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对云南大理的描写,大理便成了我极为向往的地方。如今游览了大理古城,当然是收获满满,必须得写一点东西,以记叙我的所见所闻。
大理古城
来到大理古城,刚下车就看到南城门头“大理”两个遒劲有力的黑色大字。据说,这是1982年重修南城门二字是集郭沫若书大理古城的城门书法而成。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
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大理古城鸟瞰图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大理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
养花种树,已成为大理传统的习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傲雪开放,各种红花绿划伸出墙外,连成一条条花巷,芬芳的花香四时不绝,弥漫了全城。清洌的泉水,从苍山上流进城里,穿街绕巷,经过一家家门前,洗净污垢污染,大街小巷,叮咚的水声不绝于耳,如弹奏的三弦。“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名不虚传。
漫步在大理的大街上,总有一首非常古老的乐曲伴你,那就是用葫芦丝吹秦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听别人说到了云南,没到大理,那就不算真正去过云南,到了大理,没去观苍山,游洱海,也不算去过大理。
大理是一个坝子,西倚苍山,东傍洱海,舒展地坐落在莽莽的云贵高原里,像一个婉然的奇迹,虽然经历过南昭国的盛衰,却一点不觉沧桑。据说大理最有名的景致叫做“风花雪月”——风是“下关风”,下关有天生桥,传说观音在那里打翻了风瓶,所以风大,其实比起北方的朔风,下关风是大大逊色的,但在气候温和的大理尤其是冬天,下关风颇有冷硬的气质。花是“上关花”,传说上关曾盛产奇异的龙女花,到了后来所谓的“花”指的就是上关的女孩子,因为上关、周城现在仍是非常本真的白族居住地,当地人善于制作有名的扎染工艺品,而这一带白族女孩的衣饰也尤为绚丽,宛若鲜花。雪是“苍山雪”,说的是冬天降雪,很少会下到坝子里去,而苍山顶上却会积一簇融融白雪,任天气晴好,山顶的银白也不见消融。月是“洱海月”,黄昏时分,金黄的圆月映照在粼粼的洱海上,岸边的渔家小船轻轻荡漾,温馨无限。一直以来,大理人提到“风花雪月”的典故时,都有一种由热爱而生的微微自豪。
大理洱海
一眼望去,洱海虽然是一个湖,但却怎么也望不到边。我们一行人登上了此次游览洱海的轮船——“苍山”号。不一会儿轮船就启动了,就在这时,天空中下起了雨雾,让人感到烟雨蒙蒙的,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些悬崖峭壁,峭壁上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两棵从石头里长出那苍老的树,和一些可爱、美丽的花。
站在甲板上,眺望着洱海的美景,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绿,苍山顶上不时有着云雾缠绕着,虽然模糊不清,可我还是能感觉得到苍山那高傲的气势,它的气势一点也不会因为雾的缠绕而减少!洱海有着苍山为伴,一点也不会寂寞!我不禁赞叹到大自然的匠心独运,雕琢出这么美的风景。站在船上,一股海风向我迎面吹来,使我打了一个冷颤。不一会儿,天就放晴了,我看见了美丽的洱海,盛气凌人的苍山的近景。看到了这些,我在心底里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在船上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两条鱼在湖面上跳跃。那湖面上荡漾着许多波纹,让人感到吹着海风,看着风景是那么惬意!
船行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前方出现一个小岛,船上的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南诏风情岛,原名叫玉玑岛,船还没靠岸,便看到一个女神的铸铜雕塑,她正站在浅浅的海边,享受着海浪的按摩,阳光的妩媚;一下船,迎面而来的就是沙壹母的雕像,传说沙壹母是去南各民族的祖先,她十个儿子,其中最小一个儿子因受龙王的宠爱而继承了王位,并取名九隆的故事。岛的四周大都是悬崖,悬崖缝隙中长出一丛丛绿油油的仙人掌,显示出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悬崖下有很多溶洞,最大的一个叫蝙蝠洞,面积有60多平方米。我们拾级而上,来到岛的中心,这里建有“福星广场”在广场中央有一个18.56米的观音塑像,据说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汉白玉观音塑像,观音两边是两堵长21米,高5米的浮雕墙,正面说的是大理神话中观音十八化的传说,背面则是“观音授记细奴罗立国图”。
正当人们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里时,苍山号的汽笛响了,那催促游人们返船的信号,我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南诏风情岛,人虽然上了船,心却还在岛上,船开动了,那女神、那沙壹母、那观音、那迷人的南诏风情渐渐地在我视野里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品三道茶
回到船上,我们又品尝到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边品茶边看白族的歌舞表演。
三道茶,顾名思义就是品茶分为三道,即“一苦二甜三回味”。它是白族人待客的最高礼仪。每当有远方的朋友或尊贵的客人来到家中,好客的白族主人都要以三道茶相待。
我们一行人在轮船的表演厅坐定,白族姑娘待水烧开时,便取出一个特制的小砂罐放在火盆上加热,把一小撮精选的茶叶放于其中,在火上不停地抖动,使茶叶均匀受热,阵阵茶香便扑鼻而来。待到茶叶烤好,即往砂罐中冲开水,接着把茶汁均匀备好的茶盅内,再倒入适量开水,就献上来了。我轻啜一口,果有一丝苦涩的味道,这就是三道茶中的第一道茶——苦茶。苦味茶虽苦但不烈,清心爽胃。过了一会儿,第二道茶——甜茶已由白族姑娘恭恭敬敬地送到了我们手中。甜味茶虽甘而不腻,馨香可口。我们一边品茶,一边从白族姑娘那里打听到,甜茶是在苦茶中加入红糖、蜂蜜、核桃末、松子仁,再将白族风味食品“乳扇”在火上烤至焦黄,捣碎后加入茶中。甜茶喝起来又香又甜,品味丰富,令人清香满口。
