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戴爱国的头像

戴爱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8
分享

我是中师生

沉寂了很长时间的“恰同学少年”中师同学群,今天突然活跃了起来。大家在群里纷纷表达了毕业30年的感慨,回忆着三年中师生活的点点滴滴。

时值周日,爱睡懒觉的我躺在床上刷着手机,看着同学们之间的打趣,似乎又回到了那美好的中师时光。

温暖的被窝,让我迷迷糊糊地感觉仿佛躺在中师宿舍楼310室的9号铺上。周围静悄悄的,室友们在一阵起床铃声中,忙碌着穿衣服、折叠被子,洗漱,然后在运动员进行曲和催促的哨声中匆匆地往楼下跑。

中师生活的每一天都是从这雷打不动的”早锻“开始。孟子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所以三年中师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坚强体魄让我们整天精神抖擞,朝气蓬勃。

今天我值日。在大家纷乱的起床声中,我却可以眯着眼睛,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打着盹,默默地品味着曾读过的一首诗“众人忙碌如蜂飞,我独悠然赏罗辉。世间纷扰皆不顾,闲看云卷待月归”中的意境。

待人走室空,我慢悠悠地起床,从从容容地洗漱完毕,便开始了一天的宿舍值日。先是将地面上极少的垃圾扫去,检查一下被子有没有叠成“豆腐块”。接着重点维护宿舍“三条线”工程:即窗台前桌子上的脸盆、杯子、牙刷一条线,过道中间铁丝上的毛巾一条线,床底的鞋子一条线。最后再打开南北窗户、透风透气,早上的值日任务才算结束。每天学校相关部门都要组织检查各包干区的卫生,宿舍内务检查是重中之重,会在校公开栏上公布,最终结果会影响学期末文明班级的评选。

上一次的宿舍扣分是因为朝北的窗户玻璃上有灰尘。我打开窗户,一只脚跨到窗外,人横坐在窗台上,小心翼翼地探出身子,用力地擦着朝外的窗玻璃。同时欣赏起晨光中的美景。

学校围墙外是东西走向的国庆路。国庆路作为这个城市的主干道,白天车水马龙,晚上霓虹闪烁。现在天刚蒙蒙亮,在两旁路灯的投射下,整条马路刚刚睡醒,伸着懒腰,打着哈欠,眨着眼睛。晨风吹拂林荫道旁的树叶,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香樟树清新的气味。极目远眺,路灯、信号灯、广告灯、居民楼灯.....灯光点点,犹如星光灿烂的银河。偶尔疾驰而去的车灯像流星划过。渐渐地,行人多起来了,有晨锻的,有做生意的,有上班上学的......整个城市苏醒了,流动起来了,似乎一夜积蓄的能量此时开始释放了。

中师三年,学校大多数时间是实行封闭管理。周一至周六学校大门是出不去的,除非重要活动,如外出到劳动实践基参加劳动,外出长跑训练等。其他情况都要凭班主任的签名条到门卫处登记,方可出校门。一天的活动空间,主要是东边的运动场和分布在”一条线“上的食堂、浴室、图书馆、教室、宿舍等,选修音乐的同学有琴房、选修美术的则是美术室。

九十年代初,中师教育的目标还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学校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术、体育、劳技,以及部分高中文化课(其中英语课的不开设,为我们这批中师生后来在学历提升、专业成长,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带来了许多不便!),还有“三字一话”等。中师教育采用和高中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是真正的值得称道的素质教育,与高中相比,虽课程诸多,但深度很浅,更侧重于基本功的训练。

中师的每一天生活都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争分夺秒地锤炼基本功,同时学会生活自理。所有的基本功训练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扫地。上了三年的中师,扫了三年的地。时任江苏省教委主任的周德蕃曾提出“扫好地、写好字、读好书、唱好歌、做好操”的五项基本功。经过多年的实践与体会,我认为这“五项基本功”提得很实在,操作性强,对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会扫地“、“会主动扫地”的好习惯不仅仅使我成为家庭成员中顾家、爱家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我在单位上学会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法宝。当扫地成为习惯,在平常生活与工作中就学会了自理,学会了自律。当扫地成为习惯,潜移默化中就拥有了一个洁净、安定、儒雅的不凡气质。这难道不是最优秀的素质教育?

