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在乡村成长的人都带有乡村的尾骨
------庞余亮《十边地》
折迁后,岳父和岳母住进了集镇上的安置小区。离开辛劳了一辈子的田地,住进干净整洁、设施配套齐全的小区,看到他们乐呵呵的样子,我们做子女的都默默地感到欣慰。
岳父和岳母经常说,修了一辈子的福,终于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他们俩将各自的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岳母喜欢打麻将、玩抖音、购物,经常参加一些老年人的旅游活动。岳父喜静,喜欢栽树种花、忙农活。
有一天,岳母告诉我们,岳父新开辟了一块高田,准备在上面种一些绿色的瓜果蔬菜,可以让家里人吃得放心。细问之,原来是老家那片还没开发到的部分住宅地。
高田,在我们当地也叫“墩子”,一般为大田地以外的零碎地块,由于高于水田,从耕种的角度只适合种植一些应季的瓜果蔬菜,或一些耐旱类的作物。
岳父的骨子里离不开土地,哪怕是现在住进高楼大厦,对土地的尊重与珍惜永远不变。现在他见缝插针地利用土地流转的空档期,重新将土地开发利用的意识值得我们敬佩。但是,想到他一个人将那块废弃很久的宅地上的废砖断梁、野草灌木清理干净,再松土平整,播种,施肥浇水,我们都感到不可思议,有一些担心。
岳母说,他忙了好些天了,忙得起劲呢!
有一次,陪爱人到老家附近办事,相约顺道去看一下岳父的高田。远看过去,原来整齐的村庄、农田已不见,上面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我们寻着记忆,踩着坑坑洼洼的路面,穿过灌木丛和疯长的野草,步行十多分钟后,眼前的一大块空地让人豁然开朗。
原来不止岳父一人发现了这个荒地再开发的秘密。菜园地一块紧挨着一块,郁郁葱葱,白蝶纷飞其间,宛若一处世外桃源。
爱人很快寻得了岳父的菜园地,除了比周边的大些,还比周围的田地整得更精致些。
“豆垂嫩玉藏花底,瓜荡纤琼引蔓争”。高的是玉米杆子、黄瓜架子,豇豆架子,半高的是茄子、胡椒、西红柿,低矮的是蒜苗、韭菜、生菜、苋菜等,笼梗相间,井然有序。微风吹过,瓜果飘香,绿色荡漾,一片生机勃勃。位于西南角的工具房犹如出征的将军,挥手带领着不同方阵的“千军万马”向阳出发。
瓦爸啊,爱人被眼前的高田震撼了。
“纵使家贫无长物,犹珍寸土胜金畴”。岳父将对土地的眷念和敬畏都种到了这块土地上了,同时将他对子女的爱和希望都付诸于一次次的精心浇灌中。
好事多磨。收获季即将来临,岳父的高田上也出现一些波折。旁边企业施工建设中,排放的污水将高田上的部分蔬菜淹死了,岳父虽痛惜,但还是及时进行了补种,一劳永逸地完善了高田上的排水系统。偶尔有鸟和一些动物进来糟蹋,岳父又在周围增设了围网,上方拉起了一根根彩条,在围网和彩条上爬起了丝瓜子和扁豆等。总之,岳父的高田建设变得更系统、更立体了。我们都笑称他为“生态田园专家”。
“生瓜梨枣,谁见谁咬”。高田虽远离居住地,但总有一些有心之人和附近的打工人光临,往往到期的部分“采摘”总会被他人提前完成。岳父那几天总是闷闷不乐,我们都看在眼里,满是疼惜。
一段时间后,岳父又精神抖擞地往来小区与高田之间,有时乐呵呵地跟周围的人交流着他的种植经验。我们笑问其前后的变化,岳父倒是很大度,凡事不必追求圆满,高田上的成果只要能收获到三分之一就知足了。再说鸟儿、动物,他人愿意来与你分享劳动成果,不也说明我忙的蔬菜瓜果好吗?
“俯首方知因果重,泥香深处有弥陀”。岳父在整个高田种植过程中的耐心、坚持、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内心的平静,都潜移默化地体现在“种即是修,收即是悟”的修行上了,我们为之暗暗地敬佩与庆幸。
收获的季节,岳父将采摘上来的各类瓜果蔬菜分送给亲朋好友,四邻右舍,远在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小姨子一家子也开着车回来了。岳父忙前忙后地吆喝着,帮着将瓜果蔬菜装袋打包,开心得像中了大奖。
2025年4月7日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