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课余,读点书,写点文字。曾负责主编学校的《蟒岭脚下的红色庾岭》公众号三年多的时间,学会一点编辑文字的技术和如何摄影需要用的照片的技巧。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文字编辑,错别字偶尔也会出现的。记得一次发当地一知名人士的文章,中有个错别字,被一位作家狠批了一通留言,记忆尤新。单
位的公众号,刊发新闻宣传是家常便饭。但新闻采写是有风险的,稍不注意,就会把领导的称谓弄错,只好删除第二天重发。挨批评是少不了的。
喜欢写文章,写错别字的机会就大。有时候,兴冲冲地写好一篇文章,满怀信心地发了。欢喜地躺下,突地想起那是一个别字,赶紧胡乱地穿衣服、开电脑,撤回稿件。修改,重发。遇上个别邮箱不能撤回,又编几句客套话搪塞编辑,再发一次了之。心里忐忑,忙了半天,跟做贼似的。妻子怒曰:疯子。好像这种事还不止一次两次,都是着急惹的祸。好文章不要急着发,压它两周有何妨?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见不惯学生写错别字。喜欢给人纠错,这恐怕是普天之下语文老师的秉性。
2020年9月的一天,读蓝田美女作家孙亚玲的散文《在涠洲岛赏海上落日》,该文刊发于《中国城市报》,文章首句有个字形迹可疑,微信告知:美女作家好,大作拜读第一段第一句“台风在北部湾海域拐了个湾,终于没有光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涠洲岛。”中“拐了个湾”,“湾”是否是“弯”字?还是有“个湾”之地?
对方回应:谢谢您,可能是我们笔误吧,应该是“弯”。 我看了,的确是个别字。太谢谢您了。
亚玲非常谦虚,颇令人感动。后来遇到亚玲的父亲去世,我在《悼念孙兴盛老师》一文重提此事,我觉得这才是作家应具有的最基本素养,文品如人品。
2021年12月的一天,读商洛美女作家徐祯霞的散文《向着秦岭高处去》,该文刊发于《延河》上月刊2021年12期。见文中第三段首句有个错别字,于是微信发之:美女好,大作《向着秦岭高处去》己拜读,可见你下足了功夫,只是文中第三段首句:“甘肃作家王若冰曾经写过一部八集电视纪录片《大秦岭》,我一集不拉地看完”中的“一集不拉”的“拉”应为“落”字。“一集不落”与“一字不落”说法相同。妥否,你再看看?
很快,对方回应:谢谢,意思差不多的,都是遗漏和丢下的意思。
我有点无语,人家是当下走红的国字牌作家,差不多就差不多吧。
把这一词没有正确使用的还有一位与我同名同姓的陕北富县作家高鸿,其报告文学《匠心筑梦—记最美奋斗者窦铁成》发表在国字一号刊物《人民文学》2021年第1期上,文中第二部分“匠心筑梦——在平凡中做到非凡”第14段“制度出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窦铁成负责考核的工作未变过。他即使再忙,月月考核从未拉下,落实制度不含糊”。句中的“月月考核从未拉下”里的“从未拉下”应为“从未落下”。可能是电脑输入时手误,编辑也不曾注意没有校正,但并不影响阅读。妥否,您再看看?同名答曰:“谢谢。”
这篇文章是12月底看作家高鸿总结《我的2021》发朋友圈看到的,当时读的仔细,发现了这个别字。 半个月后的今天再找,竟连读三遍才从32000字里发现,实属不易。
有位资深的文友在朋友圈里吐槽说,三十年前我刚工作时拿着微薄的工资,却订了十种文学期刊。二十年前,缩减到了五种,五年前,缩减到了两种。不是我不愿意看了,是很多文学杂志已经没法看了:内容上千篇一律,完全无法跟80年代90年代“各式各样”的文学生态比拟。有的版面设计根本不适合阅读,只能当工艺美术看。有的风格换来换去,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很多杂志连诗歌作者都是翻来覆去就那么些人——很难想象在一个诗人已经成堆的国度怎么就几个人在纸刊露面(诗歌是豆腐块,占的版面最小)。说到底:文学期刊失去人心,不完全是因为互联网的冲击,还因为它自己找不到北,找不到北的原因则是因为文学精神的彻底丢失。
后来,写了篇千字文《该用“拉”,还是“落”?》,投给上海的《咬文嚼字》编辑部,竟被采用了,还赠送一本精美的样刊,算是杂志对较真者的奖赏吧!
去年12月,读丹凤县城女作家闲云的散文集《一纸月色》,我将错别字及有误的标点符号写了一页A4纸,拍照发她,对方不但没有嫌烦,还回复我:有您真好。
爱好文字,尊重文字,守住每一个文字的尊严。
2025年,阳春三月,国内好消息连连。喜逢“两会”之际,文坛劳模贾平凹先生又推出一部新长篇小说《消息》,这是他的第23部长篇小说,《十月》杂志2025年2期隆重推出。网购一本,尝个新鲜,三天后收到杂志。小镇高寒,那天春雨淅淅沥沥,雾气浓郁,但依旧掩饰不住内心地激动。急匆匆地打开,小说123个页码,四部分93个故事,还有一个《后记》。鉴于小说篇幅长,容量大,就热读了一下《后记》,在杂志122页,发现“晚上了,县城的实馆睡过,镇街上的小旅社里也睡过”句中的“实馆”应为“实”是个错别字,应该“宾馆”之误?出于热心,拍照截图发“十月杂志粉丝”群里,很快收到群主“十月读者的小助理”回复:“应该是,感谢指正哦。”“我反馈给编辑。”作为贾老师的乡党粉丝,我不希望5月出版的《消息》单行本有丁点瑕疵。
同时呢,群主“十月读者的小助理”又在群里普及了点小知识:“需要跟粉丝宝宝们普及一个小知识哈。杂志和图书都是有质检的,一般要求低于万分之0.8。也就是说10万字里容错是8个。按照版面字数算。《消息》版面字数应该有20万了。所以错误率在16个上下,是符合质检要求的哈。但还是感谢读者们的厚爱,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找到潜伏的小坏蛋错字。”哇塞,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网购一本书,多加一个群,长了一份见识。
不喜欢学生写错别字,不希望报刊杂志上出现错别字,发现错别字就像改过来,这可能就是语文老师的职业病、通病。
病已久矣,无药可治。权当是又多一个小小的爱好,公益性的,不见得人人喜欢,由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