包括临江城地下党支部几位同志壮烈牺牲和唯一幸存者赵明良身负重伤。

赵明良从临江人民医院康复出院,已经是临江解放五个月之后。解放临江战斗,他多处中弹,可谓是去鬼门关闯一遭又走了回来。如果不是战友们舍身阻挡,光荣牺牲的自然是他。红旗高高升起在鼓楼之上,战友们用血肉之躯守护他,守护这面红旗。战友们魂聚红旗,在红旗下注视着他。在战友们牺牲的那一刻,赵明良意识到,他已不再是他,余生不只属于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他发展他们入党,领着他们投身地下工作,领着他们为临江解放而战斗。他们在最危急的时刻没有按照他事先部署的那样隐蔽城墙内还击敌人,而是果断挡在他的周围,为了红旗飘扬,他们英勇献身,以行动兑现誓言,用他们的牺牲换来红旗飘扬。战友们的壮举让他感动,他告诫自己,他是临江城地下党支部一员,一生要都牢记誓言,绝不违背,决不给临江城地下党支部抹黑。

赴任临江城市委书记第一天,赵明良带着那面特殊的党旗,那是他特别申请的,这面红旗要留在临江。这是他用血肉之躯守护的红旗,是战友鲜血染红的旗帜,是宣告临江解放的红旗。在政府会议室里,他召集所有工作人员,然后双手展开红旗,高高上举,他动作缓慢,他的神情神圣。他是临江城地下党支部幸存下来的唯一战士,他将承载牺牲战友们的希望,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他请每个人监督,于是他挺直身躯,面对红旗,他欣慰地看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自觉地举起右手,发出和自己一样的声音,他们庄严宣誓……

为有牺牲多壮志,多少年后,赵雅慧讲述解放临江城黎明之战,她明亮的眸子闪动泪光,她动情动容地叙述,令听者无不唏嘘感喟。 

 

赵雅慧骑着电瓶车行进在解放路上,自东向西的这条路,她天天骑行,日复一日。从自行车换成电动车,从步入工作岗位到即将退休,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她也在变。三十多个春秋过去,这条路更宽阔平整,两侧建筑更现代豪华。解放路是临江城最繁华路段,连接着步行街,交汇着商贸城,还有各大商场酒楼和银行。再向西是鼓楼,鼓楼依然耸立,它早已不是临江城最高点,临江新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新桥飞卧在江面,高铁为临江提速,巨轮助临江远航,临江城早已经旧貌换新颜。滨江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每一个称谓背后,是一代代临江人的努力和拼搏,临江城发展速度之快可以用“腾飞”诠释。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临江也在变,越变越美,越变越繁华。过了红绿灯路口,鼓楼西侧依次是图书馆、博物馆,博物馆第三层是革命历史陈列馆。赵雅慧上大学时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她本可以走上更好发展,她有这个才能也有若干机遇,但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临江革命历史陈列馆一名解说员。她是听爷爷的故事长大的孩子,爸爸多次讲述她第一次见爷爷的故事。

世事难免沧桑,人生总有辛酸,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爷爷敢于搏击,也像那些在大动乱中的老革命一样不能幸免,他被批斗,受磨难。他是临江第一任书记,他与企图破坏临江城的敌特分子斗争维护城市稳定,他从工厂车间到农村田头,带着临江人民抓生产。街灯要亮起来,轮子要转起来,人民饭店的蒸气要飘出来,市民的生活要好起来,他出现在每一个需要的关口,他把青春热血都抛撒在临江城这片土地,可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怎么就变成了混在人民群众中的敌人,怎么就成了右派分子?奶奶担心他看不开,让爸爸抱着还在襁褓中的雅慧乘车去乡下看望劳动改造的爷爷。他们见到他了,他正挑着一担粪肥,吃力,头发凌乱,胡子拉碴,肩膀上的布磨破了,露出压得通红的肩膀。蒙昧的她没有任何记忆,只能靠爸爸的描述补全第一次见爷爷的细节。

爸爸忍着泪赶紧上前,要接过担子。“别,我能行,这是我的工作,我自己可以做。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过去什么苦什么累没有经历过?这点苦都吃不了还干什么革命?”爷爷卸下担子,稍稍歇一会。爸爸捎来奶奶的叮嘱,叮嘱爷爷看看刚出世的孙女,希望他一个人在乡下孤单时想想家人,看开些。没想到爷爷看得很透,摸着媛媛粉嫩的小脸,他劝慰爸爸:“我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我能扛得住,你们都放心好了,该干啥干啥。你是党员,更要相信党,回去好好工作。”

长大后,赵雅慧反复品味揣摩爸爸讲述的故事,在被诬蔑被折磨的日子里爷爷究竟有没有疑惑苦闷彷徨过,是什么在支撑他。这是一个谜,爷爷在世时,她也曾问过,爷爷笑笑,没有回答。随着年龄增长,她渐渐懂得,那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后的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具备党性和操守。 

动乱终于结束,爷爷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华夏大地,他一心要带领临江人奔向致富路,可他毕竟蹉跎了岁月,毕竟跟不上时代步伐,爷爷感到心有余力不足,他主动让贤甘做绿叶,把更有知识更懂经济的年轻干部推到一线。爷爷退下来了,他作为一个领誓人的使命感没有退。每年七一节前夕,爷爷更愿意领着临江城新党员在党旗下宣誓,做他们的领誓人。他的退休金多用来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帮助他们重新坐进教室,有知识才有未来。他还关心临江发展,别人游览山水,他却喜欢去临江各地考察,去临江铁矿下到几十米深的矿井去体验生活。他也在学习,除了读书看报,还向领导干部咨询临江城发展格局,为临江未来尽一点力。

