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绍庆的头像

古绍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8
分享

丁爱菊丁爱莲同学

其实,我是1980年暑假后跟随高永英校长转学到武陟三中圪垱店高中的,因为当时武陟县进行重点高中合并,高校长被任命为圪垱店高中校长。圪垱店高中原有一个应届文科班,但是我被高校长安排插入文科复习班学习。

1981年,我以应届生的身份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被河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录取。那一年河南高考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三。那一年,河南的孩子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河南省独出心裁搞了个预考。

父亲教导我去生产队长古运堂叔和村支书古德旺爷家坐坐。我当时年轻心存顾虑,但父命难违。多年后我才明白这是一种家族意识。

过去古氏家族也不见谁通过自己考试进入大学而且还是本科。为此,德旺爷召开全村群众大会通报前牛村的高考录取情况。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德旺爷在全村群众大会上说的几句话。他说:“这在前牛村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绝无仅有!啥叫凤毛麟角?啊?!这就叫凤毛麟角!”这位当年党的地下工作者,现在拥有4000人的村支书,没有读过私塾,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仅仅上过几天当年的那种识字班但有多年行政经验的长辈今天却言语不凡。群众们都吃惊,纷纷说德旺爷今天拽这词从来没有听过,一致评价德旺爷讲话水平高。德旺爷辈分高,与当年的地下工作领导人牛法元(牛霍)一起战斗过,在前牛村有绝对权威。前牛文村本身就是一个家族村,1392年明初从山西弘农县移民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氏家族村落。

然而,面对德旺爷的表扬我却心有惭愧,我感到我的努力非常不够。我的同届同是圪垱店高中同学丁爱菊丁爱莲回族年仅16岁的孪生姐妹被清华大学近代物理专业双双录取。

时隔多年,我依然对爱菊爱莲二姐妹充满敬佩之情。当时的高二班主要是三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22班23班24班为理科应届与复习汇合班,25班为文科复习班。26班为应届文科班,整体文化基础太差,是重点高中合并前的遗留,还有不少本村回民学生,基本是一个打架斗殴班。26班在北排。南北甬路西侧从西到东是22班和23班。甬路东侧从西到东是24理科班和25班文科复习班。这4个班的教室门都朝南开。爱菊爱莲在23班学习,我在25班读书。23班门前有一棵粗洋槐,25班门前是一棵较为粗壮但没有那么高大正常发育的法桐树。在校生多为住读,爱菊爱莲则是圪垱店本村人,每天早上放学铃响后双双跨上崭新的26凤凰牌自行车奔出校门,在校生还没有吃完早饭,二姐妹又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走进教室,这已成为圪垱店高中的一道风景线。

读高中有一个午休时间。学校的公共厕所在西南角。25班的同学要去厕所必然经过23班门前。人人会发现要么二姐妹在互相提问背单词,要么二姐妹手里搂着书背靠粗洋槐在打瞌睡,这简直成为圪垱店高中的又一道风景线。

我们文科班的语文老师是宝宽富老师,他曾经教过二丁,我也因此有幸拜读过二丁的作文,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爱莲的作文。那应该是一篇议论文。一篇文章一般要求谋篇布局恰到好处且遣词造句生动主题突出,更高的要求则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我们一个高中生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要求。爱莲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我已记不清楚,但她的遣词造句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至今记忆犹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爱莲在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与其临渊慕(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爱莲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只不过她把临渊羡鱼用成了临渊慕鱼,但从含义上讲并没有什么问题。一个不满16岁的理科生竟能如此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可见她的超人聪慧。

爱菊爱莲二姐妹的刻苦与勤奋超乎你的想像。我在表扬我的高中同学二丁姐妹时常会说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有人家庭穷困但孩子却记住了这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化为内在行动的力量修得正果博士毕业报效国家。

丁爱菊丁爱莲姐妹双双被清华大学近代物理专业录取后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新华社与中国青年报分别于1981年8月18日见诸报端予以报道。

高考之后,母校一别,同学们可谓劳燕分飞,各奔前程。

1983年暑假后返校,我在詹店火车站站台上候车时意想不到遇到二丁姐妹抱着一只大红公鸡也来站台候车。简单交流,我是返校,在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她们是去郑州亲戚家瞧亲。爱莲告诉了我她清华大学的信箱,说有事需要帮忙就联系她。我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学专业迥异,怕是很难麻烦到她们了。到郑州后她们下车我继续前行,大家挥手告别。然而同学缘分不可能就此别过。人生舞台似乎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多余。1983年暑假后开学,我们开设了美学课程,由赵海江老师授课,然而却没有教材。我买了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宗白华先生的著作,买了蒋孔阳先生的著作买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买了两本上下册的《西方美学史》,还买了一些马列文论书籍(王怀通老师曾给我们授课马列文论)然而却买不到美学教材。忽一日,赵海江老师拿到一本《美学十讲》,说以后咱们就按这个教材讲。我问赵老师在哪里能买到?赵老师说这是从北京王府井书店买的,此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爱莲同学,我叙述缘由,希望她能帮忙去王府井书店买到这本《美学十讲》。

开设美学课程却没有美学教材,看似不可思议,然而却是当时美学研究略显空白的真实写照。朱光潜先生被打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美学流派,蔡仪等人文学概论作者对美学研究似乎没有跟上。毕业20年后再相聚,当我给赵海江老师敬酒时,赵海江老师一边与我碰杯一边对我说:“我对你印象非常深刻。”我想这也许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开设美学课程之初尴尬时期师生情深的缘故吧。

不久,我就收到了爱莲给我邮寄的《美学十讲》,并随书附信一封:

古绍庆同学:你好!

收到你的信已一个多月了,因平日没有机会进城,所以买书之事一直拖延至今,方才将书寄去,请原谅。

最近一个月,我们一直在进行金属工艺学实习,每天劳动七个小时,挺累的。你们已在学专业课吧?还是在写毕业论文?想起来多快呀,转眼两年就过去了。以前的同班同学,以后就要相继毕业了。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我不能不回头,把基础打得牢些,再牢些。我知道基础不牢,大厦是建不起来的。

就此,此致

敬礼!

祝你成功!

问你的同学好!

你的同学:丁爱莲

于1983.11.19号.

因故拖延至今,请原谅

一手流利的行书字,一片对同学缘分的珍惜情,依然矢志不移的求学精神,令人感佩。

后来我到了北京,到了王府井书店,到了清华大学,突然感受到王府井书店到清华大学的距离,更深深感受到爱莲的一片同学情义。后来我已开始写作我的毕业论文当代文学作家研究《张有德小说创作研究》,后来我听说爱莲与姐姐双双出国深造了。我学文学的散漫,他们学工科的紧张辛苦,我在尽可能多地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她们要打牢学术基础盖大厦,我了解二姐妹在高中时的学习精神,所以我回了一封感谢信后不敢再打扰她们。

我2017年从世纪新区搬到金山新家8年却未整理书籍。当我整理书籍时却发现爱莲帮我买书时的信,再次读来感慨不已,往事并不如烟,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们都在母校圪垱店高中读书求学,共同度过一段苦乐年华和美丽时光。爱菊爱莲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