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习俗,宛如一面民俗镜子,能够映照出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折射出当地的文化底蕴。位于山西东南的上党地区,其婚嫁习俗既与三晋大地的整体风格一脉相承,又散发着独有的文化魅力。本文讲述的是上党地区男婚女嫁的风俗习惯,展现的是别具一格的婚俗风情。
有这样一对新人,女方家住上党区(长治市辖区。笔者注),出生于1999年;男方家住长子县(与上党区相邻),出生于1998年。两人本为同窗校友,从相知相恋到谈婚论嫁,一路走来历经三年。两家原计划 2022年农历十月为新人举办婚礼,后因故推迟至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此日期含有对新人“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期许。
按照当地传统,男女双方在订婚之前相互约定,结婚典礼当日,男方需赠予女方一份“四式礼”,也就是四样礼品。在以往,“四式礼”多为米、面、油等粮油食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式礼”也发生了变化,演变为床单、被子、床罩等床上用品。无论礼品如何变化,木梳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在上党地区老辈人的观念里,木梳有“梳去烦恼、理顺关系”以及“紧密长久、白头偕老”的寓意。因其与头发紧密关联,而头发在传统文化中又有“情思”含义,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内涵,所以女方在收到男方木梳之后,会将其转交给待嫁的新娘,以之寄托对新人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
订婚之后,婚前流程依次展开。先是男方邀请女方亲属参加“订婚宴”,此为“接订”之礼;而后女方邀请男方亲属到家中认门头,并设宴款待,此为“认亲”之仪。至此,婚前的传统仪式便告完成,接下来就是结婚之日的庆典仪式。
婚礼当天,新郎家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庭院上方飘扬着婚庆彩旗,家门口贴上了大红婚联,街门上的“囍”字格外醒目,院内还矗立着一人多高的立体“囍”字,彰显着办婚事的主题。小巷口搭建起了红色拱门,悬挂着“新郎×××新娘×××新婚志喜”的红色条幅,新人的大幅照片摆放于显眼位置,庭院的小街巷也铺上了红地毯。庭院内外,左邻右舍帮忙打杂的欢声笑语,与欢快激昂的音响旋律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欢乐祥和的婚庆乐章。
在迎娶新娘之前,新郎的亲朋好友们会依照老一辈的传统,用红纸遮盖婚路附近的水井(包括窨井)、石碾子、石狮子、枯树木等,意为挡住缺口、驱邪避煞,以求婚礼顺遂无虞。在传统观念中,白事被视为不吉之事,会给婚礼带来不利,所以家人会向邻居打听婚路两边有无白事发生,若有便提前规划绕行路线,避开那些与白事相关的地方。
上午九点左右,新郎身着笔挺的西装,脚穿锃亮的皮鞋,左右肩上各斜挎着用大红色和浅绿色绸子制成的“十字披花红”,像绶带一样交叉于胸前和后背,左胸襟上佩戴着“新郎”胸花,整个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按照传统婚礼流程,新郎首先要在鼓乐声中“端菜”,将放置于街巷口桌子上的茶水、酒水以及酥肉、夹馅等十碗干席供品,用红布衬底的盘子依次端到祖宗牌位前,以此庄重方式告知祖先家中即将迎来新的成员,祈愿祖先护佑家族延续、香火传承。
在新娘家中,婚礼当日的新娘化妆是一项重要环节。待嫁的新娘在化妆师的精心装扮下,眉若远黛、面若桃花,凤冠霞帔、光彩照人。以前的新娘大多穿着红衣、红裤、红鞋子,比较单一,如今的新娘服饰丰富多样,有中式古典秀禾装、国风典雅红旗袍、西式白色婚纱裙等,可依个人喜好而定,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审美观念的更新。
到了接亲时分,新郎的亲朋好友们在前面用电子鞭炮和彩纸礼花弹开道,为新人的婚路驱散邪气,增添喜庆氛围。锣鼓队紧随其后,新郎、“押马”孩子和一位女傧相(当地人称“女介绍”)骑着高头大马,笑容满面地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当地习俗规定,迎娶新娘的马匹不能空着,需坐上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就叫“押马”孩子;“女介绍”则是当地人对女傧相的一种俗称,并非介绍对象的媒人)。
