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飞的头像

龚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6
分享

成都宽窄巷子

成都,这座悠闲的“成功之都”,以其独特的烟火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而提到成都的标志性景点,宽窄巷子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存在。若非朋友的强烈推荐,我或许不会踏入这片古老而迷人的街区。毕竟,“巷子”一词总会让人联想到狭窄拥挤的画面,但宽窄巷子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少城片区,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有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这里不仅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美食街,更是网红打卡地和情侣约会的绝佳去处。它宛如一位精心打扮过的历史老人,既保留了老街区的古朴韵味,又巧妙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宽窄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当时,年羹尧在平定准噶尔之乱后,修筑了满城,专供满蒙八旗官兵居住。满清没落后,满城逐渐开放,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与贩夫走卒共同居住的独特格局。辛亥革命后,少城城墙被拆除,一些达官贵人在此修建公馆,于右任、田颂尧等名人先后定居于此,蒋介石也曾到访,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民国时期,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的名字逐渐固定下来。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居民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成为老成都悠闲生活的代表。

2003年,成都市启动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2008年6月14日正式开街。如今的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老式街道及其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包含约70座传统四合院,占地面积约32公顷。其整体风貌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呈“鱼脊骨”形格局,建筑细节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都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

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

三条巷子各有特色,宽巷子位于城区西部,青羊区辖,东起长顺上街分叉处,西止下同仁路,长391米,宽7.7米。清代因与邻近街巷相比相对较宽,故习称宽巷子,后更名兴仁胡同,民国时又恢复宽巷子旧名,沿称至今。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这里设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风土人情和老成都民俗。

窄巷子与宽巷子邻近平行,东起长顺下街,西止下同仁路,长390米,宽6米。清代因街巷相对较窄,故习称窄巷子,后名太平胡同,民国时复称窄巷子,沿称至今。窄巷子是以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井巷子位于紧邻窄巷子的南部建设控制区内,长375米,宽10米。清初名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而称明德胡同。街中有水井,故称井巷子并沿称至今。1990年10月,西城区人民政府在井旁立一石碑,上书“此井乃康熙年间满蒙八旗军驻防成都时饮水而凿,地处原少城明德胡同清军营房前。辛亥革命后因巷中有此井,改名井巷子。”改造后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边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

如今的宽窄巷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成都人休闲生活的缩影。在这里,你可以坐在街边的茶馆,泡上一壶香茗,悠闲地晒着太阳,与身边的人唠唠家常;也可以在各种特色小店中穿梭,寻找那些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还可以在街头发现一个机器人售卖车,感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无论你是本地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惬意。

成都,是悠闲之都;而宽窄巷子,无疑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明珠,承载着历史记忆,诉说着老成都的故事,吸引着每一个向往悠闲生活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