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愿琴的头像

龚愿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3
分享

故乡从童年走来

——读刘国安新诗《梦的背面是故乡》

五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风和日丽,云淡水清,暮春的脚步还未走远,初夏的细雨刚刚停落枝头,花落叶长,树茂草深,小鸟啁啾鸣叫着欢快嬉闹,气温恰到好处地迎合着人的身心冷暖,舒爽至极。

在这样一个舒爽惬意的日子里,独坐书房,临窗捧读刘国安先生发表在《珠海特区报》文学副刊上的新诗《梦的背面是故乡》,如遇空山新雨,如临田园阡陌,畅意快然。渐渐地,我透过一双清亮的眼眸,看到一个真真切切的故乡从跌跌撞撞的童年深处款款走来……

“故乡永远是一幅怀旧的底片/将我搁浅的时光与梦想深藏/故乡永远是一阙唯美的宋词/勾起我日思夜想的满畈稻香。”一开篇,一幅底片,一阕宋词,诗人用两个巧妙的比喻,一下子就把读者的视线抓进了“故乡”的镜头。“故乡”已经很久远了,“怀旧”和“搁浅”两个词恰当地表明了对这份久远的依恋。同时,因为“故乡”是“唯美”的,所以“我日思夜想”。更有一个画龙点睛的“畈”字,于无声处悄悄地又是猛烈地浸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更沁满悠然于心的稻谷清香,自然,流畅。

接着,诗人让“季风”做向导,“穿越时空的隧道”,用“孩童”的眼光,带着读者按照时间顺序走进春天的“故乡”:二月的冰凌化泪为雨,滴滴答答地叩响“春天的门环”;三月的纸鸢乘着清风,飘过白云,成为一种“最优美的时尚”;四月的禾苗、丝瓜和葡萄在适宜的气候里疯长,生根的生根,长藤的长藤,“知时节”的“好雨”如期而至,那是“从蓝天的额头滚落”的“汗珠”,这蓬蓬勃勃的生机,惹得热情的布谷鸟忍不住为它们发出“一阵阵清脆的鸣唱”和热烈的喝彩;五月呢,爷爷在绿色的田野里“翻犁出泥土的芬芳”,奶奶把“灶膛的熊熊炉火”燃烧成“平凡生活的希望”,牧童挥舞着长鞭,吆喝着老牛走下夕阳里的高山坡……没有劳作的苦楚,没有贫困的饥渴,没有生存的辛酸,在一个孩子的眼里,有的是“父亲那幽深眼窝的慈祥”,在一个孩子的耳朵里,即使是离开多年以后,久久“回荡的始终是/母亲那亲切呼唤乳名的悠长”。

“故乡”是一幅幅唯美的诗情画境,“故乡”是一帧帧秀美的田园写意,“我”无论“跨越千山与万水”,“故乡”的人与物,动与静,高和低,虚和实,都是“我”永远不变的“灵魂印章”。情到深处情转薄,诗人挥之不去的幽幽故乡愁,诗人心灵深处的念念游子情,都在“季风”这个向导的指引下,很轻淡地向我们一一展开,让我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体验到“无怨尤”的境界。

梁湖大地,山也朴实,水也素雅,人更是至真无华。因为人格纯洁朴素,所以内心一尘不染,于是眼中的万事万物也勃发出新鲜而向阳的生命。你看,在诗人的眼里,即使是那些矗立在谷场上的草垛,不论是“阳光普照的清晨”,还是“细雨连绵的黄昏”,也似充满善良和灵性的“姑娘”在虔诚地“守望丰收”,“更像蹲在田间头”的“老农”在欣喜地“倾听”“庄稼拔节的低声呢喃”。草垛高高低低,“是麦稻用躯体堆积起来的/起伏山峦”,这是一幅何其壮观和喜悦的油画;草垛大大小小,“是陌生的路人能够读懂的/村庄界碑”,这是一张无法复制的生动地图。

乡村的孩子,没有走进城市的高楼大厦,没看过街头闪烁的霓虹,青山秀水是滋养他们的河床,“夏夜降临的草垛”便是他们“相互追逐嬉戏的乐园”。“借着萤火虫的烛亮”,“伴着小虫的低吟浅唱”,“顽皮的孩童”从一个个掏空的草垛钻进又钻出,来自生命本真的快乐在清凉的夏夜肆意流淌,散发生命芬芳的无邪笑语在点点闪闪的黑暗中四处蔓延,就连天上的星月与浮云,也睁大着眼睛,忘记了行走,与那些静立的草垛和灵动的孩子们一起跳跃和悸动起来。

雪花飘飞的寒冬来临,天地一片沉寂,无论男女老少,大多时候都守候在欢心温暖的家里,享受着年关将至的喜庆和幸福。那些默然伫立在房前屋后和禾场上的草垛,披一身银装素裹,成为麻雀们“踏着漫山遍野的洁白”来“呼朋引伴聚会的舞台”。它们是歌者,“叽叽喳喳”;它们是舞者,“从一个小峰谷追到另一个大山头”;它们是旅者,“用翅膀亲抚麦稻的肌肤”;它们是画者,在上下翻飞中“留下一串串欢呼跳跃的爪痕”。读着这样干净的诗句,感受这样机动的场景,读者仿佛在观赏一幅悬挂于白墙洁壁之上的水墨画,浓淡相宜,动静有致,各种感官调动起来,有意无意中就会在内心升腾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古典情怀。

“故乡的草垛”,“是麦稻已逝岁月的生命延续”,“又是禾苗能量燃烧的精神升华”,最后,终于“化作一缕一缕袅绕的炊烟/融入到一个大象无形的世界”。草垛的生命在一年年地终结,伴随着无数个寒来暑往里草木的枯枯荣荣,草垛一直在诗人的心中远远近近,最终成为“锲刻在/我心房深处的永恒风景”,根深蒂固,经年不摧。

童年总是伴着故乡走过,故乡一定是从童年走来。古往今来,故乡和童年一直是文学作品里相依相偎的永恒主题。无论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浓浓思乡之情,还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栩栩童趣,无论是把乡愁比作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的余光中老人,还是听着“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鲁迅先生,字浅情深,句短情长,无不渗透着朴素真诚的游子情怀,无不饱含着缠绵眷念的乡土情愫。在这一点上,《梦的背面是故乡》古吟新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