除了扫地,最让我们感到快乐的就是劳动了。中师一周内有两节劳技课,教我们劳技课的是许润官老师,所有年级的劳技课都是他上。许老师人很朴实,看上去就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大伯”。许老师给我们上课,是学校唯一不用普通话的,一口泰兴普通话,让其他地区的同学们愁眉苦脸,而我们泰兴的同学倒是听得津津有味,洋洋得意。记得他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他很诚恳地说:“你们这些中师生,都是农村娃娃中的佼佼者,转了国家户口,但不能忘本!更要掌握一些劳动的知识和技巧,将来还要靠你们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呢。” 接着他讲解并实际操作了一些植物嫁接方面的知识,我们都感到很神奇。

当时的劳技课除了室内课程,还包括劳动实践。劳动实践基地有校内的包干区、功能室和东南角的试验田等,校外的有教工宿舍区和位于学校东南方向的酒厂基地。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前往学校东南方的酒厂劳动实践基地。

可以想象,十几个中师生,穿着校服,带着校徽,扛着锄头、钉耙,挑着扁担和桶,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地走在大街上,在一众行人的惊奇目光中,我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飞向自由的郊外。

郊外的空气很清新,阵阵微风轻拂,一张张青春的脸庞在阳光的照射下红扑扑地闪亮。路旁的青草羞涩地弯腰对着土地呢喃,两旁的垂柳像顽皮的小孩冷不丁的从”劳动者“的脸上、肩膀上、手上飘过。女同学们则将垂柳编织成花环,配上路边的野花,戴在头上,串在手腕上,煞是好看。”哗哗哗“的流水声总能吸引一些”探险者“前往,讨论着这个”乡村河边景色“如何取景、素描,讨论着河流的体积、清澈度,以及河里鱼的多少,甚至还激发起大家玩起了”扔土块“的竞赛。

班上号称”歌唱家“的阿伟,兴之所至,唱起了蒋大为的《敢问路在何方》:”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激昂抒情的调子激起了大家一起跟着唱起来,再看着旁边的人肩挑手拿劳动工具的模样,甚是适景,不觉哈哈大笑。

到了实践基地,真正劳动的过程很短,大家很快地翻完土,浇完水,便匆匆往学校赶了,因为不能错过晚饭的时间。整个劳动的过程,最愉快的应是优哉游哉地前往实践基地的一路上了。

中师生活的每一天除了学习必备的文化课外,更多的时间是进行基本功训练。记得班主任张桐林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下子震撼到了我们,特别是有一次在课上他清唱和口琴独奏《唱支山歌给党听》更是让我们羡慕不已。

我们中师生中除了极少数的音乐、美术特招生,绝大部分的人在体艺上的修养都是白纸一张,甚至这些课程在有些农村初中由于师资紧缺基本上没有上过。但是,经过三年的训练,大家的变化都很大,个个多才多艺,一专多能。

作为中师生,"三字一话"和一定的体、艺涵养应是必备的,这些方面若没有过人之处,是不好意思拿出来的。同学中有的将本校王健林老师编印的字帖临摹熟练后,另辟蹊径地学起了其他名家的书法。有个李同学恋上了王羲之的行书,一副《兰亭序》模仿得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毕业时硬是强塞给我,声称有收藏价值,多年后一定会身价不菲。还有一个叫阿俊的同学喜欢上了张旭的狂草,他在留言册的一大版上潇洒地写下“志存高远”四个大字,也不留名,理由是:好兄弟,名字是在装心里的;勉励的话是经常说在嘴上的。多年后,再次翻阅,兄弟之情跃然纸上,谁会想到书写《兰亭序》上的俊逸潇洒的字出自长得膘肥体壮、膀大腰圆的,喝酒豪放不羁的”逵哥“?而喜欢狂草的的俊同学却是长得文文静静、做事谨小慎微的”俊姐“。

论字的模仿能力强的要数同桌阿春了。兄弟阿海暗恋上了隔壁班上的女同学,那段时间,每次晚饭后看到那个女生从班级门前飘过时,他总是用横笛深情地吹奏着《梁祝》,搞得我们羡慕不已,纷纷上前讨教,这哥们竟一脸地不耐烦。后来发现了规律,寻得了原因,顿感气愤,又为之可怜。

