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士才的头像

郭士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0
分享

馓 子

我出生在60年代,小时候过年最爱吃的零食就是馓子,又香又酥,说是零食,也不是说吃就能吃到的,必定是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农村和那个贫穷年代,那时根本吃不到新鲜水果。

馓子又称“寒具”,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北方人冬天最爱吃、最省事的食品,也是农村逢年过节必须制作的食品。

小时候,一到过年父母最怕孩子偷吃馓子,都是把盛馓子的竹筐用一根麻绳吊在房梁上。实在嘴馋了,我就用一根木棍绑上一个木钩子,把盛馓子的竹筐取下来,只能偷吃一些筐边底部的馓渣子,吃上几粒老鼠屎是常有的事,因为有香味儿的地方,也是老鼠经常光顾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偷吃馓子,由于系竹筐的麻绳太细,经不起我用钩子来回取筐的摩擦,结果挂筐的绳子磨断了,竹筐掉了下来,竹筐里的馓子可想而知,全部摔得稀碎,没有一片是完整的。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因为家里过年待客需要馓子,母亲过罢春节回娘家需要馓子,挨打是必不可少的,那天我在被窝里蒙头哭了半夜,直到现在我还记着。

一到过年,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炸馓子。因为过年可以用它为来的客人做菜,如白菜炒馓子、馓子粉丝杂烩汤等;孩子给长辈拜年时,婶子、大娘都是用灶头端着馓子给孩子们吃,很少有家庭能端出瓜子、花生的,更别说糖果、苹果和柑橘了;春节过后闺女都要蒸上一只大雁再加上馓子回娘家,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

炸馓子不仅要揉面、醒面,还要盘条、框条等复杂的工序,更重要的是人手少了就无法开张,再加上烧地锅的,最少也得三四人,往往都是两家相互帮忙一起炸馓子,所以炸馓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我家炸馓子,很有规矩,一般都是奶奶烧锅,她能掌握着火候,她能够根据下锅馓子的多少,知道什么时候加柴烧大火、什么时候减柴烧小火。更重要的是她拿着烧火棍能管住我们姊妹不许进灶屋,因为炸馓子时不允许孩子在旁边说话,如果小孩说话就会影响灶王爷的心情,炸出来的馓子不是抖不开,就是一边生一边焦,反正是炸出来的馓子品相不好。更不允许小孩说渴了倒水喝,如果炸馓子时有人说渴要喝水,油锅里的油就会用得很快,所以每年炸馓子时,奶奶总不让我们进院,更不许我进灶屋。

馓子炸好后规矩就更大了,母亲在院子里摆上小方桌,桌子放上一双筷子,在盘子里放上几大片馓子,然后再放一壶酒,再倒上一小杯,来敬天(老天爷)敬地(土地爷),以求得来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这时候我们姊妹几个更不能进院子,每到敬天敬地时,奶奶都是把我们姊妹几个赶出院子,我们也不敢进院害怕惊动老天爷和土地爷,万一老天爷和土地爷生气了不显灵,就会影响来年的大丰收,如果收成不好全家就得挨饿。除此之外,母亲还给我们立了一个雷打不动规矩,敬天敬地后父亲不尝第一口,我们姊妹任何人都不能碰馓子,家里吃饭也是一样,只要父亲在家,他不动筷,我们姊妹谁都不能端碗吃饭。

因为用馓子敬天敬地,我们老家还流传着“狗不喝酒”的故事。说是有一家孩子多又特别穷,他家里在炸完馓子后,他娘在院子用馓子和酒敬天敬地时,几个孩子都躲在墙旮旯里,看着他娘摆好馓子和酒壶酒杯离开后,几个孩子一起偷偷地把馓子吃完了,等他娘回来收拾贡品时,一看放在桌子上的馓子没有了非常生气,于是就把几个孩子叫过来,她娘问馓子是谁吃的,因为怕挨打孩子们都不敢吱声,突然老大看到院子的狗,灵机一动说是狗吃的,他娘问那酒为什么没有少,老大说:“娘,你不知道咱家的狗不喝酒吗?”娘说:“是的,狗不喝酒。”谎言让孩子避免了一顿挨打。从那以后,坐桌吃饭遇到有人劝酒,就不能说“我不喝酒”了,只能说我不胜酒量,因为只有狗才不喝酒。

渐渐地,随着奶奶年龄、父母渐渐变老,我也长大了,过年和馓子面也是个体力活,母亲也开始教我和面了,因为一次炸20多斤面的馓子,和面是一个不小的力气活,母亲教我用秤称面,告诉我面、水、盐、碱的比例。教我如何在盆里揉面、翻面、摔面,和好后还要醒面,为了馓子炸的香酥,常常半夜里叫我把醒好的面再一次在盆里揉面、翻面、摔面。

做梦也没有想到,母亲教我和面炸馓子的手艺,倒成了我结婚后养家糊口的收益。由于在公司上班收入不高,妻子在家又没有工作,还要供养孩子上学,生活真是捉襟见肘。妻子想起炸馓子卖,于是我们从街上买了大红陶盆等用具。每天中午下班回家,我就和妻子一起和面、揉面,下午下班等面醒好后我和妻子开始盘馓子条,孩子在一旁写作业,有时面和多了直到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

由于我家的馓子,吃起来又香又酥,在小区附近也卖成了热销,特别是到了春节,左邻右舍都是提前订购,我家的馓子生意也变得红红火火。

现在的孩子,平时都能吃到全国各地的新鲜水果和各种各样的糖果,更别说春节了,早已不是那个能吃上馓子就是很奢侈的年代了。但馓子在我嘴里依然嚼出童年的记忆和生活的不易。老祖宗传承下来炸馓子的规矩,以及父亲不动筷我们不敢端碗的规矩,依然让我敬畏,正是这种敬畏,让我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尊敬长辈和孝敬老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