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管金定的头像

管金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0
分享

石磨 捣臼 年糕

以前快过年了,总还要做一些年糕,加入“冬水”,再加点盐和明矾,储存起来,等到“正月成头”时,就可捞出,切成小薄片,可汤可炒。也可切成大圆片,蒸起来吃。古人讲究浸年糕要用“冬水”,说开春后蛙蛇之类的冬眠动物纷纷出洞,水就脏了,也不利于年糕长久储存。

“正月成头”是台州方言,通常指正月初的过年期间。“正月成头”的年糕最好吃,最有年味。菜园里过了冬的青菜,经霜打后又嫩又甜,无论是“汤年糕”,还是“炒年糕”,只要加一点油和盐就是美味。吃年糕又特别省事,也能好好地解放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厨房主事。或许这本身也就是一种“年味”。

然而,当手工年糕被“机器糕”取代后,年糕的年味也就淡了。“机器糕”特别硬,浸到过年往往还切不动,到后来来不及吃,年糕就臭了。加之时下年糕随处可见,常年有卖,后来,我们就不再浸年糕了。于是,我特别怀念记忆中年味浓浓的年糕,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想起了家乡的石磨、捣臼,以及儿时做年糕的情景。

家乡旧时是三合院,坐北朝南的一排正屋,与东西两排相对的横屋,围成“凹”字型。中间空地为天井,我们方言叫作“道地”。共住一个院子,就叫“做道地里”。正屋的正中这一间为中堂,我们叫“上间”。石磨就摆在“上间”,为“道地里”人共用。

石磨的下片磨盘固定于木架子,上面刻有横竖撇捺的纹理,既有规律,又不零乱。磨盘的中间固定着一根较粗的轴,记不起是木头还是铁质。上片磨盘的底面亦刻有纹理,中间有孔,相当于轴套,其外另有一流孔,直通至磨盘顶面,顶面镂有平底凹槽。上片磨盘的直径与下片磨盘相当,上下相合,几成一体。上片磨盘的一侧安装有一根“耳朵”,“耳朵”外有一孔。磨推子为木制“丁”字型,我们方言叫作“磨龙担”,前端安装一个木桩子,插进磨“耳朵”的小孔,另一端的两头分别用绳子挂在楼栅上。

因我们的石磨的底部没有流槽,需在木架下面接一个“大箉”。“大箉”方言读作“度汏”,“箉”发“洗洗汏汏”、“汏洗衣物”的“汏”音,与小儿游戏“汏汏踹”的“汏”亦音同。“大箉”是一种篾制农具,大箉沿高约20厘米,底部圆弧形,平时常用作晾晒谷物。

平时磨粉,一个大人就能独立完成。把米倒在上片磨盘的凹槽内,右手拿一根细长竹杆,将较粗的一端握于手心并按在“磨龙担”上,另一端伸向磨盘中间的流孔附近。随着人推磨转,竹杆也逐渐将磨盘中的米往流孔里赶,白花花的米粉就从磨盘四周洒落进“大箉”里。那根细长的竹杆就叫“添磨竹”,乡亲们也喜欢把细长的东西比喻为“添磨竹”,特别形象。

做年糕用的是粳米,我们一般叫晚米,介于早米与糯米之间,软糯合适。先将粳米在水中浸泡小半天,沥水稍阴干后才磨。磨年糕粉工作量大,通常是三人合作,其中一人“添磨”,两人推磨。“添磨”则不再用“添磨竹”,改用棕丝刷子、或高粱杆刷子。

我们方言也把“磨粉”叫作“磨糕”。家乡有一种叫“磨糕”的童谣游戏:左手伸直,右手直角弯曲,掌心向下,抓住自己的左小臂。小儿亦照做,然后用左手,掌心向下,相互抓住对方的弯曲的右小臂,边一推一拉游戏,边唱:“磨糕‘咿啊’,挞饼煮羹”,颇为有趣。“咿啊”为象声词,按旧志本字应分别写作上下结构的“上口”和“下口”,音膺鸯。因“上口”“下口”二字已不再使用,故以“咿啊”代之,味也差了。“挞”,方言音同“塔”,县志亦载:“于其上以饭椮打之使薄,故曰挞。”

堂伯家人口少,房子特别宽敞,灶子也大,所以每年“炊糕”都放在堂伯家。“炊糕”,即用饭蒸蒸年糕粉。饭蒸状若蜂桶,下口稍小,上口略大,中间空但设有挡块,以搁置蒸格。蒸格为斗笠状竹制品,扎上疏目纱布,顶上底下放进饭蒸至挡块,在蒸格上面加粉后,放进盛满水的大锅里,再用猛火烧水以蒸熟即可。

年糕粉蒸好后,得先用捣臼捣。家乡旧时有两种捣臼,按旧志载:擣粟之具,用手持之者曰手杵,又曰捣杵头,杵读若齿。又大捣臼夹杵之竖石曰夹杵,旗杆两边之竖石亦曰夹杵,读若午。我们全小队只有一具大捣臼,设在小队屋侧面河畔。捣臼的结构名称亦已发生变化,前面是“捣臼碗”,碗状巨石,部分埋于地下,碗口向上并向前倾约20度。“旗杆”我们叫“捣臼秤”,支撑“旗杆”的“夹杵”,我们则叫“捣臼锁”。“捣臼头”用方条石加工而成,底部略呈圆弧形,顶部三角状,上端两侧略凸出似耳朵,两耳朵中间往下开一个大长槽,“捣臼秤”粗壮端制成长方形大木榫,插入“捣臼头”的大长槽。“捣臼头”放下时亦略前倾,正好合于“捣臼碗”。

“捣臼秤”左侧立有长条石,叫“捣臼山”。通常2-3人左脚立于“捣臼山”,右脚同时踩蹬“捣臼秤”,使“捣臼头”上举后提起右脚,“捣臼头”就“滴嘣”一声落下,重砸在年糕粉上。“添捣臼头”一般是“老把式”,趁“捣臼头”上举时,迅速抓住碗状年糕团口沿略旋转。偶尔双手溅水,如洗脸般地在“捣臼头”上抹一下。

“上间”早已一字儿排好了两张大面床。捣好的年糕粉团倒在面床上,用戒刀切成小块,大人们就围着面床开始搙糕,整个“上间”瞬间散发着年糕的清香。一会儿,大人们就搙出了一株株大小匀称、雪白光滑的年糕。小孩子们就兴高采烈地把大人做出来的年糕摆到草席或团箕上晾起,防止粘连。这时,大人们就会摘块“糕头”,先给小孩子们解馋,小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糕头”就是将面团各处揉到一起时形成满是褶子的面疙瘩。

做年糕时,每家每户都要做几副“供样”,用于年末“谢年”和年初“开年”。供样的中间是个猪头,左边是个羊蹄子,右边是个鸡头,分别代表猪、羊、鸡三牲。猪头上用小拇指插两个孔为猪鼻孔,鸡头的上下不仅捏出鸡冠,还在两侧各嵌一颗黑豆为眼珠子。每副供样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家乡自古有“谢年”习俗。旧志有载:“家家于腊月上中旬以米粉制年糕,或称水晶糕,并拧成豚首蹄胳,鸡鱼元宝等形状,于下旬择日备牲礼郊祀天地神,谓之谢年。”年糕俗称水晶糕,时下大都写作“水浸糕”,或因年糕需浸水储存之误,与旧志记载均不相符。

时下已近过年,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家乡老石磨的“咿啊”声,以及捣臼捣糕的“滴嘣”声。石磨、捣臼、年糕,这就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