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良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取暖方式的演变见证了人类智慧与文明的进步。从远古时代人类使用的篝火,到漫长农耕时代广泛使用的煤火,再到当下城乡逐步推广的集中供暖,每一次变革都承载着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沿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顽强足迹,一同探寻取暖方式的变迁之路 。
煤火取暖:传统中的温暖记忆
我的家乡位于山西东南的上党地区,地处太行之脊,气候四季分明。虽说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可一旦进入数九寒天,气温也会降至零下十几度,着实让人感觉不舒服,因而冬季取暖便成了家家户户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
老辈人在修筑房屋时,总会首先考虑冬季取暖事宜。那时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密封性差,冬季家中并不暖和,只有少数富裕人家会把墙体垒成二尺多宽的“填壕墙”,以此保温增暖。然而,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这种条件难以具备,只有羡慕的份儿。
那时,家中土炕是取暖的关键所在,一般人家会垒砌两个土炕,使其呈“L”形连在一起,在这个形状的转角处,再垒一个略低于土炕的煤火,如此一来,燃烧的煤火便能同时为两个土炕传输温暖,白天家人能坐在炕沿边上烤火,晚上能躺在土炕上睡觉。
这种煤火结构比较简单:上面是“火口”,相当于人吃东西的“进口”;中间是“圪廊”,相当于人的“肚子”,用于盛煤;下面有“炉支”,起着支撑作用,间隔二指宽的缝隙能把烧乏的煤灰漏到下面;火的正前方有个“炉脐”,是煤火的进风口;最下方的凹坑是“炉清圪道”,用于盛放和清理乏灰。
每到冬季来临前夕,人们便要启动“调煤工程”,既用于做饭,也用于取暖,这一传统习惯贯穿于上党地区的每家每户。这项“工程”通常需要两人协作,先把发红且具粘性的烧土堆在中间,再将原煤围在土的周围。把土用温水洇开后,加水用镢头和铁锨搅拌均匀即可。土和煤的比例要调配适当,土多了不易生火,煤多了难以成型。调好的煤成黏稠糕状后,堆到家里专门存煤的“煤圪坨”。用煤时,先少量浇水、搅拌,再填入煤火,用擀面杖粗细的“压火棍”在中间摁压一个“U”形小坑,接着用“火柱”尖儿在底部扎开一个火眼,待湿煤燃干后就能捅火使用。山西作为赫赫有名的煤炭之乡,向来煤炭资源丰富,人们在用煤方面一般无需发愁。
那时,上党地区家家户户都以这样的方式取暖。让人奇怪的是,极少听说有人煤烟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有人说这与当时房屋缝隙较多、煤烟容易扩散到室外有关,而且土木结构对煤烟有吸附作用。这种说法虽无科学依据,但有一定道理。
由于以前的人们大都生活困难,冬季取暖还发生过许多趣事。有一家人舍不得生炕火,刚吃过晚饭就借口唠家常,到别人家“蹭暖”,一直到人家哈欠连天才悻悻回家。回家后先和衣躺进被子里,等暖和得差不多了才脱衣裤。有的父子俩或兄弟俩为了能在睡觉时相互取暖,便在被子的两头各躺进一个人“通头睡”。还有的人或买上“暖水袋”,或自制“暖水瓶”,或焙上“暖脚石”,睡觉前,先把这些暖具放进被子里,等暖和了才躺进去。家里冻缸、冻水、冻厨具是常事,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不以为怪。
有些有钱的大户人家,在修建房屋时会在墙壁里垒砌一个“烟筒”,既利用了煤火的热气,也不用担心煤烟中毒。在我的家乡西火古镇,明清时期有户牛姓大户人家便是如此。去年11月我在平遥古城参观一个大院时,也看到过这样的取暖方式,只是极为少见而已。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新兴了一种很独特的铁火,人们叫“型烧火”。在我的记忆中,大队的会计办公室有这种铁火,是用生铁铸造的,笨重而敦实,以炭块为燃料。我和会计的儿子是玩伴,经常到会计办公室“蹭暖”,大队干部也会在里面烤火聊天。只是这种铁火极为少见,一般家庭根本无力购置和使用。
古老而传统的煤火取暖方式,在上党地区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旧时的农耕时代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它虽质朴简单,却是当地百姓对抗寒冬的一种依靠,更是人们难以忘怀的烟火记忆。
铁火取暖:进步中的隐忧困扰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煤火取暖方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比如煤火取暖时房屋密封性差,热量流失快,且需要频繁添煤、清理煤灰,十分不便。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更舒适、便捷的取暖方式的渴望愈发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铁火取暖应运而生。
步入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开始购置铁火使用。这种铁火类似上文中提到的“型烧火”,但比那种火要轻便许多。这种火构造原理与“炕火”基本相同,是“炕火”的“升级版”,具有占地小、发热快等优点,而且无需“调煤”,只需往火里加炭块或换煤球即可,用铁火取暖颇为方便。把铁火搬回家后,在出烟口安上几节专用烟筒,接着点燃燃料,不一会儿,铁火便散发出热量,温暖在屋内弥漫开来,方便实用的铁火很快就普及到了千家万户。
使用铁火虽有不少好处,但也存在诸多弊端。每次往火里填炭或掏灰时,都会扬起大量灰尘,瞬间弥漫屋内,需要天天打扫卫生。虽说用煤球产生的灰尘较少,却需要专门去打煤球,且其耐燃性不及炭块,需要定时留意照看。倘若人不在家看管,煤球燃尽之后,铁火便会熄灭;如果下方风口密封不严,也可能使火势减弱后熄灭,给生活带来了新的不便。
最令人忧心的是煤烟中毒问题。自从使用这种铁火后,煤烟中毒便成为人身安全的潜在威胁,轻则陷入昏迷、健康受损,重则生命消逝、阴阳两隔。
有个小伙子在邻省打工,每晚都会给家人打电话问平安。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拨通父母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一种不祥的预感瞬间涌上心头。他心急如焚地赶回家里,看到的是父母煤烟中毒昏迷不醒的场景,急忙将父母送往医院。虽然经过一周治疗,母亲仍如植物人一般毫无知觉,一动不动;父亲则像中风患者一样,行动艰难,需要家人架着才能勉强走路。这场悲剧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使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了痛苦的煎熬之中。