人老了,更怀旧。空闲时,爷爷就要雅慧陪他去博物馆看那面红旗。临江城博物馆,是当年悦来面馆旧址翻建的。临江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博物馆是临江城的活化石,记录着三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际会。凭一张身份证,一览临江千古,于少儿可以长知识,于长者可以达人生。爷爷每次来,都在雅慧的搀扶下上三楼。革命历史陈列馆在博物馆三楼,收藏着从北伐到解放的珍贵遗物和资料。临江代代有英杰,临江革命的篇章星辉灿烂。上三楼,进门可见那面陈列在橱窗内的红旗,高挂在墙上,镜框内壁的射灯投射出橙色光芒,寓意红旗始终飘扬在鼓楼之上。穿越多少年风风雨雨。它见证临江一代代共产党员的成长。每年新党员入党仪式都选择在这里举行,市委书记和临江领导班子和新党员在党旗和这面特殊党旗下庄严宣誓,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临江地下党支部高举红旗的巨幅画卷被安置在最醒目位置,遵照赵明良指示,画卷突出红旗和围绕红旗的战友,一个个小橱窗里有英烈的遗物和身份介绍:

江伟德,临江地下党支部副书记,悦来面馆老板,临江城解放战牺牲。

江根山,地下党员,悦来面馆伙计,临江城解放战牺牲。

蔡济民,地下党员,保生堂老板,临江城解放战牺牲。

…………

走在那面红旗下,浏览橱窗内临江城解放战的牺牲烈士介绍,爷爷跟雅慧说他战友的那些可爱可笑故事,那些事曾经带给他们欢乐,他们是一个历经生死考验情谊不变的集体。说着说着,就说到那场战斗,说他们给了他生命,给了他继续为革命作贡献的机会,而他,是他们领导却没有保护好他们,眼睁睁看着他们在身边牺牲。他当时无奈,多少年来一直愧疚,无数次在梦里让时间倒转到那个拂晓,爷爷控制不住地激动起来。他原本把牺牲留给自己,谁知道战友们挡在他的周围。他们有的年纪轻轻还没有成家,有的丢下了妻儿一去不回,有的家在异地至今联系不上。他哽咽地说,他一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活着,多少年来一直承载一代人的期望,他做了一些,但是个中况味,无人说。他哭了。适逢盛世,六十多岁身体健朗的大有人在,而战火之伤、动乱之痛和岁月之悲全都复加在他身上,使命使然,性格使然,他承载了,现在他无能为力。卸下所有的承载,爷爷颤颤巍巍,在这里痛彻心扉,比同龄人更衰老,更可怜。见惯他舵手一般沉稳淡定,见惯他饱经风霜的脸始终刚毅果决,何曾见他如此苍凉,如此痛哭流涕。也只有在这里,他像一个找到家的孩子,终于尽情宣泄。高擎红旗的他,奔波于重建临江的他,动乱中安然处之的他,为新时代鞠躬尽瘁的他,而今是找到归属回归集体的他,每一个都可亲可敬,都反射金色荣光。

没听说爷爷生前有其他诉求,若说爷爷有什么个人愿望,他唯一愿望是去世时身上能盖着这面红旗。去世前,他说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他只想那面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曾经飘扬在临江城上空宣告临江城解放的红旗。那儿有他临江地下党支部战友,他想与战友团聚,此生无他求,唯请红旗覆身。爷爷89年因病去世,临江城满足了一个革命者的心愿。红旗之下,赵明良遗体安眠,一生难见的安详,坦然无愧,无悔。也正是在那个时刻,赵雅慧作出自己人生的重要抉择,她是爷爷荣光一生的见证者,她要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说故事的人,他要让后人知道幸福来自何处。  

赵雅慧如愿成为一名解说员,在离爷爷最近的地方工作,讲述江城革命故事。在别人看来每天重复着将一段历史,实在枯燥乏味,可是赵雅慧却做得相当出色。许多人都为她腕叹,考上大学多么不易,大学生去做解说员,真是太屈才了。而她,没有一点犹豫,多少年来更是无怨无悔。时间过得真快,一晃赵雅慧在这平凡的岗位度过三十多春秋,即将年满五十五岁。

爷爷去世后,橱窗内多了一段关于爷爷的介绍,文字是“赵明良,1924-1989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临江地下党支部书记,以国民党临江城守备旅副官身份获取若干重要情报,并参加临江城解放战,带领临江地下党支部升起临江城第一面红旗,临江城解放后任临江城市委书记。”轻轻擦拭橱窗展柜,赵雅慧熟悉橱窗内的一切,红旗、党证、党费,别人看不到的她能看到,别人读不懂的她懂。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她是这些故事的讲述者。 她真想在讲述中穿插一句自白,她是那位领誓人的孙女,她以他为荣,以他为傲,他的名字就是赵明良。

 

上午9点,新一届临江市委领导班子集体前来参观学习,临江市新入党的同志在这里举行入党仪式。在全体人员宣誓之前,参观革命历史阵列馆,赵雅慧负责讲解。如同第一次讲述,赵雅慧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她精心准备,希望她的讲述如见往事如见真人,带给每个参观者的不仅仅是蓦然回首,一次深情凝望,更是一次精神洗礼,一次灵魂铸造。

今天她从临江地下党支部最后一次秘密集会说起。“那是临江城最不平静的夜晚,因为一群人,因为一面旗,这一晚注定载入临江城史册,被后世铭记。”一秒停顿,赵雅慧继续她的讲述“……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穿破云层,金色光芒从云层缝隙射向临江大地,临江城鼓楼上最壮烈的景象被渲染烘托。一群人围在一个人周围,这个人高擎红旗,红旗猎猎在鼓楼之上,鲜艳夺目。那是一句庄严的宣告,宣告临江城从此解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