伤心的故事总是源于美好的邂逅。兄弟阿海的自作多情源自与那女生的一次偶尔“搭讪”,阿海上了心,鬼使神差地写了一张小纸条悄悄递给了那个女孩。不料一纸石沉大海,彼此见面尴尬起来了。他不敢当面解释,又不敢写信,搞得像“怨妇”一样欲言又止,羞羞答答的。

兄弟有难,八方支持。背地里大家一致推荐文笔好的我负责信的内容,阿春负责模仿阿海的笔迹写信,阿军是体育委员,经常两个班一起上体育课,由他负责传信。记得那次的信我写得最痛苦,各种古今诗词、优美辞藻能用上的都用上了,几乎要文思枯竭,头发都抓掉了几根。几经修改,大家读后均表示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情深意切,且惊天地泣鬼神。再拿着经过阿春兄弟誊写过的信,跟阿海的笔迹一对比,大家更是佩服之至。

之后的日子,阿海人变得阳光起来了。但是,他却经常跟我们玩起了“失踪”。终于有一天纸包不住火,阿海兄弟知道了信的缘由,很是感激地请我们搓了一顿。问之有没有承认?他既自豪又愁眉苦脸道:“此事当然不能承认了!就知道是你们这帮兄弟干的。可是,以后叫我怎么再写出这样的信啊!”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中师二年级的时候,一半的人要选修音乐、一半的人选修美术。班上选修美术的人居多,特别是选修音乐的男生几乎没有。班干部多次动员大家选择、谈话,最后搞得不公开、不公平的小道消息乱飞,班干部都不能解决问题了。为了开班的需要,班主任亲自出面,决定根据各自的条件,在自愿的基础上强行进行了分配,同时原则上要求班干部中的男生首选音乐,一场选科风波才算平息。

但是,被强行选修音乐的我们可是“痛苦”万分了。音乐课上,要记像蝌蚪一样的五线谱,要练声、还要会唱谱子,若唱走调了免不了被一阵讥笑;舞蹈课上,要练形体,要练劈叉,还要表演基本的舞蹈动作,做不到位了又是一顿训斥。总之,我们这些音乐“学困生”只能痛苦地在艺术的道路上煎熬着。

学音乐最痛苦的是练琴。学校的琴房位于学校的西南角,三层楼。一层是教师办公室和钢琴、古筝的练习区。二楼、三楼除了舞蹈房,音乐教室和部分办公室,就是一间一间的琴房。每一间琴房大约四五十个平方,里面放置一架脚踏风琴。刚开始,大家看到风琴都很兴奋,练习手指期间的兴趣都很大,若是能熟练地弹出简单的乐谱更是信心百倍。但是随着兴致一过,再加上曲谱的难度增加,我们一帮男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有时是看到学美术的一副悠闲的样子,更是后悔与不甘。越是害怕,越是不想练。

音乐老师朱炳政老师,是一个很认真、很慈祥的老教师。遇到我们这些音乐“学困生”也是无奈,每次弹琴过关,他和师娘一直耐心地等到琴房的熄灯铃响,再耐心地听完我们实在躲不开的不熟练的“还琴”作业。有时他也痛心疾首:“我马上要退休了,你们应该是我的关门弟子!你们这些懒家伙不要怕吃苦,要勤练习练习!”

为了不辜负朱老师的期望,我们也暗暗下决心。周末,几个人放弃休息,相约到琴房练琴。未到,一阵阵琴声从一间间琴房里飘了出来,一下子扫去了上午刚起床时的慵懒,人的精神一振。原来别人的熟练是来自休息日的勤学苦练,每一次的成功都不是来自简简单单,都不是那样地遥不可及。

能打开的琴房都打开了,每间琴房一人练习,一人观摩,轮流上场。还有两人没法安排,阿伟想了一个办法:他隔壁的琴房一直空着,如果窗户没关,可以从他这边的窗户爬出去,踩着之间的窗棂可以爬到隔壁的琴房里。

说干就动手。同伴阿健身子灵活,自告奋勇地担起了重担。他很麻利地爬到了隔壁的窗户下,推开窗户钻了进去,很快地从里面打开了门。大伙儿一阵欢快,但是高兴还没多长,就听到楼下一阵“惊雷”:“208的那几个男生是哪个班的?爬窗户!不遵守校规,要处分!”一阵惊惧、懊悔和沉默后,阿健表示他一个人承担责任。阿伟说是他的建议,他也来承担。其他人表示大家一起来练琴的,也有责任。争论到最后,大家约定“有福共享,有难同当”。