媒人作为“两来之人”,也会随同男方前往女方家。即便现在许多年轻人是自由恋爱,但在举办婚礼时仍会请上一位媒人,遵循着“明媒正娶”的传统观念。媒人会提着一个红色包裹,里面装有男方家的铜片、铁片,米、面、麸,红枣、花生、桂圆等物品,寓意新婚夫妻情比金坚、生活富足、早生贵子。女方家也会添入相同物品,这些物品共同寄托着双方家庭对新人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美好期望。
上午十一点半左右,新娘出阁的时刻来临。按照当地规矩,新郎和新娘首先要在新娘家的“天地”神龛前磕头,感恩“天地神祇”赐予的金玉良缘;随后向新娘的父母亲磕头,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接着,新人与新娘的娘家人、本家人以及远近亲戚分次拍照留影,用镜头定格这美好瞬间。
这些礼数完成后,由亲朋好友组成的“炮头”们在前面开道,鸣“炮”出发。在鞭炮声、音响声和锣鼓声等声音交织的喜庆氛围中,新郎、新娘与男方一位女傧相、女方四位女送客骑着高头大马,在女方家六位男送客的陪伴下,向着新郎家缓步前行。如果路途较远,就到村口再换乘婚车。沿途的人们纷纷驻足围观,一些妇女还笑着交头接耳,对新郎和新娘评头论足。也许是新婚夫妻的幸福模样,让她们勾起了昔日甜蜜的美好回忆。
新娘出嫁时,媒人会提着用红包单子系着的红瓷盆,让人抬着女方家陪送的一大筛子“梳头糕子”前往男方家。此外,女方家还会准备一个装满糯米(或小米)、红枣封口的瓶子,寓意新郎和新娘未来的日子平平安安、甜甜蜜蜜,由媒人一并送往男方家中。
上党地区迎娶新娘有着特定的时辰要求。仍以这桩婚事为例,宜在未时(中午十二点至下午三点前)到达新郎家中。在娶亲途中,如果遇到同天出嫁的其他新娘,双方都会停下来互换辟邪之物。以前是换一根别在衣袖上的绣花针,据说这样可以避灾驱祟;现在是互换手中的手捧花,这种做法既有相互祝贺的礼节象征,又有“两喜对冲”的心理平衡,展现了当地婚俗中的传统智慧与文化传承。
娶回新娘后,便要举行拜堂仪式。现今,人们通常会在街巷口搭建一个婚庆台子,聘请专业司仪主持仪式。司仪会引导新郎和新娘上台,先是一拜天地,新人庄重地跪地叩首,感恩悠悠苍穹见证他俩的甜蜜爱情。接着二拜高堂,新郎新娘向新郎父母鞠躬行礼,感谢两位长辈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当新娘改口称呼新郎父母为爸爸妈妈时,公婆会递上一个“改口礼”红包。然后是夫妻对拜,新人面向对方相互鞠躬,在额头轻触瞬间传递浓情蜜意。现场气氛温馨和睦,充满着浓浓的亲情与喜悦。
拜堂仪式结束后,还有一项重要的“拜礼”仪式。在庭院中,好友们会按照新郎本家及亲戚的辈分顺序,包括新郎的叔伯、姑父、舅舅、姨父等长辈及哥哥、姐姐、表哥、表姐等亲属,依次喊出这些人的称呼或姓名。这些亲属会在新人的拜礼仪式中送上祝福并拿出装有礼金的“拜礼”,以表达对新人的关爱和对新家庭的支持。好友们每喊到一个人,新郎和新娘便磕一个头。此时,围观的人数最多,大家笑闹着见证这一传统仪式,气氛轻松而热烈,将婚礼仪式推向了高潮。
所有仪式完成之后,新娘来到新家休息。按照当地特殊习俗,新人成婚时新娘会备下喜礼。邻居妇女和小孩们看到新娘到了新家后,便好奇地进来看新娘,向其讨要喜礼。新娘会欣然从红包裹中取出“喜饼”和喜糖逐一发给大家,分享这份甜美的新婚之喜。
按照上党地区南部县区的习俗,新郎和新娘新婚之夜需留在帐房(即“洞房”)之内,且帐房应合“堂房西间面向中宫”的条件。据老人们讲,这种布局按老规矩说代表着稳定与和谐,寓意新人婚后生活安稳顺遂、家族根基稳固。若自家不具备,就需借住邻居家。新郎和新娘进入帐房后,会有“炮头”们或邻居年轻人前来“闹房”,其中一项便是让这对新人喝交杯酒,新郎要说“这杯酒是你的,为你遮风挡雨的”,新娘要说“这杯酒是你的,为你生儿育女的”,若不喝酒或不说话,便会遭到“闹房”者的催促和戏耍,为新婚之夜增添了一份欢乐与谐趣。
次日早饭,新娘要吃娘家送来的瓶装米枣熬制的米粥,而后精心梳妆打扮,等候娘家人前来接小两口“回门”……
上党地区的婚嫁习俗大体如此。这种习俗承载着祖辈的智慧与情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传承与演变,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时尚元素;既是民俗文化的瑰宝,又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必将催生出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时代特色的婚嫁新风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