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飞的头像

龚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4
分享

泸州长江大桥

最近,在整理旧相册时,我偶然翻出了一张拍摄于1984年春节期间的照片。照片中的我,身着当时流行的军大衣,站在泸州长江大桥上,青涩的面容透露出对这座城市的憧憬。如今,这张照片已陪伴我41年,而我也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满头花白的退休人员。照片中的景象也早已改变:当年的转盘和花台因道路拓宽而消失,远处的山头被削平建成了城南大道,大桥拐弯处的公交车站也因安全需要迁往他处。岁月如梭,泸州长江大桥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而我,也在这座城市的发展中度过了大半生。

泸州长江大桥是泸州市境内的一座重要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遂宁—麻栗坡公路(国道G246)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时,它曾是长江上最长的公路大桥,这一记录不仅彰显了泸州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也为泸州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桥的建设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1977年10月5日,泸州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在此之前,泸州境内长江上并无桥梁,仅有蓝田渡口承担着繁忙的渡运任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车流量的增加,渡口的运输能力已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在洪水期,两岸待渡的车辆常常排成长龙,严重影响了生产与生活。泸州人民迫切需要一座大桥,以改变这种困境。

1977年,泸州市委将修建长江大桥作为头等大事。经过多次向省里汇报,泸州长江大桥终于被列入四川省公路建设规划的重点工程,并获得了4800万元的建桥经费。10月5日,开工剪彩大会召开,泸州市委向全市发出了“人民大桥人民建,人人为桥作贡献”的动员令。这一号召得到了全市人民的热烈响应,数千名义务劳动大军投身大桥建设,运沙石、抬水泥、挖坑基,为大桥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泸州长江大桥的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它是中国四川省交通部门在长江上直接施工的第一座公路大桥,也是当时全国在长江上修建的最长公路大桥。大桥的建设具有基础施工水深、流急、覆盖厚、上下结构多样、技术复杂、要求高的特点。当时,泸州缺乏深水作业技术和经验,设备简陋,物资匮乏,但泸州人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泸州船厂、西南驻泸建筑五公司、泸州柴油机厂、长江挖掘机厂等单位纷纷伸出援手,赶制出水下施工所需的设备。省运输公司无偿提供了运输工具,泸州供电局则坚持满负荷供电,保障了大桥建设的顺利进行。

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泸州长江大桥于1982年5月31日合龙贯通,并于1982年10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大桥北起连江路,上跨长江水道,南至城南大道,全长1252.5米,主桥长720米,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公路。它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泸州的交通状况,还促进了泸天化、赤天化两大化工企业的稳步发展,推动了茜草工业园的形成,加快了泸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成为泸州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大桥的建成,标志着泸州人民实现了“改渡为桥”的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爱萍还亲笔题写“泸州长江大桥”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其题名石碑立于长江大桥桥头40余年,见证了泸州的发展变化。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一座凝聚了泸州人民智慧与汗水的丰碑。从那以后,泸州的交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大桥成为泸州进出城区中心半岛的重要通道,也是连通城市南北方向高速公路进出口的最便捷通道。它为泸州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见证了泸州从地辖市转变为省辖市的历史进程。

如今,泸州长江大桥已不再孤单。在其上下游,国窖长江大桥、茜草长江大桥、泰安长江大桥等众多大桥相继建成,共同分担着交通重任。而泸州长江大桥,依然屹立在长江之上,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每当我乘车经过大桥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自豪与骄傲。它不仅是我青春的见证,更是泸州这座城市腾飞的起点。

岁月流转,泸州长江大桥已走过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它见证了泸州从一座普通的城市成长为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如今,大桥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继续为泸州的新时代建设贡献力量。它是一座桥梁,更是一座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泸州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