同伴中,阿军人最灵活、最有见地。他思考了一下说:“出了事不要躲,要想办法解决。最好今日事今日毕,那个喊话的是琴房的管理员,就住在楼下围墙外的教工宿舍区内。这样,我们现在就买些水果去她家赔礼道歉。”

阿军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们,大家分头准备,然后一起前往。阿姨见到我们倒是一脸的惊讶,在我们诚恳的认错下说道:“哎呀,你们这些娃娃啊,水果你们带回去吃吧。我不是要真处分你们,刚才看到你们爬窗户我的嗓子眼都吊着,掉下来的么得命哦!以后不要再犯了!!”

一场危机的解决让我们犹如劫后余生。兄弟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后来,我们这些选修音乐的人慢慢地才体会到曾经的“痛苦”选择是多么地值得。且不谈每遇到学校基本功汇演,参与大合唱,参加乐器的合奏,甚至舞蹈表演,都有机会抛头露脸,自豪满满,还能真正体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勤勉与成功。

还记得在一次表演比赛中,班上的大型集体舞《绣红旗》获得了一致好评。在剧中我饰演工人代表,与其他共产党员一起抬头挺胸,从容走向刑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那一瞬间,参加表演的我们都在默默地为自己成为一名光荣地中师生,即将奔赴广阔地农村,献身农村教育事业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恰同学少年”中师同学群里的信息仍然在不断地跳出,“滴滴、滴滴”如时光倒流机发出的声音。有的晒出了当年的校园美景照,有的晒出了我们曾经的青葱照,有的晒出了当年我们参加的各类校园活动的照片,点点滴滴的往事如过山车一样浮现在眼前。

记得当年去学校报道是父亲和叔叔一路骑着自行车把我送到学校的。一抬头,高大方正、庄严气派、贴着白瓷砖的学校大门楼一下子震撼到了我,让我倍感自豪,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学习,将来报效家乡。

那天,父亲他们帮我铺好床铺、挂好蚊帐,放好生活必需品后,就赶着回去了。看到他们离去的背影,第一次远离家人的我一阵孤独,不禁有些伤感。但是后来的学习与生活让我逐渐适应了紧张活泼的中师生活,慢慢地喜欢上了美丽的校园、可爱的同学、尊敬的师长、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在校园内,我们慢慢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人。我们习惯了与人交流要讲普通话,不随地吐痰,到运功场上挥汗拼搏,到图书馆、阅览室遨游书海,到大礼堂站着就餐,到开水房凭水票打开水,到琴房练琴去画室画画等等。

在校园内,我们慢慢地喜欢上了精致而美丽的校园。我们可以散步在两旁华盖如荫的香樟大道上,呼吸着淡淡雅香的空气,让绿色盈满身心;我们可以闲坐紫藤长廊下,看一本合适的书,说一些美好的事;我们还可以呆坐在垂柳依依下的石凳上,观河面鱼跃,涟漪荡漾,赏假山倒影,浮想联翩。

在校园内,我们慢慢地理解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我们会因为在个人仪表的常态化检查中,留长发、没修剪指甲,没备手帕而羞愧。我们会因为不讲普通话、随地吐痰被通报而懊悔。我们永远记得戚玉生校长早操时间的训话:“当你们每天早上为了节省一分钟从栏杆下钻过来时,要记得你们是高贵的人,不要弯下你们高贵的身躯。”

我是中师生,感谢母校——泰兴师范学校。在基础教育的滚滚长河中,您曾为社会输送过多少的优秀学子,他们不仅仅在教育界,甚至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成为了中流砥柱,这是母校载入史册最骄傲的资本。

我是中师生,感谢母校——泰兴师范学校。在我们懵懂的青春里,您用道德礼仪,琴棋书画点缀我们的人生,丰富我们的生命,坚硬我们的翅膀。三年的时光,一生的宝藏。

三年追逐泰师梦,勤学苦练为今朝。那一天,我们背起行囊,在母校和师长们的殷切嘱托中,奔赴广大的乡村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师生,中师生,是冲锋号,是那个时代基础教育的最强音,是他们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着乡村教育的辉煌篇章,撑起了乡村教育的一片蓝天。

2025年3月11日三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