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益的头像

陈益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10
分享

昆曲的乡戏

昆曲的全盛时期,演出的样式很多。除了现代人所说的厅堂版、园林版、船舫版,还有大量乡野庙台的社戏。蔡云的诗《吴歈》:“宝炬千家风不寒,香尘十里雨还干。落灯便演春台戏,又引闲人野外看”,很生动地描绘了苏州一带的观演习俗。

乡村的演出,往往在寺庙、广场、湖边、船上。每逢节讯,如元宵、端午、中秋或四月半等举办庙会的日子多有演出。庙会看戏,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寺庙边的戏台是固定的,也有临时搭建的戏台。人们会用风车牛车和船板搭起稳固的戏台,一扇扇篷帆就是侧幕。

胡忌、刘致中在《昆剧发展史》中说,“农村中的临时性半临时性戏台,从顺治刊本李渔的《比目鱼》传奇中的一幅插图可以看到。插图画的农村戏台一部分搭在岸边,一部分搭在水中,是木板搭成的席棚,三面有栏杆。观众可在岸上看戏,也可在船中看戏。这种演出场所,在江南水乡很普遍,能容纳大量农民观众。”

水乡湖荡环绕,盛行船戏是十分自然的。大船的甲板做舞台,船舱里可以候场和更换服装,看戏的人们摇着各种各样的船儿过来,争先恐后地围住大船。这种水上剧院真是别有风味。

清代江阴人陈鼎所撰的《留溪外传》,记录的都是明末清初的轶事。极有史料价值。其卷一写道:“狗屠,江阴青阳里仁,失其名。……明末,二亲皆老,俱好饮。狗屠日沽美酒奉之,且鼓腹讴吴歈于膝下……高声唱萧相国月下追韩淮阴曲,以劝二老……狗屠三年丧毕,日携一尊酒入社祠与群乞儿杂坐,饮醉,则讴吴歌,或说笑谈,或高声唱萧相国月下追韩淮阴曲以自乐。”

父母亲在世时,狗屠欢唱《千金记》以娱亲,二老死后,他与乞丐们在一起,又兴高采烈地唱起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唱段。沈采的名剧,乡野之人丝毫也不陌生。

《虞初新志》卷八记载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明代吴县洞庭山,有一个樵夫,某天挑了柴薪路过演戏的场所,停住脚步观看《精忠记》。看见演员饰演的秦桧如此奸诈,他难以压抑心中怒火,竟飞跃上台,动手就打。被殴打的演员差点儿死掉。

清人艾衲君士著有话本小说《豆棚闲话》,在第二则中,作者借众少年的嘴说道:“昨日前村中做戏,我看了一本《浣纱记》,做出西施住居苎萝山下,范大夫前访后访,内中唱出一句,说‘江东百姓,全是赖卿卿’。可见越国复得兴霸,那些文官、武将全然无用,那西施倒是第一个功臣……”

村民都很喜欢看《浣纱记》,并且能够做出颇有见地的评论,可见这部传奇深入人心。

活跃于乡村的明代职业昆班,有高低之分。一般来说,在戏台和船舫演出的档次高一些,流落江湖的昆班,常常只能在广场临时搭建的戏台演出。与家班多演折子戏不同,职业昆班演的是全本戏。那是经过行家精心删节过的剧本,更加雅俗共赏,为观众们接受。假如不追求舞台效果,他们会饿肚子的。所以,像《牡丹亭》这类适宜于厅堂的传奇,就很少在乡村舞台上演。

浙江遂昌县清宣统三年为“五月会”演戏,发生过一起争夺金华昆班的事件。那次,主持人程德金早在二月间就为“五月会”聘定了“钱春聚”昆班,并收过戏班的押信行头。班方安排好演出路线,谁知准备从丽水乘船至遂昌时前,府署官员藉知府做寿的名义,强留昆班在丽水续演。程德金急忙与人商量对策。有人提出请徽班演出,以解燃眉之急,但大家坚持非要昆班不可。恰好得知东乡祥川村为关王庙开光,已请到金华“胡春聚”昆班。他们想与之协商,转让戏班,又恐对方拒绝,决定采取中途抢班的办法。探明了戏班的路向与转场日期,他们采取行动,待第一批戏箱和艺人到达岔路口时,立即连哄带骗接过戏箱,向城中飞跑。祥川村民闻讯后,蜂拥而至,把领头人捉住,禁闭在关王庙的谷仓中。这样一来,胡春聚昆班被分成两地,城中“五月会”与祥川关王庙都无法演出。后来,由德高望重的地方乡绅出面调停,在向祥川村民赔礼道歉的同时,准许城中五月会演出,一场纠纷才告平息。

也许是因为观看昆曲的风气过分浓厚,各方面影响太大,让当政者感到了担忧。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专门为此发出告示,禁止迎神赛会时,“搭台演剧,群聚往观,举国若狂,废时失业,寻衅斗狠,攘窃荒淫……”然而,昆曲的吸引力太大,告示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一旦笛声响起,老百姓的脚就痒了。看戏已成为一种自发的民间娱乐活动,不管是谁,都难以阻拦大家前去参与。

乡间舞台,也可能有名角脱颖而出,陈明智就是一个代表。他是吴县甪直人,由于身材矮小,先天条件欠佳,只在各地乡村草台班演出。有一次偶然进城,适逢苏州名班寒香部在显贵之家演出,缺净角,请他充数饰演《千金记·起霸》中项羽。他粉墨勾脸,以“皂抱肚”束腰,足登二寸多厚的厚底高靴,出场时“耸喉高歌”、“龙跳虎跃”,气势磅礴,令众人刮目相看,从此一举成名。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时,观看其表演,十分赏识。他被选入宫廷充当内府戏班教习,历时二十年。

在“花雅之争”最后以昆曲的失败而告终时,在太湖流域的许多乡村,仍然活跃着一支堂名队伍。堂名,是以清唱昆曲为职业的民间组织。他们的组织几乎都有—个“某某堂”的名字,以清唱昆剧为主,兼及器乐演奏。考究点的堂名,会有一个绣上自己堂名的桌围,跟乐器等物品装成一担,从这个村走到另一个村,寻求演出机会。他们以演唱昆曲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终究让曲笛声在乡村绵延不息地回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