三道茶中,以最后一道茶——回味茶最具特色。回味茶苦甜、麻辣,诸味俱全,停杯半晌,犹有余味绵绵之感。它的配料十分丰富,计有姜、花椒、桂皮、芝麻、花生末、核桃末、松子仁等十余种,喝起来既麻又辣,但香气扑鼻,使人欲罢不能。在白族话里,“辣”和“亲”、“麻”和“富”都是同义字,“麻麻辣辣”有“亲亲热热、富裕幸福”的意思。品茶如品人生,这是白族三道茶创造的独特境界。
这时歌舞正好表演到掐新娘。据说掐一下新娘子,可祝福他们幸福一辈子。在座的男同胞不好意思上去掐新娘,而女同胞都跃跃欲试。
有诗赞曰:“饮是文明的一种方式\\盅里自有百味纷呈\一苦二甜三回味\苦涩是一种氛围\甜即近乎完美\苦尽甘来色浓味醇”。好一个“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至今想及,依然是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大理三塔
下了轮船,我们就往大理崇圣寺三塔奔去。虽然我们已经在电视剧《天龙八部》中见识了大理三塔的风采,但实地观赏却是别有风味。
远远望去,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照壁后有云南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记》。
仰望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千寻塔每级四面都有拱形龛,也就是常说的供奉神佛的小阁子。相对的两龛内供有佛像,另外两龛则作为窗洞直通塔心。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都有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他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奇数。
据导游介绍,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雄奇的崇圣寺三塔还在20世纪80年代衍生出一个三塔倒影公园。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丰姿而得名。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大理石碑亭,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我们置身三塔倒影公园,凝神水中三塔,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以至于久久不忍离去。
蝴蝶泉边
“蝴蝶泉边找金花,金花是阿妹……”每当唱起这支歌,就想起电影《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这不,游览了大理三塔,我们又来到苍山云弄峰麓的神摩山下,一睹了蝴蝶泉的迷人风采。
进了蝴蝶泉的大门,经过一条青翠竹林大道,过了古朴的石坊后,迎面只见挺立一块大理石碑,高约三米正面右侧刻有郭沫若手书“蝴蝶泉”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沿着林荫小道前进四十米,在一片参天古木下,四周用大理石栏杆围着的一方清泉,这就是蝴蝶泉。
蝴蝶泉面积有二十多平方米,水深约四米,泉水如喷珠吐玉,清澈明净,终年不涸。扔一枚硬币于泉中,但见硬币缓缓旋落,美妙极了。泉边有一株古老的合欢树,枝叶茂密,覆盖水面。遗憾的是,此时没有蝴蝶,见不到“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恬”的情景。
顺原路返回,光顾先前没来得及理会的市场,准备采购点东西,以作纪念。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以大理石制品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蜡染、扎染服装最多。笔者挑选了一阵,为妻儿各买了一件蜡染衣服,为自己也买了一对大理石健身球。见摊主是一身着艳丽的白族服装的白族姑娘,忆起游洱海时导游小姐说的“白族人管漂亮的姑娘叫金花”的话。笔者就向她招呼:“金花……”导游果然没有骗人,那姑娘听笔者叫她“金花”,很是高兴,忙问何事。笔者便向她打听“蝴蝶泉”和“蝴蝶会”的由来。“金花”也不推辞,递过一根凳子让笔者坐下,兴致勃勃地讲起来——
每年农历四月开花季节,彩蝶汇聚技头,首尾相含,一串串悬吊在这个泉上,极为美丽、壮观。每逢此时,白族青年男女聚会泉边,一边观赏蝴蝶,一边欢乐对歌,成为白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所以,将此泉命名为“蝴蝶泉”,四月十五日,则称为“蝴蝶会”。在蝴蝶会期间,当地人成群结队前往观赏,尤其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在那种浪漫气氛的熏陶下,感情会更加深厚,尚未情定终身的男女也往往一见钟情。
关于“蝴蝶会”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古时候,苍山上有条巨蟒,会变人形,专门欺侮妇女。有一天,巨蟒将附近周城村的两个姑娘掠入洞中,猎人杜朝选见义勇为,杀死巨蟒,救出姑娘。两位姑娘为报答救命之恩,要与杜朝选结为夫妻。谁知遭到杜朝选婉言谢绝而去,两位姑娘当即纵身跳入泉中。后来,杜朝选知道了,悔恨万分,也跟着跳入泉中。三人化为彩蝶,由泉中飞出,栖息在泉边的合欢树上。每年四月,蝴蝶纷纷前来凭吊,就形成蝴蝶聚会的自然景观。
白族三青年男女化蝶的故事,与汉民族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能相依,死后化蝶相随的爱情故事是何其相似啊!各民族本是同根生,本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啊。笔者虽来得不是时候,未能一睹蝴蝶会的盛况,但蝴蝶会这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一定要带回去,讲给亲朋好友们听,让他们有机会,一定要来到这苍山脚下,会会这美丽而迷人的“金花”——蝴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