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静谧的午后,我在翻阅一本旧书籍时,偶然发现了夹在书页间的9张黑白照片。在看到这些照片的那一刻,历史的帷幕在这方寸之间徐徐拉开,往昔的光影瞬间扑面而来。这些照片,是多年前本单位一位老干部退休时赠予我的,他未说明照片来历,给我留下了一个展开遐思的想象空间。
轻轻拈起这些照片,岁月镌刻的痕迹便清晰地映入眼帘。这些照片规格均为20.2厘米×15.5厘米,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它们就像一扇扇通往激情时代的窗口,生动展现了山西改革开放十年间的丰硕成果,将本省文体教育、乡镇企业、城乡建设以及旅游开发等诸多领域的辉煌成就一一展现。其中,有2张照片与我的家乡长治市紧密关联,犹如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我的目光,勾起了我的兴趣与遐想。
瞧,那张编号为“14”的照片,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讲述者。这是“六五”期间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总投资15.4亿元,是我国新建的以煤为原料、生产复合肥的大型化工厂,建设规模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90万吨硝酸磷肥,1981年在长治潞城破土动工,1987年竣工投产。拍摄者是董荣贵同志。
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齐聚潞城,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在荒芜之地上矗立起了一座工业新城。厂区仿佛钢铁浇铸的巍峨巨人,拔地的烟囱恰似岁月的笔锋高高耸立,似在向浩渺苍穹书写壮志豪情;纵横交错的管道,如同大地的脉络,流淌着建设者们的澎湃热情,描绘出山西化肥厂的壮美画卷,书写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壮丽篇章。
历经30余载风雨洗礼,山西化肥厂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成功实现了从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山西天脊”成为新的企业名片,进而蜕变成为以化肥产业为主,融合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等多元领域的煤化工产业集团公司。凝视着老照片中雄伟壮观的厂房,我不禁想起,这里曾经凝聚了那一代人的拼搏与梦想。如今目睹这张黑白照片,我不禁涌起一种期望,但愿新一代天脊人不负众望,在工业创新之路上开拓进取,奋勇前行,守护并拓展这来之不易的基业硕果。
再看那张编号为“30”的照片,拍摄者为张双俊同志,聚焦于一位伟大的女性——申纪兰,拍摄地点位于长治市平顺县申纪兰的家中。
目睹这帧朴素的画面,如同迈进一座精神的殿堂。申纪兰同志面带微笑,站立于一面承载岁月记忆的照片墙前,深情地望向远方。她那目光满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仿佛穿透了时空,望见了西沟村未来的康庄大道与美好愿景。照片墙上,一张她年轻时佩戴着多枚奖章的图片分外醒目,那是她青春热血、无私奉献的有力见证,每一枚奖章都铭刻着她为家乡谋发展、为乡亲谋福祉的光荣征程;另一张由中共长治市委颁发的“申纪兰同志优秀党员干部”奖牌照片同样显眼,这是对她始终坚守初心、勇于担当使命的崇高赞誉。这些照片不仅承载了她情系家乡的奉献精神,更定格了她矢志不渝的奋斗历程。令人痛心的是,申纪兰同志因病于2020年6月28日溘然长逝,享年91岁,这张照片便成为她生前珍贵的影像资料之一。
申纪兰同志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荣获“改革先锋”称号与“共和国勋章”。改革开放以来,她引领平顺县西沟村探寻山区发展新路径,助力太行老区乡村脱贫、群众致富。当人们凝视这张照片时,仿佛能看见她数十年如一日为乡亲们奔波劳碌的身影。“纪兰精神”已然化作照亮太行老区乃至全国人民前行之路的精神火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追逐梦想而砥砺奋进、勇攀高峰。
老照片宛如历史的切片、时光的瞬间。这几张 30 多年前的黑白照片,是山西改革开放的一组特写、一个缩影,忠实地记录了太行儿女奋楫前行的光辉历程,静态地留存了三晋大地蓬勃发展的激昂足音。它们是过去递向未来的接力棒,激励着我们在时代的赛道上豪情满怀奔向远方,续写出太行山区乡村振兴的壮美华章,让古老的长治大地再度焕发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