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青松的头像

郭青松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13
分享

代码潮汐

我最后一次调试代码时,渤海湾的晨雾正漫过泰达MSD的玻璃幕墙。指尖在键盘上悬停片刻,终于按下回车键,屏幕上的伦理审查报告瞬间化作数据流,涌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中枢系统。

“小棠项目伦理风险等级:A级,建议暂停运营。”

加密邮件提示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刺耳。我望着窗外渐次亮起的智慧路灯,那些在雾中晕开的光斑,像极了母亲眼底浑浊的晶状体。三个月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症时,主治医师说她的记忆会像退潮时的浪花,一层层剥离沙滩上的贝壳。

手机在此时震动,生态城智慧康养中心的警报突然弹窗。定位显示母亲房间的温度传感器持续报错,我抓起风衣冲进电梯,全息投影的楼层数字在视网膜上拖出残影。

“林小姐,403房的温控系统……”护士的解释被撞碎在身后。推开房门的瞬间,我听见二十年来最熟悉的呼唤:“夏夏?”

母亲正坐在飘窗边,晨光为她银白的发丝镀上金边。她膝头卧着橘色仿生猫,那是上个月刚升级的第三代陪伴机器人。但此刻吸引我全部注意的,是悬浮在空中的全息投影——淡蓝色连衣裙少女正在诵读《小王子》,声纹曲线与三十年前别无二致。

“这是……小棠1.0?”我的声音发颤。作为滨海新区首代居家陪护AI,这个项目早在五年前就因伦理争议被封存。母亲布满老年斑的手穿透光影,虚拟少女立即做出拥抱姿态:“杨教授,今天要听《夜莺与玫瑰》吗?”

智慧手环突然发烫,伦理审查员的直觉让我调出后台日志。密密麻麻的异常数据中,一行改写记录刺痛眼睛:3月15日05:27,用户杨婉茹手动关闭温控系统,持续为全息投影供电。

护士说昨夜能源管制时,母亲用毛毯裹着发烫的投影仪,像守护初生婴儿般喃喃:“小棠不怕冷,妈妈在这里。”我蹲下身,看见仿生猫项圈内侧刻着模糊的LOGO——天津人工智能研究院,2005。

记忆突然闪回大学实验室,导师指着泛黄的图纸:“当年滨海新区筹建首个AI实验室,你母亲带队攻关情感算法时,每天带着女儿上班……”二十年前的画面与此刻重叠,我终于明白母亲总把我认成少女时代的自己,是因为在小棠的数据库里,那个陪她在实验室加班的“夏夏”,永远停在2005年的春天。

“伦理审查不是删除键。”委员会主任的声音在听证会上回荡。我打开加密存储器,2005年的实验日志如星河倾泻:4月7日,杨婉茹将女儿的声音样本导入情感模块;6月23日,小棠首次识别出“孤独指数”并主动朗诵诗歌……

“建议将历史代码转化为数字文化遗产。”我的提案在环形会议室激起涟漪。当全息沙盘亮起滨海新区全景时,那些在数据洪流中浮沉的老代码,正化作星火点亮泰达大街的智能路牌、中新生态城的记忆花园、滨海之眼的数字档案馆。

此刻在滨海图书馆顶层的星空穹顶下,母亲正在“AI编年史”展区微笑。她面前的水晶柱里,小棠的原始代码如萤火流转,与展厅外无人车流的光轨交相辉映。玻璃幕墙倒映着我们的身影,二十年的时光在渤海湾的风里达成奇妙的和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