还有一个人长期和家人在外居住,有一天晚上他独自回家后,燃着铁火里的炭块便去睡觉。谁也未曾想到,就在这夜他因煤烟中毒陷入昏迷,等人们发现后已经回天无力,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给其家人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 。
诸如此类煤烟中毒的悲剧时有发生。倘若出烟口或烟筒被烟尘堵住,煤烟无法排出,或者铁火上的火盖没盖严实,煤烟向外泄漏,极有可能发生中毒事故。加之现在修房盖屋大多采用砖混结构,密封性好,一旦煤烟泄漏,极难排出室外,中毒概率增高。此类事故不仅会造成人身伤亡,给家庭带来灾难,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
面对铁火取暖带来的多种问题,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开始安装家用锅炉。虽然在安全方面有所改善,但安装锅炉的成本较高,需要花费数千元。而且,烧锅炉一个冬季需要两三吨煤炭,还需花费四五千元。同时,照看锅炉更加耗时费力,同样需要掏灰、填炭,而且操作过程十分麻烦。
铁火取暖,已然成为人们心头的安全隐患和生活负担。为了摆脱这些困扰,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取暖途径。
集中供暖:蝶变中的温暖焕新
在时代浪潮的澎湃激荡下,人们对安全、高效、清洁、舒适取暖方式的渴望愈发强烈。为此,一场取暖变革如春风化雨般悄然开启,重塑着人们的取暖格局。
2020年,区政府在乡村推行“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决心变革原有粗放的取暖方式,改变威胁生命安全的严峻现状。
在实施过程中,小村积极响应“煤改电”政策,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在村里安装了专用变压器,并根据村民需要,免费安装空气能热水泵或石墨烯暖气片。大家看着崭新的设备,满心欢喜,对温暖过冬充满了期待;大村则实施了“煤改气”工程,架设了管网,村民家中免费安装了壁挂炉、暖气片,大家纷纷感叹取暖方式即将大幅改善,既消除了煤烟隐患,保障了生命安全,又减少了灰尘垃圾,改善了生活环境。同时,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取暖、做饭更为便捷。为鼓励村民使用清洁能源取暖,政府对达到一定用电量、用气量给予相应补贴,这一民生实事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
然而,在推行这项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群众出于费用考虑,将暖气温度控制在稍有暖意的程度,而且只在厨房和卧室使用,其他地方仍不暖和。政府意识到百姓因费用顾虑影响取暖体验的实际情况后,着手制定更为完善的取暖方案。
2024年夏秋之际,区政府大力推行集中供暖工程,让村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取暖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这意味着农村生活的一大短板将被补齐。在村民的心里,早已向往这样的生活,农村夏季气候宜人,自然要比城市凉快舒适,而冬季取暖一直是困扰村民的现实问题,这个难题解决后,村民一年四季都能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能了却人们长期以来的一块心病。
于是,集中供暖工程全面铺开,镇村干部紧密配合。热源厂是集中供暖的重中之重,施工团队日夜施工,分秒必争,搭建框架主体,安置热水锅炉,把图纸变为了现实;在镇上和村里,施工人员穿梭于大街小巷,铺设主管道,接通支管道,服务到了每家每户;在村民家里,各房间都接通了暖水管,各居室都安装了暖气片,只等到了冬季送来融融暖意的温馨时刻。
寒威渐至,冬季到来,随着热源厂的机器声响起,暖流顺着管道快速流淌,家家户户的暖气片便逐渐有了温度,家里也渐渐暖和了起来,那种从指尖蔓延到全身的温暖,让人倍感舒服。集中供暖既经济又高效,室内平均温度达到了20 度,相较于传统取暖方式,能耗降低了约 30%,费用节省近千元。“真好啊!终于暖和了!每个家都是暖洋洋的!”人们喜不自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老秦家自从安上暖气后,家里煦暖如春且又干净整洁,不再为烧锅炉而忙碌,大人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打理家务,营造舒适的居室环境,孙子们能在暖和的家里专心学习,不再有手冷的困扰。
老郭家通上暖气后,家中舒适宜人,寒冬不再难熬,老两口无需再像以前一样,一到冬季便收拾行囊到城里儿子家取暖住宿。如今,他俩可以安心住在老家,享受晚年生活,偶尔还能邀请邻居来家做客,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共享温暖幸福时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家乡人民的取暖方式从传统简陋到环保舒适的深刻转变,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取暖方式的不断革新,不仅满足了人们抵御寒冷的基本需求,而且承载着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在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集中供暖的普及和村民生活的改善,将会助力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这种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紧密贴合时代需求,不仅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更推动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个体生活的美好蜕变,更标志着社会的和谐发展,预示着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写于2025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